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飞  翟常治 《煤炭工程》2020,52(8):107-111
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作为矿井的基础参数,对矿井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古汉山矿1604放顶煤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分别采用微震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微震系统台网布置方式进行误差分析,围绕工作面构建了三巷空间布置的微震台网,对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工作面直接顶、老顶的破坏程度远大于其上覆岩层,顶板的连续破坏区域整体呈“钝三角形”,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约为75m。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出1604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约为71m,与基于微震监测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为类似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探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鹏程 《煤炭与化工》2021,44(11):39-41
传统煤矿防治水过程中,地面打钻的方法确定采掘工作面上覆含水层导水裂隙带高度时精度低、效率差.为了精准计算采掘工作面上覆含水层裂隙高度,四明山煤矿决定对9103工作面上覆导水裂隙带采用注水观测法进行观测.通过实际应用来看,采用该方法准确实测出了910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3.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顶板砂岩水下实施安全采煤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以新集矿区某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针对工作面回采后采动裂隙导通上覆砂岩含水层易发生突水事故的问题,在分析覆岩岩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基于关键层位置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数值模拟及井下仰孔分段注水法对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关键层理论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FLAC3D数值模拟与井下仰孔分段注水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而经验公式预测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数值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作面回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最大为57.6 m,裂采比为15.2,且发育形态呈“马鞍型”。 研究结果可为工作面顶板水害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庄煤矿7199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顶板裂隙带导通煤层顶板砂岩水和石盒子组底界砂岩水,造成长期高水量涌水,危及工作面回采。通过对矿压分析和观测涌水量的变化,根据计算出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和矿井地质资料,确定了水源及出水规律,得出了水量变化同工作面来压之间的关系,准确预测涌水量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成功解决了徐庄矿7199工作面顶板突水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理论计算法及双堵法对21006回采工作面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综合分析确定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在39.84 m,为后续的回采工作面开采设计、顶板防治水等工作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探测是井下安全采煤的基础。为确定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本文针对某矿工作面的地质采矿条件,分析了覆岩采动变形破坏形态分布规律和导水裂隙带内分区特征,得出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确定该矿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为H=108.5m。  相似文献   

7.
高家堡煤矿101工作面放煤期间可能出现局部放煤超高,导致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增加,可能波及到白垩系洛河组上段强含水层。由于洛河组上段富水性强,为避免引起防治水事故。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实现实时监测工作面回采期间的顶板覆岩破坏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工作面回采后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  相似文献   

8.
申海生 《煤》2020,29(2):92-94
煤层的开采会导致上覆岩层原有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进而造成从顶板到地表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破坏,因此研究采空区覆岩裂隙分布特征,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李村矿1301首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井下双端堵水器观测方法,分析了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了李村矿3号煤层顶板覆岩采后形成的裂隙带高度范围,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郭国强  周杨  董帅 《煤炭技术》2020,39(6):129-133
以北辛窑煤矿2#煤首采面开采为背景,采用物理相似模拟的方法,运用全站仪与钻孔电视研究了坚硬顶板综放面覆岩垮落特征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结果表明:8103首采面来压步距大,煤层回采后覆岩表面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15~135 m;关键层发生破断时覆岩表面位移变化明显,煤层回采后距开切眼240 m处地表沉降达到5 m以上;通过对煤层回采后1#钻孔内部裂隙分析,认为中下部和下部垮落覆岩是储水和导水的主要空间,对1#和2#钻孔不同回采距离下内部裂隙发育高度分析可得,导水裂隙带高度最终稳定在125.2~128.2 m,这对工作面两带高度确定和防治水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至顶板含水层和底板承压含水层,会使覆岩中的水通过导水裂隙带进入工作面,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为获得新登煤矿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在该矿31101工作面进行了实测研究。首先通过对井下施工的4个钻孔的钻孔漏失量,大致推导出工作面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然后利用电视成像仪观测孔壁的裂隙,判断导水裂隙带高度;最后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分析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得出新登煤矿31101工作面的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45.7~46.7 m;底板导水裂隙带高度5.6 m。  相似文献   

11.
刘腾 《煤》2019,(6):69-72
榆树坡煤矿1201工作面为该矿的首采工作面,工作面回采初期顶板发生数次周期性透水事故,严重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安全。为解决顶板水害的威胁,通过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对工作面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离层空间发育的位置、充水水源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判别致灾离层,结果表明:1201工作面顶板倾向导水裂隙带高度为52 m,周期性突水水源为直罗组底部粗粒砂岩含水层(第四层),致灾离层为第三与第四岩层之间的积水离层,据此设计采用离层充水水源疏放及致灾离层充水探放技术防治顶板水害,应用后回采期间工作面涌水量稳定在110~140 m~3/h,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2.
煤层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不同,会引起煤层上覆不同含水层的水体涌入井下,准确探查煤层开采后“两带”发育高度对煤矿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法结合彩色电视窥视法,对孟村煤矿401101工作面进行了“两带”高度的探查,综合确定裂采比为18.6,冒采比为4.3。同时,通过对1411孔洛河组水位的跟踪观测,总结出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导水裂隙带发育的规律,即随着工作面采后距离的增大,覆岩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最高点也继续向上移动。期间可能存在短暂的裂缝弥合,随着工作面的继续向前推采约97 m(1个月),导水裂隙带发育完成。实践表明,冲洗液消耗量观测和彩色电视窥视2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对“两带”发育高度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印证,是有效确定“两带”发育高度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高正 《陕西煤炭》2023,(4):196-199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是确定煤体回采后是否与上覆含水层及采空积水沟通的关键参数。特厚煤层回采导致上覆岩体破坏高度较大,导水裂隙带发育沟通采空积水区,将导致采空水经由新生裂缝涌入工作面,影响地下水赋存条件,进而影响矿山安全生产。为确定曹家滩煤矿122108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水灾预防及应急措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煤层走向开采距离的增大,导水裂隙带高度逐渐增大,煤层充分采动后导水裂隙带高度趋于稳定,约为207~233 m,裂采比为20.7~23.3,为矿井的水害防治及矿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探究15号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是山西某煤矿开采过程中防治水工作的重点。以1511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相邻工作面回风顺槽布设钻窝,设计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孔和对比孔,通过井下仰斜钻孔导高观测仪进行实测,确定了15112工作面15号煤层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根据实测数据与理论预测高度数据对比,找出开采厚度与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关系,确定了山西某煤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为42.28 m。该实测方法可有效测定含水层下采煤裂隙带高度,研究成果可以为矿井防治水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综采工作面顶板的"三带"情况,根据杜儿坪矿现存不同煤层的顶板岩性,通过覆岩移动与破坏规律按煤层角度、冒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的经验公式,用不同方法进行顶板"三带"计算,得出该矿各可采煤层顶板"三带"理论计算结果,从理论上确定"三带"的高度范围。对回采工作面专用回风巷内布置顶板穿层钻孔的布孔方式设计、抽采裂隙带卸压瓦斯以及合理布置高抽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覆岩破坏机理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工作面回采地质条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2D5.0,分析了工作面顶板的塑性区、应力分布等特征,并分析了工作面回采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研究表明,采厚3.5m的工作面回采后,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66m~72m。  相似文献   

17.
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及其高度测定对矿井绿色安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掌握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覆岩垮落规律与裂隙发育规律,以陕北某矿3号煤层1309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和工程类比方法进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工作面充分采动后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为101.7 m,裂采比33.9;覆岩中第二关键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竖向裂隙的发育,对该工作面的导水裂缝带发育起主要控制作用。研究成果可对该煤矿开采过程中顶板水害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凯凯 《煤》2018,(1):63-65
文章分析了15101工作面顶板水的分布情况及富水特征,并结合导水裂缝带高度经验公式预计了该工作面回采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工作面回采可能贯通的含水层,并针对不同的含水层影响程度制定了防治措施。对煤层群下组煤开采顶板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预测大采高膏体充填工作面回采初期充填区域涌水量情况,采用理论计算对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经验计算,利用FLAC3D对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的充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上覆岩层运移而引起的导水裂隙带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证明:导水裂隙带发育范围呈"工"字形波动,当工作面推进至115 m密实充填率为60%时,顶板导水裂隙带与含水层贯通,为后续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目前常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且无法直观获得覆岩破坏带(导水裂隙带、垮落带)的发育形态。而利用直流电法技术实时监测受采动影响下的覆岩电场,获取其时空变化特征,可准确掌握覆岩破坏带的动态发育过程,并为影响煤层安全开采的覆岩破坏实际高度提供地球物理场依据。试验在某矿131303工作面顶板施工导高观测钻孔,对地电场数据进行长期监测,通过数据反演,对比不同采动阶段覆岩视电阻率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掌握了此工作面覆岩破坏带动态发育过程,并得出垮落带发育高度为13 m,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41 m的结论,对此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产生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