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胛盂损伤常由高能量的钝性冲击力造成,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0.1%,占肩胛骨骨折的10%,因多伴有较为严重的复合伤,肩胛盂骨折常被延迟诊断,使其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肩胛骨骨折处理不当可导致肩关节及上肢功能障碍。目前肩胛盂骨折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意见及方法,现就其分型、治疗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肩胛盂骨折包括盂缘骨折及盂窝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占肩胛骨骨折的10%,即全身骨折的1/1000,仅10%的肩胛盂骨折有严重移位[1]。另据统计,盂缘骨折和盂窝骨折分别占肩胛骨骨折的25%和6%~10%,其中盂前缘骨折最多见[2,3]。肩胛盂骨折患者中约80%~95%同时合并平均3·9处其它骨与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同侧肩关节周围、上肢、肺以及胸壁。合并肱骨骨折者占12%,锁骨骨折15%~40%,肋骨骨折25%~45%,肺部损伤15%~55%,神经损伤5%~10%,血管损伤11%,颅骨骨折25%,下肢骨折11%,脾破裂8%,2%患者死亡[4]。现就肩胛盂骨折的外科治疗综述如下。1创伤机制和分型肩胛盂骨折多由高能量钝性冲击力造成,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挤压等。损伤机制最常见为肱骨近端外侧受到猛烈暴力,可导致关节盂粉碎性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肘部或手掌着地,常导致盂缘骨折。有时,肩胛盂骨折为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所累及。根据创伤外力方向的不同,在不同方向上传导产生不同类型的肩胛盂骨折及移位。目前国际上对肩胛盂骨折多采用改良Ideberg分型,共分为6型:Ⅰ型为盂缘骨折,骨折块较大,常合并肱骨头脱位或半脱位,ⅠA型为盂前...  相似文献   

3.
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通常是指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由于受上肢的重量和附着于肱骨近端的肩胛带肌肉的牵拉,关节盂侧骨折块向远端或前内侧旋转移位。临床上,当肩胛颈及其上方悬吊装置受到严重破坏时,常导致“垂落肩”(dropping of shoulder)畸形。外科手术治疗虽能矫正其畸形和恢复其悬吊复合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但肩胛盂较浅,关节囊、韧带薄弱松弛,易因外伤而脱位;并且常伴有肱骨头骨折、关节盂骨折。肩关节脱位应及早诊断,尽早复位;尤其是肩关节后脱位,Kessel及Rockwood均认为最易漏诊,又称忽略性肩后脱位。作者收集到2例肩关节后脱位因诊疗不当,治疗延误,而致肩关节关节盂与肱骨头骨性交锁,影响预后。现将病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盂骨折手术治疗的积极意义及疗效分析。方法2002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系统分型,改良Judet入路,利用重建钢板及螺钉固定骨折,以便术后早期功能练习。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5~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优良率达81.3%。结论肩盂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恢复肩胛带的稳定性及早期关节功能练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FSI)通常是指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由于受上肢的重量和附着于肱骨近端的肩胛带肌肉的牵拉,关节盂侧骨折块向远端或前内侧旋转移位.临床上,当肩胛颈及其上方悬吊装置受到严重破坏时,常导致"垂落肩"(dropping of shoulder)畸形[1].外科手术治疗虽能矫正其畸形和恢复其悬吊复合体的稳定性,但会遗留下肩部疼痛、关节僵硬及活动受限、软组织挛缩、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一系列术后并发症.正确的诊断、治疗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关键[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治疗肩胛骨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4-02-2012本院17例肩胛骨骨折的病例纳入本研究。17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忡2例.年龄范围为19~75岁,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肩胛孟骨折9例,肩胛骨突起部位骨折3例,肩胛骨体部骨折5例;车祸伤8例,高处坠落伤5例,直接暴力伤2例,刀砍伤2例;闭合性骨折14例,开放性骨折3例。卡艮据Hardegger的分型方法.体部骨折6处.肩胛骨骨折5例,肩胛颈骨折2处.盂缘骨折2处.盂窝骨折2处。其中混合型骨折10例,合并全身发伤5例。通过微创切口入路手术,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和钢丝等固定。结果: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3年,平均18个月。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7%。术后并发肩关节创伤性芙仃炎2例。结论:经微创切口入路内固定肩胛骨骨折操作简单,暴露较充分.效果可靠。除了肩胛骨体部粉粹性山脚折外及漂浮肩外.几乎各类犁的肩胛骨骨折均可通过微创切口入路完成,尤其通用于肩胛骨的体部骨折及肩胛骨骨折以及肩胛颈骨折盂缘骨折盂窝骨折。这是向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一种案例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斗 《临床医学》2010,30(2):64-65
目的讨论复杂性不稳定性肩胛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本科用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例复杂不稳定肩胛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骨折同时涉及肩峰,肩锁关节,喙锁韧带,肩袖,肩胛盂、颈,岗上、岗下肩胛体者8例,骨折涉及肩胛颈、盂、体部者4例,均Ⅰ期手术后随访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12例患者均复位和固定满意,按Karlsson术后疗效分级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88.89%),满意1例(11.11%),差0例。结论及时手术是治疗肩胛骨复杂性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肩胛颈骨折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钢板置入治疗。目的:比较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与保守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05-07/2009-12收治25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3例,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12例。结果与结论:25例获随访3~24个月。植入物组和非植入物组骨折愈合时间均为2~4个月,无明显区别。非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8.46±3.20)分;优2例,良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38.5%;正位X射线片上测量为盂极角(21.7±4.6)°。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11.75±2.60)分;优5例,良6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1.7%;盂极角(38.8±2.9)°,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可以重建肩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肩胛颈骨折治疗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保守治疗即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钢板置入治疗。目的:比较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与保守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05-07/2009-12收治25例不稳定肩胛颈骨折患者,其中保守治疗13例,重建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12例。结果与结论:25例获随访3~24个月。植入物组和非植入物组骨折愈合时间均为2~4个月,无明显区别。非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8.46±3.20)分;优2例,良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38.5%;正位X射线片上测量为盂极角(21.7±4.6)°。植入物组Herscovici功能评分(11.75±2.60)分;优5例,良6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1.7%;盂极角(38.8±2.9)°,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重建钢板置入治疗不稳定肩胛颈骨折可以重建肩关节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占肩部骨折的5%,占全身骨折的1%,多由高能直接暴力所致,绝大多数为粉碎性骨折。既往观点认为大部分肩胛骨骨折可通过功能康复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仅少数移位严重或累及肩关节盂的骨折才需手术治疗。近年来不少报道认为,对肩胛骨骨折不进行手术复位治疗,后期将会残留肩关节功能障碍及肩胛胸壁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许多作者主张对移位严重的肩胛骨骨折进行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上肩胛悬吊复合体(SSSC)是由肩胛颈喙突、喙锁韧带、肩峰、肩锁关节、锁骨远端、肩关节盂上半部分组成的环行骨韧带结构[1],是维持躯干和上肢的稳定重要组织。SSSC的单处组织断裂相对较多且不影响其悬吊功能,双处损伤过去通常称为“浮肩损伤(floating shoulder injury FSI)”,可造成肩胛带不稳定,并且导致骨折畸形愈合、盂肱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SSSC双处损伤主张手术治疗。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SSSC双处损伤10例患者,以探讨内固定治疗SSSC双处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 R 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的价值。方法:收集M R I检查正常的肩关节病例50侧,取其斜冠状位T1W I显示肩锁关节的层面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a组;收集成人肩关节标本24侧,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最大强度投影(M IP)重建肩胛骨取肩锁关节、冈盂切迹显示清楚的层面测量肩胛盂斜倾角,得数据b组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肩胛盂斜倾角度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M R 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最小值91.10,°最大值118.50,°两组肩胛盂斜倾角数据分别为104.06°±7.72,°106.60°±6.57,°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肩胛盂斜倾角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 R I测量肩胛盂斜倾角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该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临床应用角度研究肩胛骨的详细外形、解剖学特点,为肩胛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块(不计左右侧)成人肩胛骨干燥标本,标本完整无缺损,随机进行编号,先观测标本的大体形态特征,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和厚度,精确到0.1 mm。所有标本都是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游标卡尺测量。结果 1肩胛骨是块前面微凹、后面微凸的不规则的三角形扁骨,后面被横行的肩胛冈分为上下两部分,冈上窝及冈下窝骨质最薄弱,肩胛冈和肩胛骨的内、外缘相对较厚,形成肩胛骨的支撑系统。2肩胛骨的相关重要结构测量值包括:肩胛骨的长度为:148.62±11.26 mm;内缘中点处的厚度(距内缘0.5 cm)为:4.38±1.01 mm;肩胛下角的厚度(距边缘0.5 cm)为:7.27±0.95 mm;肩胛骨内缘肩胛冈起点处厚度:8.54±1.61 mm;肩胛盂下1 cm(距外缘0.5 cm)的厚度为:11.33±1.02 mm;肩胛盂下2 cm(距外缘0.5 cm)的厚度为:10.26±2.07 mm;肩胛盂下4 cm(距外缘0.5 cm)的厚度为:9.57±1.43 mm;距肩胛盂0.5 cm处的肩胛盂颈厚度为:19.95±2.34 mm;距肩胛盂1.0 cm处的肩胛盂颈厚度为:14.81±2.01mm;肩胛盂的前后径:27.20±3.16 mm;肩胛盂的上下径:35.89±3.57 mm;肩胛冈的长度为:116.98±9.21 mm;肩胛冈内侧4 cm的厚度为:15.42±3.20 mm;肩胛冈内侧4 cm的宽度为:11.01±2.15 mm;肩胛冈内侧8 cm的厚度为:29.20±3.68 mm;肩胛冈内侧8 cm的宽度为:16.93±3.34 mm;肩峰的长度:46.48±5.29 mm;肩峰宽度为:25.87±2.77 mm;肩峰厚度(内前l cm)为:8.74±1.30 mm。结论 1肩胛骨为一扁宽形不规则骨,呈不规整三角形,分二面三缘,前面微凸,与胸后上壁相适应,参与形成肩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不仅有保护胸腔的作用,还有固定上肢的作用。2肩胛骨的的内、外侧缘及肩胛冈构成了整个肩胛骨的支撑系统。研究发现肩胛骨的内、外缘(包括肩胛盂)、肩胛冈、肩峰处有足够的骨量可以支持内固定物的植入。  相似文献   

15.
于国平 《临床医学》2006,26(7):36-3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Ⅲ型肩胛骨骨折的可行性及适应证,评价其疗效。方法自1999年4月。2004年11月本科收治Ⅲ型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具有手术指征,采用重建钢板、可吸收螺钉及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2例,6例为肩胛颈骨折,4例为盂缘骨折,2例为盂窝骨折;其中1例合并喙突骨折,3例合并体部骨折,2例合并肋骨骨折,1例合并血胸。结果10例术后随诊8~15个月,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基础上,对Ⅲ型肩胛骨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MSCT后处理技术测量肩胛盂扭转角的方法.方法 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50个、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50个,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行轴位厚层、薄层多平面重组(MPR)测量肩胛盂扭转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肩胛盂扭转角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扭转角测值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层MPR测量肩胛骨干标本盂扭转角(-0.40±4.10)°,肩关节防腐湿标本盂扭转角(-3.00±4.49)°;薄层MPR测量肩胛骨干标本盂扭转角(-0.34±4.21)°,肩关节防腐湿标本盂扭转角(-2.70±4.54)°.结论 多层螺旋CT厚层MPR测量肩胛盂扭转角简单、快捷.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扭转角差异较大,肩胛骨扭转角呈后倾近3°,在肩关节假体设计中应考虑该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6岁。车祸致伤,右侧肩胛骨骨折合并肩关节前方不稳定,于伤后2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行X线片及螺旋CT三维重建(见插页2图1、2)了解骨折情况,并确定分型。根据Ideberg分型〔1〕属于肩关节盂骨折ⅤA型。被动活动盂肱关节前方不稳定明显,抽屉试验阳性,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左侧卧位,稍向前倾斜20°,采取肩胛骨区的U型翻瓣切口,在骨膜下剥离子剥离肌肉组织,严禁使用电刀,至肩胛颈及前外侧缘处,小心保护肩胛上神经,复位后行3块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减压病肩关节投照的最佳体位.方法:利用Siemens aristos vx plus DR对25例潜水员左右双侧肩关节不同体位对比投照展开讨论如何避开肩胛盂扭转角度而显示肱骨头与肩胛盂分开的最佳投照体位,以左肩关节投照体位为身体冠状面前旋35-55度,右肩关节身体冠状面前旋55-75度哪种体位显示肱骨头与肩胛盂分开效果最佳.结论: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探测器成55-75度角时肱骨头与肩胛盂分开最为明显照片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的方法。方法:收集成人肩胛骨干标本50个、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50个,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行轴位厚层多平面重组(MPR)、薄层多平面重组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肩胛盂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盂上下曲率半径厚层MPR和薄层MPR测量值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盂上下曲率半径、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与薄层MPR测量值独立样本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肩胛骨干、湿标本盂前后曲率半径厚层MPR测量值(4.14±1.01)cm、(5.31±1.17)cm,薄层MPR测量值(4.05±1.04)cm、(5.29±1.27)cm,肩胛骨干、湿标本盂上下曲率半径厚层MPR测量值(4.07±0.83)cm、(4.82±0.98)cm,薄层MPR测量值(3.72±0.59)cm、(4.37±0.70)cm。结论:多层螺旋CT厚层MPR测量肩胛盂曲率半径是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肩胛骨干、湿标本盂曲率半径差异较大,在肩关节假体设计中应考虑该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浮肩损伤常用于描述同侧的锁骨和肩胛颈骨折,它是一种不稳定的骨折。虽然锁骨是全身骨骼中常发生骨折的部位,但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笔者统计我院1993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276例锁骨骨折中合并肩胛颈骨折者仅10例。由于浮肩损伤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均不同于一般的肩部损伤,本文在10例浮肩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外文献的报道,对浮肩损伤的特点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作一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