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协同发展的核心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在协同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产业分工与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生态环境共治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从空间上比较,在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加快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现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网络结构及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发现: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空间网络分布特征,港深穗的“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省会”组合是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核心力量;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网络联系对各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联系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强化作用,而人力资本由于劳动力要素流动限制和分布不均衡导致相应的调节作用尚不明显。相比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的空间网络联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建议构建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空间网络结构,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合作与联动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长三角创新能力。由于长三角包括的城市较多,并且发展特点又不尽相同,因此深入、全面的比较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并据此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特点,对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分工战略、推动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整合与协同发展,各城市之间如何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形成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从区域空间关联的角度,运用城市流模型和欧式距离法分别从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维度分析湾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分析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协同与联系。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作性不高,空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且各城市间的城市流强度差距悬殊,城市发展较不平衡。此外,湾区要素流动及匹配效率不高,整体上呈较强的竞争型区域空间关系,城市间发展协同性不强。基于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平衡、协同发展,使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促进互补型城市间的高效合作,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推动地区间构建互补合作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与动力支撑点,承载着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功能;同时,也是国家借助港澳国际窗口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探索,是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构建"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平台的重要区域支点;此外,也是构建港澳经济长远发展动力,成功实践"一国两制"、达致港澳长远繁荣稳定和凝聚港澳向心力的重要措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合作基础,但要达致建设目标与战略价值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的异质城市群内,按照湾区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实现要素便捷流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协同效应,这涉及到如何突破跨境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也面临着如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协同有序发展,如何完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吸引国际高端资源集聚湾区,如何消弭经济融合对多元主体的不同影响,都对三地政府跨境治理带来很大挑战,是中国探索参与全球治理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6.
李剑玲  樊响 《河北学刊》2023,(2):156-163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至2019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高度协同状态,而京津冀城市群是一般协同状态。京津冀城市群中生态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发展不协调是造成复合系统协同度低的主要原因。其中,R&D人员量、科学技术支出、有效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高新企业个数、森林覆盖率序参量对复合系统协同度敏感性高。未来,应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绿色增长极;全区域人才与科技联动发力,由虹吸改为辐射;构建一体化机制,重点提升河北地位。  相似文献   

7.
泛长三角的形成与安徽城市群的东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连生 《江淮论坛》2009,(1):22-26,37
从长三角发展到泛长三角,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推论,而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变化。本文从安徽省的视角论证了泛长三角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过去几年安徽靠近江浙的城市各自寻机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取得了实效。现阶段安徽对接长三角的最好的方式是加强自身城市群建设,打造安徽的增长极城市群,构筑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城市发展群落化趋势相同的平台,形成一般制造加工业基地来承接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这样既有利于安徽加快发展,也有利于原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李程骅 《江海学刊》2022,(2):75-82+255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市群快速崛起,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重构国家城镇体系空间形态的重要力量。深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我国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科学选择。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由扬子江城市群带动的区域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造就高水平区域创新高地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是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群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担当,将为“中国情景”城市群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印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间企业投资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网络特征及成因,可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城际联系开放性强,城市群城市网络中心—极化效应突出,这与其中心城市北京的经济特性有关。北京的经济结构是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造成其对外经济联系更多是高等级、跨区域和超越地理临近的,较难形成对腹地城市的经济辐射。且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腹地城市制造业发展趋缓,也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从而造成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的经济功能,尤其要考虑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明确三地分工关系,强化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形成更为均衡的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陆尔卓  段从宇 《学术探索》2023,(12):145-152
“协同发展”是老年教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不容回避的现实命题。以教育资源为切入的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考察表明:大湾区11个城市老年教育协同发展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离区域间老年教育的高水平协同还有距离,离区域内的老年教育的资源要素协同还有差距。采用“培育增长极模式”和“网格推进模式”,同步对区域老年教育增量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存量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是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可选模式。在具体的推进实施中,应将“理念协同”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导向,将“资源协同”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根本路径,将“湾区老年开放大学创建”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11.
范晔 《学术论坛》2023,(3):44-54
科技创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的归纳,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五个维度,即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网络联结的强化和创新环境的改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扎实,创新主体合作活跃度和紧密度日益增强,本地国际创新型企业勇担创新主力,科技创新载体与创新人才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但同时也面临原始创新不足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创新发展均衡性与跨区域统筹协调性不足、人才结构矛盾凸显与创新平台能级偏低等困境。基于此,需要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构建科技企业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市场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因素有其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社会内生交互发展的产物。城市群的本质内涵是多城市化、都市化和一体化,城市群的演变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因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既有竞争的关系,也有合作的机制,合作的难点在于产业分工和真正的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业关联表现形态。对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试图探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作用。研究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多空间尺度运用EG修正指数和DCL指数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益的思路。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存在产业协同集聚现象,但水平仍然较低;(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高于大湾区,其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最高;(3)都市圈尺度下的比较发现,广州和深圳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居于大湾区领先水平;(4)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低于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显示出生产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动导致港澳近年来与珠三角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度不及珠三角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5)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水平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地区尺度下两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对珠三角...  相似文献   

14.
基于泛长三角的宁合昌"新三角"合作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区域对外辐射力和集聚力的日益增强,将其空间"扩容"到安徽、江西的"泛长三角"大区域已经上升到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层面.建立南京、合肥、南昌为支点的"新三角"经济区,可以使南京都市圈、江淮城市群以及昌九工业走廊,形成拥抱长江的新型经济协作区,成为依托东部、连接中部的关键功能区域和新的核心增长带,并充分发挥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纽带作用,使长三角核心区和泛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促进大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其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美俄博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等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不能走现有城市群发展的老路,其路径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应该创新先行、智慧驱动,成为我国跨界合作开放发展先行区,社会主义城镇化示范区,世界智慧经济增长极.为此,长江中游城市群必须迅速克服其当前外向型经济水平低、全球分工参与不足、武汉的长江流域中心功能与地位被人为弱化等问题.分三步走,创建跨界协同发展基金,打造武汉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长沙和南昌国家级智慧城市,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水陆空铁三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自贸区,推进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大中心城市国际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世界级智慧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障碍等,并提出如何通过中心城市与各市县产业联动来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及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珠三角城市群率先崛起;90年代,长三角城市群乘势而上;本世纪头10年,京津冀都市圈风生水起.这三大城市群成为公认的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下一个全国性的增长极在哪里?学术界在探讨,决策部门在关注,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群在竞相争取.恰逢其时,我国知名的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的新著《第四增长极:崛起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正式出版了.该书共14章,近30万字,深刻论证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的必然性和其成为"第四极"的条件,系统阐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全景,并从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合作、核心城市发展、生态文明等角度揭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路径.该书立意高远、资料详实、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8.
哈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破解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群产业优势,增强城市之间经济协调与互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哈长城市群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哈长城市群产业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湾区所向。本文基于金融地理及金融功能研究视角,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倒逼金融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社会分工理论推动周边区域金融活动专业化、多核心理论推进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并渐进演化为国际金融枢纽等维度,分析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对世界湾区城市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的发展轨迹,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为动力源,以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以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群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城市群发展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基础最好的地区.而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给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是当前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服务经济定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