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本文对浙江省桐乡市1979—1990年与2010—2017年的草把诱卵量及大小麦田幼虫发生量等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0年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的始盛期一般在3月中旬,高峰期在3月下旬,卵块孵化高峰期在4月中旬,3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下旬,年度间有差异;2010—2017年黏虫迁入产卵期均与1979—1990年一致,但大田黏虫发生期(3龄幼虫)略有提前。浙北地区2010—2017年的黏虫平均每草把诱卵量为1.29块,显著地少于1979—1990年的10.83块,同时2010—2017年大小麦上黏虫发生量也明显较1979—1990年减少。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田、小麦田黏虫发生量与草把诱卵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0.047 5x+0.216 2(R=0.719 5,P0.01)和y_2=0.071 2x+0.049 8(R=0.842 6,P0.01)。说明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量是影响幼虫发生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丁克学 《植物保护》1985,11(2):37-37
我县地处安徽淮北平原中部,一代粘虫是当地小麦主要害虫,被列为本站测报重点,但多年来对其发生量的预报却把握不大。 在1978年底,我们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卵量、蛾量、雌虫率,雨日和雨量等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分别建立了四个预测粘虫发生量的回归方程(包括单,复回归);同时对调查方法也作了相应地改进。近六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单回归方程(?)=11.805+0.0862x±3.38(r=0.994,t=18.593,p<0.001)预测最为准确。方程中(?)为三龄盛期一类麦田平均幼虫密度(单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进一步评价雷公藤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生物碱的杀虫活性及其应用前景,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Mythimnaseparate(Walker)取食、存活及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雷公藤总生物碱对粘虫幼虫具较强的拒食活性,3、4、5龄幼虫24、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7.92、50.23、119.53mg·L-1和42.39、60.47、122.91mg·L-1;具有一定的胃毒活性,对粘虫3龄幼虫4、5天的LC50值分别为157.18mg·L-1和129.92mg·L-1;对粘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在体重、体重增加量和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降低,60mg·L-1处理组幼虫第2天体重、体重增加量、相对生长率比对照分别下降26.13%、42.74%和22.26%,幼虫龄期延长,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均明显下降,成虫产卵量减少;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卵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旷昌炽 《植物保护》1981,7(2):12-12
我们经过七年系统观测,整理了三代粘虫蛾量、卵量、幼虫密度及有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6月至7月份的东北风,直接影响我地三代粘虫发生量和发生时间。 三代粘虫发生轻重与外地虫源、7月中旬的东北风刮风次数、持续时间及平均风速关系最密切。1979年7月18日连续刮东北风两次,持续6小时,每秒风速5米。据县测报站予报,东北三省二代粘虫已严重发生,于是,我们在7月25日予报:三代粘虫将是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笔者基于对2001—2019年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等级(Y)、稻桩带菌率(X_1)以及江汉平原气象资料:气象因子4月上、中旬雨日(X_2)、4月上、中旬雨量(X_3)、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日(X_4)、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雨量(X_5),运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发生等级作用显著的气象因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气象预测模型为Y=26.769 7-0.093 4X_1-13.006 1X_2+0.374 6X_3+0.192 8X_5+0.001 3X_1*X_1+0.739 9X_2*X_2+0.000 9X_3*X_3-0.017 1X_4*X_4+0.023 9X_1*X_2-0.002 5X_1*X_5-0.042 5X_2*X_3+0.498 3X_2*X_4-0.021 8X_3*X_4+0.000 7X_3*X_5-0.022 2X_4*X_5(r=0.999 0,p=0.001 5)。研究结果可在江汉平原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运用,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云南省东部稻区白背飞虱种群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盆栽笼罩条件下白背飞虱种群在虫口密度、接虫时期和水稻品种不同组合条件下增殖倍数。结果表明:(1)接虫时期、接虫密度、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殖倍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影响作用大小为:接虫时期(F=23.1,P0.001)接虫密度(F=12.8,P0.001)品种(F=5.6,P=0.003);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30.1、16.4、8.1和1.3倍,移栽期接虫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拔节期、抽穗期、孕穗期接虫差异极显著(P0.01);5、10、20和40对/丛等4个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2.1、21.7、7.2、4.9倍,以5对/丛接虫密度的种群增殖倍数最高,与10对/丛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20、40对/丛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品种‘丰优香占’、‘红优7号’、‘云恢290’和‘明两优527’上的种群增殖倍数分别为21.6、15.9、10.8和7.7倍,以‘丰优香占’的种群密度最高,与‘红优7号’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云恢290’、‘明两优527’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2)对接虫量、苗龄、田间均温和田间均湿等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品种‘红优7号’上,种群增殖模型回归方程为Y=-67.05+1.76 X_1-1.36 X_2+3.70 X_3+0.03 X_4(Y为增殖倍数、X_1为接虫量、X_2为苗龄、X_3为平均气温、X_4为平均湿度,下同)。‘丰优香占’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91.65-0.16 X_1-0.38 X_2+3.39 X_3+0.41 X_4。‘云恢290’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59.79+0.23 X_1-0.12 X_2+2.28 X_3+0.10 X_4。‘明两优527’品种的回归方程为Y=-8.81+0.27 X_1-0.15 X_2+0.92 X_3+0.01 X_4。在水稻移栽期接虫,接虫密度为5对/丛,品种为‘红优7号’时,白背飞虱的种群增殖倍数为43.3。本研究表明在移栽期至拔节期,较低的成虫密度往往能导致较大的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浙北桐乡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浙北桐乡地区2007—2018年的稻纵卷叶螟灯诱和大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代次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其中,7月上旬的四(2)代迁入峰是迁入当地的主要虫源,是影响全年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五(3)和六(4)代大田蛾量(y_1和y_2)与四(2)代迁入虫源(灯下蛾量x)具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4.96x+64.08(R2=0.650 7, p=0.001 5)和y_2=8.28x+950(R~2=0.858 7,P=0.000 2)。  相似文献   

8.
蓝妮春 《广西植保》2005,18(4):14-16
稻纵卷叶螟是崇左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量主要取决于当年迁入虫源量的多少、迁入后的气候条件、水稻生育期以及上代的残留基数.2004年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造成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暴发为害,其严重程度为近年来所罕见.为此,根据田间虫情及苗情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其大发生特点及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今后的测报及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诱集监测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 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 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 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 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 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嫩绿粘虫板和灯光诱集2种方法对水稻稻飞虱成虫进行同地对比诱集监测。结果表明,嫩绿粘虫板对3种飞虱总体、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诱集量与测报灯之间无显著差异,其诱虫趋势与测报灯诱虫趋势基本同步或趋于一致。嫩绿粘虫板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白背飞虱迁入峰的监测优于测报灯,表现为迁入高峰期诱虫量多和峰形明显。嫩绿粘虫板对灰飞虱诱虫量与测报灯诱虫量有明显差异,诱虫峰次少于测报灯,监测效果次于测报灯。气象因子、非靶标昆虫等对嫩绿粘虫板诱测无不利影响。运用嫩绿粘虫板可在非灯诱区监测点监测迁飞性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鉴定粘虫的捕食性天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鉴定捕食性天敌的消化道内容物。ELISA 方法敏感、快速、便于应用。用此法鉴定粘虫低龄幼虫抗原的最小检出量为0.1mg(虫重)/ml,经吸附处理的抗血清对粘虫幼虫具有高特异性而与麦蚜和天敌无交叉反应。粘虫幼虫被丁纹豹蛛取食后的最长可测时间为9.5小时(食1头)和23.5小时(食3头)。对麦田中12种天敌的鉴定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和蜘蛛是粘虫低龄幼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ELISA 结果与室内测定的天敌捕食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粘虫是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春小麦最重要的一种害虫。由于地力、作物密度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粘虫幼虫的发生密度差异很大。我们1991年调查,小麦田幼虫最少每平方米为9头,最多为85头;1992年最少2头,最多17头。都有部分地块需要药剂防治。只有掌握每块地的幼虫发生期和发生量,才能确定是否用药和用药日期。所以在粘虫发生期  相似文献   

13.
选择稻田蜘蛛优势种拟水狼蛛(Pirata subparaticus)和水稻主要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z)、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组成多物种共存系统,运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探讨蜘蛛对稻虫的控制作用,分析天敌与害虫间、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天敌对害虫的4个捕食量模型,其中拟水狼蛛对3种害虫的总捕食量模型为Y_4=28.143 6.375X_1 1.792X_2 1.625X_3-0.042X_4-4.754X_1~2-3.129X_2~2-1.629X_3~2-2.129X_4~2-0.188X_1X_2 0.063X_1X_3-0.438X_1X_4-0.188X_2X_3-0.438X_2X_4-1.438X_3X_4。对该模型的主效分析表明,天敌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害虫密度的影响,其中褐飞虱对捕食量的影响较大,白背飞虱次之,黑尾叶蝉最小。害虫间的互作分析表明,白背飞虱同黑尾叶蝉间的交互效应对拟水狼蛛捕食作用的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为害水稻的粘虫属种类,有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白脉粘虫Leucania roseilinea Walker和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等三种。其中粘虫和白脉粘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白脉粘虫在福建一年发生六代,少数五代,冬季无明显的停育。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有明显的趋化性和较强的趋光性。产卵于枯叶鞘内侧或枯叶端部。每雌一生最多产卵802粒,一般产卵150~300粒左右。初孵幼虫食心叶,三龄后食叶成缺刻,并能咬断小穗,影响产量。幼虫虫口密度纵然很大,亦无成群迁移习性。白脉粘虫在稻田终年发生,其周年群体数量变动规律,无“骤减”和“骤增”现象。第二代于6~7月(早稻后期)和第五代于10~11月(晚稻后期)发生数量较多,为害较重,而第五代是发生量最大和为害最严重的世代;也是一年中防治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运用浙江省天台县1971-2012 年测报历史资料进行了早稻与单季稻主害代白背飞虱发生关键因子分析,建立了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的关键因子有:灯下初见期、上一代田间发生量、6月下旬发生率与灯下3~4代诱虫量;影响单季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有:上一代田间发生量与3~4代灯下诱虫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稻7月下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1=5.050 3+0.146 1X4+0.251 7X5-0.326 2X8+0.437 6X9+0.301 3X10;单季稻8月上旬白背飞虱发生量逐步回归方程Y2=0.695 4+0.338 3X2+0.060 1X3-0.566 3X6-0.960 2X7+1.160 6X8+1.739 7X10,逐步回归方程可用于白背飞虱发生趋势的中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吴江市单季晚稻褐飞虱发生特点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6年褐飞虱在吴江又是一个特大发生年。其发生呈现出迁入时间早、峰次多、迁入量和自然发生量大、主害代发育进度延缓等特点。由于防控措施得当,有效减少了田间虫量。总结其治理经验,主要与领导重视、预报准确、科学用药、措施扎实和技术覆盖面广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宜州市粘虫严重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宜州市广泛分布,常年零星轻发生,主要为害甘蔗、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一般情况下不造成严重危害,2002年粘虫在宜州市局部暴发危害,近年其为害呈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农业生产。1发生特点1·1具有突发、暴发性2002~2005年宜州市粘虫重发区的虫源地都是被水浸泡过的荒草洼地,由于这些低洼草地多在离村屯较远的岭坡地,农民早期不易发现,3龄后大量幼虫在1~2d内迁入附近农田,对作物造成严重为害。1·2暴发区虫口密度高,为害重,其他地区发生也逐年加重2002年以前近50a,粘虫在宜州市均为零星轻发生,1980~2001年间调查,虫口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生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明确了影响田间成虫数量的主导因素是成虫迁入强度和植株密度;影响卵量的主导因素是成虫数量和叶色;影响幼虫数量的主导因素是卵量和天敌。分别组建了回归方程,这些方程可作为亚模型纳入到稻纵卷叶螟系统模型中进行数量预报,改变过去预报防治“一刀切”的现象。在电子计算机上检验河南各地材料,吻合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9.
庞惠广  郭转造 《广西植保》1993,(2):20-21,40
分析邕宁县1982年—1990年的晚稻稻瘿蚊观察和气象资料,得出晚稻本田平均标葱率(Y)与 5月上旬至6月上旬总雨量(x_1)、7月下旬至8月下旬降雨天数(X_2)2个预测因子相关显著.用判别分析法得出判别函数式Y=0.0367x_l+1.5742X_2,预测晚稻稻瘿蚊发生趋势.经验证及预测1982年—1991年的稻瘿蚊发生趋势,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20.
草地螟越冬代虫源量与一代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康保县植保站1979~2002年24a草地螟系统监测资料的研究分析,明确草地螟冬前当地的越冬基数与越冬代成虫量、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虽然在全国范围这种相关是显著的。而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一代卵量和一代幼虫发生面积的相关性则达到极显著水平。为掌握草地螟发生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