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双侧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的不同大连接体设计对非工作侧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运用上颌双侧游离缺失模型,制作三种腭部大连接体,分别为中央开"天窗"的腭板(以下简称W连接体)、前后侧腭杆(以下简称F连接体)和腭杆(以下简称P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后牙区放置食物片,咬合时,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得非工作侧基牙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左侧放置食物片咬合时,其牙合力传导对非工作侧基牙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连接体义齿非工作侧基牙位移要大于F连接体和W连接体义齿。结论三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牙合力传导至非工作侧基牙时,其基牙显示出不同的位移、倾斜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其中F连接体义齿对基牙的位移影响最小,P连接体最大。  相似文献   

2.
姚月玲  汪文骏 《医学争鸣》1989,10(3):161-163
用光弹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设计弯制、铸造圈卡及“Ⅰ”型三种固位卡环臂的下颌单侧游离端义齿进行了垂直加载测试,观察了邻缺隙侧基牙根周应力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负荷下,游离端义齿的固位或平衡卡环臂不影响近基牙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在近基牙受力方面,弯制卡环臂、铸造圈卡环臂及“Ⅰ”型卡环臂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作用于可摘部分义齿的(牙合)力主要通过(牙合)支托传递至近基牙。  相似文献   

3.
李韶伟  王国世  余金明  韩栋伟 《上海医学》2007,30(10):761-764,F0003
目的研究腭部3种不同大连接体可摘局部义齿对基牙各方向位移的影响。方法应用下颌牙列完整、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磨牙缺失的塑料实验模型,并在模型上模拟制作牙周膜及牙槽骨黏膜,制作3种腭部大连接体分别为中央开"天窗"的腭板(以下简称W连接体)、前后侧腭杆(以下简称F连接体)和腭杆(以下简称P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分别在单侧后牙区放置长、短食物片的咬合状态下,负载3、5、7kg咬合力时,采用高精度半导体激光位移测量仪测量并计算同侧基牙在近远中向、颊舌向的水平位移及倾斜、垂直向的位移和水平旋转,并统计分析不同大连接体义齿对基牙位移影响的意义。结果当3种不同连接体义齿分别在单侧咬合长、短食物片时,基牙在近远中、颊舌向和垂直向3个轴向发生的位移、倾斜、旋转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3种不同连接体的可摘局部义齿在单侧咬合长、短食物片时,基牙在实验中显示出不同的位移、倾斜和旋转的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末端游离缺失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采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体设计方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组合式铸造卡环之RPI卡环组修复体模型和精密附着体义齿模型,后者分别以4-4为单基牙和43-34联冠为基牙建模。将经HyperMesh 7.0 软件完成有限元网格划分的修复体模型分别导入模拟工程有限元软件Abaqus 6.5,分析三种固位类型修复体设计中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精密附着体义齿在垂直和斜向载荷下,双基牙设计基牙和基托下组织的应力都低于单基牙设计;RPI卡环组可摘局部义齿在斜向载荷下,基牙和基托下组织的应力均明显增加。结论 在下颌末端游离缺失附着体义齿修复体设计中,应优先选择双基牙附着体修复。  相似文献   

5.
崔长皓 《当代医学》2014,(18):95-96
目的:分析采用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下颌末端游离缺失的临床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2月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颌末端游离缺失患者78例。采用模块化方式建立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体的设计方案模型,主要有精密附着体义齿模型、RPI卡环组修复体模型,前者主要采用44为单基牙及以4344联冠为基牙建模。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相关应力分布的统计。结果精密附着体义齿在斜向或垂直载荷的作用下,双基牙设计基牙以及基托下组织的应力均<单基牙设计。RPI卡环组经斜向载荷作用,其基牙、基托下组织应力都呈现明显的增加。结论采用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下颌末端游离缺失治疗中,有限选择双基牙附着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末端游离缺失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采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下颌末端游离缺失修复体设计方案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组合式铸造卡环之RPI卡环组修复体模型和精密附着体义齿模型,后者分别以4┬4为单基牙和43┬34联冠为基牙建模.将经HyperMesh 7.0 软件完成有限元网格划分的修复体模型分别导入模拟工程有限元软件Abaqus 6.5,分析三种固位类型修复体设计中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精密附着体义齿在垂直和斜向载荷下,双基牙设计基牙和基托下组织的应力都低于单基牙设计;RPI卡环组可摘局部义齿在斜向载荷下,基牙和基托下组织的应力均明显增加.结论 在下颌末端游离缺失附着体义齿修复体设计中,应优先选择双基牙附着体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修复牙列游离端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85例牙列缺损患者,均采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随访0.5~3年,观察患者的美学效果、咀嚼功能、舒适度、基牙健康状况和牙龈状况等情况并记录,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0.5~3年的观察,85例中4例失败,成功率95.3%,失败病例义齿经重新修复至今仍使用良好。85例患者均认为较以前活动义齿修复美学效果好,感觉舒适,发音标准,咀嚼效率高;检查基牙牙龈形态颜色正常,牙周状况健康,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太极扣精密附着体在牙列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高维诺  谭娟 《医学综述》2013,(20):3799-3801
目的 探究并分析基牙类型及义齿支持形式对套筒冠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采取套筒冠义齿修复的患者60例,调查其基牙状况、类型及义齿支持形式,观察不同基牙类型及义齿支持形式对套筒冠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 修复1个月、6个月、1年后,牙龈指数较修复前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碱性磷酸酶活性、牙周袋深度显著低于修复前,且修复1年后的变化最显著(P<0.05);残根残冠组修复后基牙龋损、牙折的发生率分别为8.33%、16.66%,显著高于牙周炎和少数余留牙患者(P<0.05);双侧末端游离者牙折及基托折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1.11%、12.05%,显著高于非末端游离及单侧末端游离者(P<0.05).结论 套筒冠义齿对牙列缺损的修复效果较好,且不同牙基类型、不同义齿支持形式修复后的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牙周病伴牙列缺损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时联合嵌体固定松动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配原则选择单侧或两侧游离端缺失的牙周病病人,分成A和B两组,A组采用可摘夹板式活动义齿修复,B组采用联合嵌体固定松动基牙后再常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比较两种修复方法临床效果,松动基牙保存时间.结果两种修复方法修复后咀嚼效率无显著差别;修复后2年A组基牙保存率为0,B组基牙保存率为64.28%,两者间差别有显著性.结论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用联合嵌体预先固定松动基牙对修复后基牙保护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固住力对下颌杆式附着体式全口覆盖义齿基牙位移的影响。方法在上牙列完整,下颌仅余两颗尖牙的实验模型上,分别制作固位力为500g、930g、1450g的杆式附着体式覆盖义齿。在双侧后牙区放置食物片的咬合状态下,负载2kg、4kg、6k、8k咀嚼力时,测量并计算出基牙在近远中向、唇舌向、垂直向的位移、倾斜、扭转量,统计分析不同固位力大小对基牙位移影响的意义。结果杆式附着体在义齿500g、930g、1450g的固位力时,除垂直向位移外,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50g时基牙的位移、倾斜、扭转大于另两者。结论随着义齿固位力的增加,基牙的水平扭转和近远中、唇舌向的倾斜、位移也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牙槽骨吸收对冠外附着体义齿基牙及牙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为附着体义齿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测定基牙牙槽骨吸收不同时附着体义齿基牙及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并与单端固定桥比较。结果:单端固定桥基牙及牙周组织最大应力为(3.63E+5)Mpa;基牙牙槽骨正常时附着体义齿基牙及牙周组织最大应力为(1.27E+5)Mpa,小于单端固定桥;基牙牙槽骨吸收1/3时为(3.87E+5)Mpa,稍大于单端固定桥;基牙牙槽骨吸收1/2时为(1.38E+6)Mpa,明显大于单端固定桥。结论:附着体义齿可减轻基牙及牙周组织应力,随着基牙牙槽骨吸收,基牙所受应力增加;基牙牙槽骨正常时,以C45 为基牙单侧设计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下颌游离端缺失是适宜的;基牙牙槽骨吸收达1/3,此种修复要慎重,应减少侧向力,当基牙牙槽骨吸收达1/2 不可单侧设计此种修复,应增加基牙或双侧设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太极扣精密附着体对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病例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太极扣精密附着体为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制作精密附着体义齿17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4个月~12个月的观察,94.1%以上的患者对义齿的美观性、舒适性、固位、咀嚼及发音情况表示满意。对34基牙进行检查,无扣痛、无松动,影像检查未见支持组织明显改变,其中3颗基牙牙龈边缘红肿经治疗后好转。结论:太极扣精密附着体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结构义齿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时基牙及缺牙区牙槽嵴应力分布特点,为临床义齿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别测定并比较应用键槽缓冲式附着体义齿和单端固定桥义齿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时基牙及缺牙区牙槽嵴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键槽缓冲式附着体义齿基牙牙根应力峰值(1.42E+5)MPa,基牙牙周膜应力峰值(1.33E+4)MPa,缺牙区牙槽嵴应力峰值(3.49E+5)MPa。单端固定桥义齿基牙牙根应力峰值(1.45E+7)MPa,基牙牙周膜应力峰值(2.25E+6)MPa,缺牙区牙槽嵴应力峰值(1.45E+3)MPa。两种义齿基牙应力峰值均在根中、上1/3及颈部。结论:在游离端缺失修复时, 键槽缓冲式附着体义齿可减少基牙负荷,但牙槽嵴条件要好,两种义齿修复均要注意牙槽嵴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按扣式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评价其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采用Ceka按扣式附着体,为69例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制作69件精密附着体义齿,观察修复效果。结果:随访1-7年,88%以上患者感觉义齿美观、舒适、固位稳定性好、易适应、咀嚼功能好。未见基牙松动,仅有1颗基牙发生根尖周炎,2颗基牙出现颈部继发龋。结论:Ceka按扣式附着体义齿用于游离端牙列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程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32-33,36
目的 探讨磁性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7月~2007年9月我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牙列大部缺失需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并选择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患者62例,对患者磁性附着体应用前后固位力(retention force)和咀嚼效率(chewing efficiency)改善情况、磁性附着体应用后的患者随访3年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磁性附着体应用前相比,磁性附着体应用后的固位力和咀嚼效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随访发现义齿折裂、龈缘炎、游离端基牙远中骨吸收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磁性附着体对于活动义齿的修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性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9例牙列缺损患者,利用口内余留牙或残根残冠,采用Magfit血磁性附着体进行覆盖义齿进行修复,并对义齿的固位,咀嚼效率及患者自我感觉随访观察2年半。结果:9例患者戴用磁性附着体义齿后,随访观察期间均对其固位、稳定性及咀嚼功能表示满意。检查发现无牙龈炎症,基牙无继发龋、松动,义齿无折裂,根面板均未脱落。结论:磁性附着体在活动义齿修复中能显著提高义齿的稳定性,能够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和咀嚼效率,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少,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种附着体用于游离端义齿垂直载荷下基牙牙周及牙槽嵴粘膜应力分布.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方法.结果:用刚性栓道式附着体义齿基牙牙周应力值最大(最大值3.48MPa),义齿下粘膜应力最小(最大值0.26MPa);缓冲式附着体义齿基牙牙周应力小于其它修复(最大值2.54MPa),但牙槽嵴顶粘膜应力大于刚性附着体义齿及卡环义齿(最大值0.38MPa);应用绞链式附着体时应力略小于刚性附着体.结论:刚性附着体的义齿牙合力主要由基牙负担,绞链式附着体义齿有很少的缓冲作用,缓冲式附着体的应用减少了基牙的承力,由牙槽嵴分担部分牙合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牙列重度磨耗伴游离端缺损用Snap附着体咬合重建修复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38例行牙台垫式可摘义齿修复,观察组38例行Snap附着体修复。随访0.5-3.0年,从主观感受、口腔检查和X线检查分析修复效果。结果面容恢复均满意。对照组7例不满意美观,8例固位差,7例咀嚼效果差,基牙有龋坏、松动和脱落。观察组1例固位差,基牙无龋坏,松动度无明显变化;基牙牙周及牙槽骨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列重度磨耗伴双侧游离端缺损用Snap附着体咬合重建修复效果优于抬垫式可摘局部义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