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的主要致病菌,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因子。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的联合药物治疗由于费用昂贵、病人依从性差、抗生素耐药等原因受到一定限制,为了有效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疫苗的研发逐渐成为幽门螺杆菌研究领域的热点,疫苗接种是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最有前景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化工》2021,48(10)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该微生物与上消化道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被归类为第一类致癌物。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挑战。这篇综述提供了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研究来解决不同方案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具有抗生素抗性的菌株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联合三联疗法在Hp(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8例,对照组68例。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服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传统的三联疗法,实验组该基础上加上荆花胃康进行治疗。对照组联合应用用安慰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时间为4周。治疗结束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呼气试验。观察比较、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临床总有效率及、消化道症状,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6%,对照组为8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腹胀、上腹痛、纳差、嗳气等消化道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实验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过程中都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联合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所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可以显著提升临床总有效率,降低临床消化道症状率,药效发挥迅速,不良反应少,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定植于小鼠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反应检测分析。方法用灌胃针灌喂小鼠幽门螺杆菌3次后,定期处死并进行胃组织幽门螺杆菌培养试验、PCR鉴定、组织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及细胞免疫分析。结果 6周龄小鼠观察至32周,3周龄小鼠观察至12周时,幽门螺杆菌定植量均稳定在约104个CFU/g胃组织;诱导产生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水平均在10周时到达峰值,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粪便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sIgA抗体;3周龄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2周时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IL-17和IFNγ反应较未感染对照组小鼠均有降低趋势;胃组织切片染色分析显示,定植小鼠从感染后第6周胃部开始出现病理变化。结论获得了幽门螺杆菌在BALB/c小鼠中的长期稳定定植模型,观察到组织病理变化和显著的血清IgG抗体反应,粪便中未观察到特异性sIgA反应,3周龄小鼠观察到Th1及Th17反应有降低趋势,为治疗性疫苗候选抗原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率90.2%,对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80.9%,2组间P<0.05,有显著差异。幽门螺杆菌与肝源性溃疡出血的关系,研究组肝源性溃疡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100%,对照组肝源性溃疡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85.7%。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肝源性溃疡的形成是多因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中因素之一。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否降低肝源性溃疡出血,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源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肝源性溃疡,分别比较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类型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肝功能损害程度B、C级发生溃疡明显高于A级,胃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胃溃疡。结论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与普通溃疡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63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给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治疗1周后,继续单用奥美拉唑3周。实验组(32例)给予雷贝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治疗1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结束4周后,观察幽门螺杆菌清除及溃疡治愈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实验组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其余时间点两组无明显区别。治疗结束4周后,实验组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及溃疡治愈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雷贝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改善迅速、治疗周期短、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与传统三联疗法相似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应用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病人160例,对于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结果 160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均行三联疗法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慢性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均得到明显改善,复发率亦明显下降。结论 幽门螺杆菌已成为慢性胃炎的最常见病因,但是并非唯一的致病原因,目前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一般主张应用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9.
李保全 《化工之友》2008,27(1):67-67
自1983年幽门螺杆茵(Hp)培养成功后,幽门螺杆茵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的关系普遍得到世界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凼门螺杆茸阳性的慢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60%,以上,70%,的胃溃疡和90%的十二指肠清疡病人胃粘膜活检可发现此茵.目前已公认该茵是慢性胃炎的一个主要致病的原因.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根除凼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是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治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病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胃酸是引起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是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一类胃酸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综合症等与胃酸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这类药物较其他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如抑酸作用强、选择性高、疗效好、治愈率高、与抗生素配伍的复方制剂可消除幽门螺杆菌等[1-4].已成为治疗胃酸有关疾病的首选药物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