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宋瑞龙  卢斐  黄艳莉 《医学信息》2019,(24):145-147
目的 探讨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肾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EPO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贫血相关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联合EPO治疗肾性贫血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贫血指标,不良反应轻微,且均在机体耐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荷黑色素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盐水处理组和EPO处理组,盐水处理组和EPO处理组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细胞B16.17天后,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白细胞(WBC)数量及脾脏脏器指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CD4+、CD8+T细胞亚群的分布;ELISA检测血清中IL-2和TNF-α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盐水处理组荷瘤小鼠外周血中RBC、Hb和Hc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P<0.05),应用EPO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RBC、Hb和Hct含量及脾脏脏器指数(P<0.05),三组小鼠外周血中WBC数量无明显差别(P>0.05);盐水处理组及EPO处理组荷瘤小鼠脾脏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小鼠(P<0.05).EPO处理组与盐水处理组相比,CD4+T细胞百分率无差别(P>0.05),而CD8+T细胞百分率下降(P<0.05),致使EPO处理组小鼠CD4 +/CD8+T细胞比值升高(P<0.05);盐水处理组及EPO处理组荷瘤小鼠血清中TNF-α、IL-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小鼠(P<0.05),EPO处理组小鼠血清中IL-2水平与盐水处理组相比增高(P<0.05),但该两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EPO在改善荷瘤小鼠贫血状态的同时,还可通过提高外周血CD4 +/CD8+T细胞比值和IL-2含量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肝移植围术期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原位肝移植89例患者的化验检查、用药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排除二次肝移植手术患者、死亡患者、术中输血>50 U患者,根据围术期是否应用rHuEPO,分为EPO组和对照组。EPO组入院后根据围术期贫血情况皮下注射 rHuEPO 10000 U/次,1 次/d或1次/2 d;对照组入院后未用rHuEP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输血量的对比情况。结果 ①EPO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3 d(T1)、术后7 d(T2)、术后15 d(T3)及术后1个月(T4)与术前基础值(T0)比较,Hb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b T1、T2、T3、T4与T0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PO组T0时点H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3、T4时点H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PO组患者经治疗后,T1、T2、T3、T4与T0比较,R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BC T1、T2、T3、T4与T0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T4时点RBC低于EPO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PO组患者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RET)T3、T4时点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EPO组T3、T4时点与T0比较,RE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RET 在 T1、T2、T3、T4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EPO组T3、T4时点RET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贫血患者在围术期皮下注射rHuEPO,术后1个月患者的贫血改善好于对照组,提示rHuEPO对肝移植贫血的重症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断性低氧暴露及复氧休息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方法:制备间断性低氧动物模型,检测全血RBC、Hb、HCT红细胞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EPO水平,结合现场调查,检测间断性高原作业人员红细胞参数及EPO水平.结果:IH7、14、21、28 d组大鼠RBC、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复氧后各参数水平下降.IH3、7、14 d组HIF-1α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EPO在IH3、7 d组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后HIF-1α、EPO水平下降.8个月组高原作业人员RBC水平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b在2年组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CT与RBC大致呈同一规律,且2年组HCT仍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与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EPO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间断性低氧暴露可以增加血清HIF-1α、EPO的含量,提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并随低氧周期的延长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复氧休息有利于低氧后机体的调整,使升高的红细胞参数及HIF-1、EPO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改善胸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缺血性心电图,长期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英鹏  方少华 《医学信息》2010,23(18):3393-339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6例)和治疗组(B组,46例)。A、B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服用阿司匹林和美托洛尔,硝酸甘油注射液5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B组患者同时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停用其它抗心肌缺血药。2组方案均以两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心绞痛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周后,A、B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6%、8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3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更显著的疗效,且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易海明  段飞龙  刘海英  谌建  张平国 《医学信息》2010,23(13):2099-2100
目的比较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心脏事件发生率及药物毒副作用。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即刻加用氯吡格雷300mg,以后75mg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5),改善临床症状,而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对不同时间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睾酮和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2015-01-01—2016-12-31在本院进行透析治疗患者64例,按其透析方式分为HD组和PD组,各32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3个月、透析6个月后血清总睾酮、游离睾酮和透析前、透析6个月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变化。结果:透析前两组患者总睾酮、游离睾酮、Hb、RBC、Hc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透龄增加,PD组患者总睾酮、游离睾酮逐渐增加,PD 3—6个月后显著高于HD组;PD 6个月后患者贫血状态得到有效纠正,其Hb、RBC、Hct升高,明显优于HD组(P0.05)。结论:PD 3个月可明显升高男性ESRD患者血清睾酮水平,纠正肾性贫血,效果优于HD。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捏脊结合针灸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厌食症儿童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捏脊结合针灸疗法和口服健胃消食片,比较2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5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同时比较了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的差异,发现治疗组Hb和R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捏脊结合针灸是临床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种无肝素操作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管路血液凝集和安全性的影响,寻求一种更简便、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伴有合并出血、存在严重出血倾向及围手术期等高危出血倾向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9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52.43±13.03)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0.9%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冲洗法,试验组采用改良式无肝素吸附法,此方法透析过程中不用生理盐水冲洗。每例患者进行3次无肝素治疗,对照组共完成117例次,试验组完成120例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出血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观察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结果 2组患者各进行无肝素透析3次,均未出现皮肤淤斑,未见切口和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对照组2例消化道出血量增加,试验组1例消化道出血量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Hb、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透析器0级凝血49例次,1级凝血46例次,2级凝血22例次。试验组0级凝血78例次,1级凝血35例次,2级凝血7例次。试验组凝血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839,P0.01)。结论两种无肝素操作方法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改良式无肝素吸附法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减少透析的总超滤量,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节约医疗成本,是一种更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不同起始应用时间与早产儿贫血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04年7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小早产儿(胎龄〈34周.体重〈1800g)41例随机分为早应用组(A组)(21例)和晚应用组(B组)(20例)。早应用组于生后7d内开始给rHuEPO200IU/(kg·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3-6周;晚应用组于早产儿血红蛋白〈140g/L时开始给rHu EPO 200IU/(kg·次),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3-6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的动态变化。结果两组早产儿生后Hb、Hct均逐渐下降,但早应用组下降明显小于晚应用组,经t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早应用组两周后Ret升高较晚用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晚应用组有4例输血,早应用组无一例输血,经精确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早产儿在生后一周内血红蛋白正常时应用rHuEPO效果好,即早产儿早用rHuEPO对预防贫血有积极意义,出现贫血后再用可能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添加强化乳铁蛋白(LF)配方奶粉对婴儿生长发育和铁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对照试验,生后以人乳喂养的4—6月龄健康足月儿自愿添加配方奶粉者纳入本研究,按门诊顺序分别纳入强化组(LF38mg·100g^-1,铁元素4mg·100g^-1)和对照组(LF0,铁元素4.2mg·100g^-1,其余成分与强化组相同)。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两组婴儿在干预前后分别测定身长、体重、头围、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IR);同时计算TFR—F指数、机体总铁含量(TBIC)、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比较上述指标的干预前后和组间差异。结果213名婴儿完成了研究,强化组115名,对照组98名。强化组和对照组婴儿人均日摄入配方奶粉量(94.3±9.8)US(88.2±8.7)g,P〉0.05;人均日铁剂摄入量(3.8±0.4)vs(3.7-4-0.6)mg,P〉0.05。强化组人均日LF摄入量为(35.8±3.7)mg。强化组与对照组干预后各指标改变值比较,体重:(2213±82)VS(20334-77)g,WAZ:(0.82±0.22)US(-0.05±0.01),WHZ:(0.74±0.32)VS(0.20±0.06),Hb:(13.9±4.1)vs(7.2±1.8)g·L^-1,SF:(1.37±0.08)vs(0.55±0.04)μg·L^-1,TFR—F指数:(0.86±0.11)vs(0.39±0.05),TBIC:(19.4±8.8)郴(9.1±3.4)mg·kg^-1,P均〈0.05。同时干预后强化组贫血、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贫血:4.1%vs7.5%,铁缺乏:13.9%vs24.4%,缺铁性贫血:1.7%vs8.2%,P均〈0.05。结论添加强化LF配方奶粉干预可以显著改善人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以及铁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压波动性与奥美沙坦改善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24只雄性21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HR),奥美沙坦组(Olm),以WKY大鼠为阴性对照。灌胃给药12周后,记录24h清醒动脉血压、心率、血压波动性(BPV)、测定ABR功能(BRS);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对高血压靶器官损伤(TOD)进行半量化的评估。结果SHR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收缩压波动性(SBPV)、舒张压波动性(DBPV)显著高于对照WKY大鼠及Olm组(P〈0.01),心率三者间无明显差异。BRS功能非常显著低于WKY大鼠(P〈0.01),显著低于Olm组(P〈0.05)。SHR靶器官损伤明显,TO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KY大鼠及Olm组(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HR的TOD得分与SBP及DBP呈正相关(P〈0.05);与BPV也呈正相关(JP〈0.01);与BRS呈负相关(P〈0.01)。BRS及BPV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SBP及DBP。结论BPV的增高、BRS的降低可以导致高血压靶器官损伤。降低BPV,改善ABR功能是奥美沙坦治疗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浆血栓素B2(TXB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免法和免疫法对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浆TXB2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RBC-C3bRR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血浆TXB2水平显著地升高(P〈0.01),RBC-C3bRR水平与TXB2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r=-0.3812,P〈0.05),RBC-ICRRR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与血浆TXB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682,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免疫调节的紊乱,免疫功能低下与血浆TXB2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3年10月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SAP患者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肠内营养的启动时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23例)和非早期肠内营养组(NEEN组,22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时、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血白蛋白(BAlb)、C反应蛋白(CRP)、血糖(BG)、血钙(BCA)等各项临床指标,以及ICU留治时间和预后.结果 与入ICU时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改善,在治疗第14天,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入ICU时(P值均<0.05);但各项临床指标在EEN组改善较快,在治疗第7天,APACHEⅡ评分、BG、BCA等指标比较,EEN组均优于NEEN组(P值均<0.05);在治疗第14天,APACHEⅡ评分、BAlb、CRP、BG、BCA等各项临床指标比较,EEN组均优于NEEN组(P值均<0.05).EEN组ICU留治时间[(15.87±2.74)d]短于NEEN组[(19.27 ±3.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 vs13.6%,P=0.958).结论 EEN在SAP治疗中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h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前瞻性选择100例患有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51),关节置换完成后松止血带前自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入氨甲环酸10 mL(含1000 mg)+0.9%氯化钠10 mL,注入后引流管夹闭3 h;对照组(n=49),同期关节腔注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注射后引流管未夹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7、14 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1 dD-二聚体值、术后7 d下肢静脉血栓(VTE)发生率、皮下瘀斑面积>1%发生率。其中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7、14 d血红蛋白平均含量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大血红蛋白丢失量、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分别为(712.6±260.5)mL、(1109.6±350.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量分别为(27.0±49.2)mL、(232.0±119.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患者分别为5例和21例,输血率分别为9.8%和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 P<0.05)。两组术后1 d 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术后7 d 两组患者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 P>0.05),术后皮下瘀斑面积>1%的发生率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平原地区及高原地区人群椎动脉血流量进行测量和对比研究,证实高原环境对椎动脉血流有影响.方法 选取平原组病例135例及高原组病例80例,运用CDUS技术测量椎动脉平均流速(TAMV)及内经(D),根据公式血流量(Q)=D2×π/4×TAMV×60 (ml/min)计算单侧椎动脉血流量,并计算总血流量.测外周血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 高原组椎动脉内径、血黏度、RBC、HGB、HCT均大于平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总血流量低于平原组,且男性高于女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椎动脉内径左侧均高于右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左右内径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10年)在高原(海拔>3 200 m)缺氧环境生活的人群可减低椎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T)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心肌梗死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456例,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37例,年龄29~85岁,平均年龄61.30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7.8mmol/L为A组248例,7.8mmol/L≤SG≤11.1mmol/L为B组156例,SG〉11.1mmol/L为C组52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吸烟、既往高血压、心房纤颤、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胸痛发作至PCI时间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多于一个部位心肌梗死、入院Killip’s分级≥2级的比例明显多于A、B两组(P〈0.05);C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A、B组(P〈0.05);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峰值(CK/CK—MB)及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方面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C组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亦高于A组,而B、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CE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C组46.2%和13.7%,B组34.0%和4.5%,A组19.0%和1.6%,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及术后早期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病人共30例,年龄40-60岁,在麻醉前、麻醉后30min、术毕(麻醉苏醒时)、术后24、48、72h分别采肘静脉血,检测Hηb、Lηb、ESR、Hct、EAI、EDI、ERI等。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期间Hηb、Lηb、ηr、ηp、Hct、ESR、EAI、ERI均降低,其中Hηb、Lηb、ηp、Hct、ESR与麻醉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术后早期各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1)Hηb、Lηb、ηr、ηp、ESR、EAI至术后72h时超出正常值范围;(2)EDI在术后24h-72h明显降低(P〈0.05)。结论:(1)直肠癌患者患者在麻醉手术前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变化,表现为血液粘滞性增高;(2)麻醉手术期间血液流变性指标降低,血液粘度降低;(3)术后早期患者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逐渐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对保持微循环灌注和避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CURB-65评分与其临床指标、IL-1β、IL-4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中共收入80例研究对象,其中2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AP病例共59例,其中轻症CAP25例,重症CAP3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CURB-65进行评分,常规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同时采用ELISA检测降钙素原(PCT)、IL-1β、IL-4。结果轻症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其PaO2[(99.5±13.4)mmHgvs(105.1±9.4)mmHg]及PCT水平[(1.62±1.65)pg/mlvs(0.04±0.01)p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肺炎组患者CURB-65评分(0.9±0.8vs0)、FiO2[(26.6±7.8)%vs21%、IL-1β[(118.79±32.29)pg/mlvs(9.33±2.51)pg/ml]、IL-4[(41.24±6.52)pg/mlvs(18.46±4.05)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氧合指数(406.59±126.03vs500.45±44.82)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肺炎组CURB-65评分(3.5±0.7vs0.9±0.8&0)、FiO2[(41.9±12.0)%vs(26.6±7.8)%&21%)、PCT[(11.96±7.59)pg/mlvs(1.62±1.65)pg/ml&(0.04±0.01)pg/ml]、IL-1β[(200.13±48.27)pg/mlvs(118.79±32.29)pg/ml&(9.33±2.51)pg/ml]、IL-4[(55.41±13.71)pg/mlvs(41.24±6.52)pg/ml&(18.46±4.05)pg/ml]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而PaO2[(74.4±13.1)mmHgvs(99.5±13.4)mmHg&(105.1±9.4)mmHg]及氧合指数(204.14±110.10vs406.59±126.03&500.45±44.82)则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URB-65评分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833,P〈0.05),而与PCT(r=0.900)、IL-1β(r=0.893)、IL-4(r=0.838)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CAP患者的CURB-65评分与患者氧合指数、炎症反应指标呈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重症肺炎的一种简易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