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应用固定正畸方法进行矫治的临床疗效,探讨埋伏阻生前牙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9例58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应用固定正畸进行矫治,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对埋伏牙进行牵引。其中20颗进行开拓间隙使之自然萌出,38颗进行开窗封闭式牵引导萌矫治。结果:55颗阻生牙矫治后牙髓活力正常、未见埋伏牙及邻牙牙根吸收、牙周组织正常。开窗封闭式牵引导萌有3颗牙治疗失败,总体成功率94.8%。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开拓间隙或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导萌埋伏阻生牙,可有效保存上颌埋伏阻生前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式开窗术配合正畸牵引在骨内阻生埋伏牙导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需要进行导萌的22例23颗完全骨内埋伏牙进行闭合式开窗术,粘接正畸附件,并对没有自主萌出倾向的埋伏牙进行牵引治疗。结果:20例患者21颗埋伏牙成功达到正常咬合位置,牙周健康,牙髓活力正常,无邻牙损伤,1例放弃治疗后再次开窗取出牵引装置,1例因与邻牙牙根关系密切牵引未成功而拔除埋伏牙。结论:闭合式开窗术配合正畸牵引是一种较好的埋伏牙导萌方法,成功率高,容易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前、后牙根形态的三维变化,探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的时机.方法:对10例经曲面体层片确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拍摄CBCT进行精确定位,进行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萌出,排齐牙列,治疗后拍摄CBCT图像对牵引效果和牙根发育进行评估.结果:10例埋伏上颌中切牙均成功牵引到位,牵引前牙根已发育完成的4例埋伏牙牙根形态未发生变化;而牵引前牙根未发育完成的6例埋伏牙在治疗过程中牙根继续发育,弯曲度和长度均有改善.结论:埋伏上颌中切牙在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前进行牵引萌出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根倒置合并根发育异常的埋伏阻生切牙保存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对9例10颗冠根倒置埋伏合并根严重弯曲的上颌前牙,应用封闭式导萌术合并正畸牵引技术进行治疗。其中9颗通过固定矫治器开拓间隙,进行开窗封闭式牵引导萌矫治;1颗间隙足够的患牙使用活动矫治器牵引。结果 8例9颗牙牵引成功,1例因其牙根1/2唇向弯曲近90°,导萌后牙根突出于唇侧牙槽骨,牙冠突出于牙弓0.5 mm。结论牙根严重弯曲的埋伏阻生牙的正畸导萌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环切导萌术与封闭性导萌术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临床研究上颌埋伏阻生产牙的外科导萌及正畸联合治疗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环切导萌术和封闭性导萌术联合正畸治疗两种方法矫治埋伏阻生前牙87颗。结果 行环切导萌术完成矫治后患牙临床冠较长,牙龈形态欠佳,疤痕可见。行封闭性助萌术正畸完成后其暴露牙齿的远中面宽度较小,唇侧骨高度增加。结论 行封闭性助萌术矫治的埋伏牙在美学效果等方面较行环切导萌术的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方法。方法:32例患者42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先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进行间隙扩展,然后根据上颌埋伏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分析其阻生的原因,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牙的牙冠,粘接托槽,再选择不同的方向和方法对上颌埋伏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牵引42颗,成功41颗,失败1颗;成功者全部回复到牙列上,整个疗程6~15个月不等。7颗移位阻生牙,除2颗回复到正常位置外,其余5颗均易位排列在牙列上。对埋伏阻生牙的牙髓活力测定结果:4颗牙髓坏死,牙体变色,22颗牙髓活力减低,余均正常。结论:选择良好的适应证、准确的定位、足够的间隙、适当的牵引力,只有通过从上颌埋伏前牙的位置关系,分析其阻生的病因,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和正畸牵引导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前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正畸开拓间隙后多颗相邻埋伏牙自行萌出并结合正畸牵引的临床效果。方法 6例多颗相邻埋伏牙的年轻患者,共计17颗埋伏牙,通过正畸开拓并保持足够间隙,等待埋伏牙部分萌出后再结合正畸牵引治疗。结果所有埋伏牙部分萌出后再行正畸导萌,17颗相邻埋伏牙中,有11颗埋伏牙通过开展间隙自行萌出;5颗埋伏牙再进行外科开窗—正畸联合导萌术,均被顺利牵出,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1颗牙根弯曲畸形的中切牙被拔除,矫治结束后保持间隙行修复治疗。平均疗程为20个月。结论在多颗相邻埋伏牙的正畸治疗中,只要正确判断埋伏牙的位置,适应证选择合适,耐心观察等待埋伏牙萌出,可以减少开窗的次数和简化正畸牵引的难度,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恢复正常咀嚼功能及美观。  相似文献   

9.
埋伏阻生牙的外科导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牙外科导萌的处理方法。方法 :根据埋伏牙的位置关系 ,牙根发育情况 ,以及临床检查 ,分析埋伏牙阻生的因素 ,选择适宜的外科导萌术 ,结合方丝弓固定正畸技术对 19例患者的 2 2例埋伏牙进行矫治 ,其中横切导萌术 4例 ,环切导萌术 3例 ,翻瓣导萌术 15例。结果 :埋伏牙入牙弓排齐 ,但牙周附着情况横切导萌术和翻瓣导萌者较环切导萌者好。结论 :翻瓣导萌术适应症广 ,治疗后牙周附着情况良好 ,是埋伏阻生牙外科导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联合正畸导荫埋伏尖牙的疗效。方法方丝弓矫治技术先排齐牙列,扩展尖牙缺失处间隙,采用外科翻瓣导萌术,暴露埋伏尖牙的牙冠,粘接舌侧扣,对埋伏尖牙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12颗埋伏尖牙均被牵引至牙列并排齐,牙髓和牙周情况正常。结论正确的外科手术暴露和正畸牵引导萌,能有效牵引埋伏尖牙至牙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锥束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前牙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常规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后不能准确判断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患者应用锥束CT进行扫描,再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法(VR)获得立体三维图像,显示上颌埋伏前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运用正畸开辟间隙和外科暴露联合正畸牵引导萌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直接粘贴托槽牵引导萌上颌埋伏牙。结果经三种方式重建处理后,48例病例均清晰显示上颌埋伏前牙的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结论锥束CT多方式三维重建为上颌埋伏前牙定位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BCT)研究牙根发育对正畸牵引后埋伏前牙牙根及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3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需行上颌埋伏前牙正畸牵引治疗患者34例,共34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根据牙根发育情况,分为未完全发育组和完全发育组,每组各17例.所有患者均行正畸牵引治疗.比较2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生上颌尖牙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0-2012年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35例阻生上颌尖牙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尖牙阻生状况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疗效。临床处理方法包括拔除、助萌和导萌。结果拔除2例;只做正畸治疗的助萌法16例,留出足够间隙后等待阻生尖牙自行萌出,观察时间5~24个月,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矫治后阻生尖牙牙龈形态及牙根状况良好;正畸附加外科手术牵引的导萌法17例,除1例21岁男性患者外,其余16例均牵引到位,但矫治后部分阻生尖牙牙龈形态不如助萌法矫治后。结论当阻生上颌尖牙牙体严重畸形、根弯曲短小及高位近远中向横位阻生时考虑拔除;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可为阻生尖牙留出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然萌出时首选助萌法;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严重或阻生尖牙已伤及邻牙牙根、仅用正畸治疗无法去除阻生尖牙萌出障碍时采用导萌法,导萌术后的牵引需注意控制牵引方向及大小,要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尽量使阻生牙从附着龈萌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牙龈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CBCT三维定位分析54颗青少年上颌埋伏阻生牙,为正畸诊疗设计提供精准依据。方法:采用CBCT技术重建54颗青少年上颌埋伏阻生牙,应用CS 3D Imaging软件分析阻生牙位置、牙根情况及与邻牙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并评价。结果:上颌埋伏阻生牙主要以垂直阻生为主,埋伏高度以牙冠位于邻牙根1/2至根尖占到66.7%;根尖位置以偏于10 mm以内居多;牙骨性粘连占1.9%。最终对54颗埋伏阻生牙牵引45颗,拔除9颗。结论:CBCT可精准三维定位埋伏阻生牙,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数字化曲面体层摄影术对上颌前部埋伏牙的观察,研究其对牙齿定位的诊断价值,探求其对埋伏牙定位评判观测的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5~8月在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手术的上颌前部埋伏牙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7~18岁,中位年龄13.5岁,均采取术前数字式PTG、CBCT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其中开窗正畸牵引41例,外科拔除15例.对PTG采用多个因素分析法对埋伏牙进行判读分析,并且通过CBCT及术中确认,研究本观察方法的与临床的一致性.结果:对PTG采取多个因素分析观测方法对埋伏牙定位的准确性与CBCT无显著性差异,但准确的空间定位与直观性不如CBCT.结论:CBCT是埋伏牙定位的金标准,而PTG可以用来判断埋伏牙的位置,其观察宽窄定唇腭、比例定倾斜的方法具有规律性,采用多个因素分析放大率的方法分析牙体的倾斜度及唇腭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含牙囊肿囊内埋伏牙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及评估含牙囊肿囊内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9颗含牙囊肿内埋伏牙以固定矫治器结合外科开窗、囊肿刮除,正畸牵引导萌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X线片示囊腔消失,腔内骨组织再生,病变的囊性组织为正常骨组织所代替;埋伏牙被引导至正常的位置,牙根发育正常;牙列排齐、后牙尖窝关系良好和覆盖覆牙合正常。完成时间为14~36月,平均为21.25月。结论:外科开窗、囊肿刮除结合正畸牵引治疗含牙囊肿可消除囊腔,促进正常牙槽骨的再生和有助囊内埋伏阻生牙的萌出排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17—2019年期间收治的3例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3例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病例主要表现为单侧上颌中切牙缺失、邻牙倾斜、缺牙间隙变小,锥形束CT(CBCT)检查均发现缺隙处有1颗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其中1例牙根根尖孔已闭合,另外2例牙根发育至根尖1/2 ~ 1/3,现有冠根比≥1∶1,牙根弯曲部分在根尖1/2 ~ 1/3。3例均采用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进行治疗,患牙均顺利进入牙列,无松动,咬合良好,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 结论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的矫治难度较大,应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重视矫治时机的选择及矫治方法设计,提高患牙保存率。  相似文献   

18.
Wang S  Feng XP  Cao HZ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4):417-41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治疗上颌前牙区埋伏牙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经普通X线片确定有埋伏牙,但不易具体定位的患者11例,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确定埋伏牙在颌骨内的具体位置。结果:经CBCT扫描、三维重建后,所有患者均可直观再现埋伏牙的形态、数目、在颌骨中的具体位置和发育情况。11例患者共16颗埋伏牙,其中既有埋伏阻生牙又有埋伏多生牙,3例(4颗)为埋伏多生牙,1例有2颗埋伏牙;2例为倒置埋伏,2例为水平埋伏,3例为垂直埋伏,4例为斜位埋伏。根据CBCT结果制订治疗方案,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CBCT三维重建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review analyzed the literature focused on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efficacy in detecting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and evaluated the possible advantages in using CBCT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radiographs. PubMed and Embase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selecting papers since 1998 up to September 2011, moreover reference lists were hand searched. Two reviewers selected relevant publications on the basis of predetermined inclusion criteria. The literature search yielded 94 titles, of which 5 we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Three studies used CBCT technique to 3D localize maxillary impacted canines and assess root resorption of adjacent teeth. Other two publications compared traditional radiographs with CBCT images in the diagnosis of maxillary impacted canines. Only three studies presented the result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resent review highlighted that the use of CBCT has a potential diagnostic effect and may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anoramic rad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Furthermore it underlines the need of future studies performed according with high level 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investigating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CBCT in the diagnosis of maxillary impacted teeth.  相似文献   

20.
周威  王林  王亮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2,42(6):525-528
目的 分析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上颌尖牙阻生且符合标准的43例患者,年龄10~23岁,共60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分析阻生尖牙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程度,并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71.7%、15.0%、13.3%,上颌侧切牙发生轻、中、重度牙根吸收的概率分别为48.3%、36.7%、15.0%,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存在差异(P<0.05)。位于腭侧及颌骨内、低位且靠近面中线的阻生尖牙,在正畸牵引治疗后,侧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低位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中切牙牙根吸收较重(P<0.05)。牵引时间较长时,中切牙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治疗前已发生牙根吸收的切牙,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P<0.05)。结论 上颌侧切牙在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发生的牙根吸收程度较重。上颌阻生尖牙正畸牵引治疗后,邻近切牙牙根吸收情况与阻生尖牙所处的位置、牵引治疗时间以及治疗前是否发生牙根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