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贴敷式胰岛素泵对骨科手术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入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按照1:1随机进入贴敷式胰岛素组(CSII)和胰岛素多点注射组(MDI),血糖达标后,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波动标准差(SD)和血糖变异度(CV%)。研究主要指标为两组患者MAGE差异。结果:共有208名T2D患者入组本研究,达标后CSII组患者MAGE、SD和CV%明显小于MDI组(p<0.05)。同时我们观察到较MDI组相比,CSII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更短(3.3±1.8 vs. 6.5±7.3,p<0.05)。结论:贴敷式胰岛素泵能显著改善T2D患者血糖波动,减少患者住院日,是T2D治疗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希英 《西南军医》2009,11(3):487-488
目的比较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组(CSII组)与常规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II组)在疗效、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的差异,探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的护理。方法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CSII组38例和MSII组40例,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所需天数、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两种方法均能使血糖达标。但CSII组达标所用天数及胰岛素用量均少于MSII组(P〈0.01),CSII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少于MSII组(P〈0.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能迅速、有效、平稳的控制血糖,且简单方便,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术期糖尿病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疗效与效益。方法选取610例围术期糖尿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II组),观察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PBG2h)、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和日平均费用、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CSII组血糖控制优于M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1),血糖达标时间、待手术时间、总住院天数,CSII组较MSII组均明显缩短(P<0.05),CSII组日平均费用较MSII组稍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费用较MSII组有所降低但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应用疗效及效益方面优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应用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糖尿病足患者126例,随机分为CSII组和MSII组,CSII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优泌林R加餐前大剂量;MSII组采用三餐前皮下注射优泌林R及睡前注射优泌林N.对比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及糖尿病足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与MS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II组糖尿病足总有效率与MS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血糖控制更迅速、安全、稳定,且可迅速地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依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胰岛素泵组和胰岛素笔组,每组都有46例患者。胰岛素泵组给予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笔组给予常规注射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控制时间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胰岛素泵组胰岛素用量少于胰岛素笔组,血糖控制时间短于胰岛素笔组(P<0.05);胰岛素泵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17%,显著低于胰岛素笔组的13.04%(P<0.05)。结论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泵治疗相比于常规胰岛素注射治疗能缩短血糖控制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患者已成为众多专家的共识.但大多研究以持续性皮下胰岛素泵治疗(CSII)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MSII)为手段.旨在迅速降低高血糖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但前者治疗费用昂贵,后者多次注射治疗患者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76例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II)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CSII和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干预.结果: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SII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DKA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能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又称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联合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治疗高海拔地区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治疗与动态血糖监测联合应用。结果:根据CGMS检查结果可针对性制订及调整胰岛素泵治疗方案,可平稳控制血糖实现达标。结论:CGMS所提供的信息对血糖波动特征及变化趋势的认识与胰岛素泵联合应用对高海拔地区糖尿病患者治疗策略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雪梅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51-1252
目的:平稳、快速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效控制代谢紊乱,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病人多次注射要到素的痛苦。方法:应用诺和锐笔芯装于丹纳胰岛素泵中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52例。结果:5~7d后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6.1mmol/L)22例,血糖控制较好(空腹血糖6.1~7.2mmol/L)30例,患者血糖快速而平稳的下降,而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方面提供了安全、可靠、方便及灵活性,熟练、正确掌握胰岛素泵的应用可减轻患者的病痛,简化治疗疗程,胰岛素泵是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巍  陈庆 《西南军医》2008,10(1):27-2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已确诊为T2DM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胰岛素治疗,B组为二甲双胍加胰岛素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使用胰岛素的适应症并且无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症,血清肌酐水平〈131umol/L,分别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以及治疗前后的体重和糖化血红蛋白(HbAIc),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FPG、2HPG、HbAIc及日胰岛素用量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血糖达标时间、日胰岛素用量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体重改变和HbAIc的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优化降糖,安全达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皮下注射(CSII)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两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60例糖尿病酮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胰岛素泵皮下注射组(CSII组,n=30)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酮体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CSII组酮体转阴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均低于MSI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以及血糖平均值均低于MSI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3.3%(4/30),低于MSII组的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I可缩短酮体转阴时间,更快、更好地控制糖尿病酮症患者的血糖,并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其临床应用效果优于传统的MSII方式。  相似文献   

12.
陈攀  黄涛 《西南军医》2009,11(3):393-395
目的比较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治疗在开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诺和灵30R治疗组,采用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方案,为期12周。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三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两组HbA1c、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采用诺和锐30治疗时,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乌鲁木齐地区轻度认知障碍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与单纯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191例样本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和认知障碍合并2型糖尿病组(MCI+T2DM组),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心理评估,并分析MCI+T2DM组与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认知障碍病程、糖尿病病程、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达标是否有关.结果 MCI+T2DM组SDS得分和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MCI组, 不同程度抑郁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也显著高于MCI组;MCI+T2DM组抑郁的发生与文化程度、认知障碍病程、糖尿病病程、是否开始注射胰岛素、是否合并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有关,与性别和民族无关.结论 轻度认知障碍合并2型糖尿病抑郁的发生率高于单纯轻度认知障碍,要重视该类患者发生抑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临床研究提示早期胰岛素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效果较好,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是控制血糖、治疗达标的有效手段。国内外曾有研究指出,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但这一方法有时会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如何治疗达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次胰岛素注射法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FPG、2hPG血糖指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0.0%,64.0%;而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7.1±1.4)天,(3.3±0.5)天;治疗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及血糖达标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FPG、2hPG等血糖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等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血糖控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CSII强化治疗后的2型精尿病患者改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的疗效及剂量比较。方法120例经CSII强化治疗达标(FBG〈7mmol/L,2hBG〈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诺和锐30组(60例),B组:诺和灵30R组【对照组,60例)。观察患者日胰岛素总量、血糖控制情况、体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FBG、PBG2h均调整至正常范围,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出现皮疹、发热、瘙痒、肝功损害情况。但A组24小时血糖控制更稳定,日胰岛素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和其他不良事件: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诺和灵30R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什记录。结论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能更有效怏速降低血糖,有良好的安全件及依从性。且诺和锐30组剂量明显少于诺和灵30R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Glargine)联合格列关脲(Amaryl)治疗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分为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B组采用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持续观察治疗12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C)、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出现次数,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组FBG达标时间、HbAl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组(P〈0.05)。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Glargine)联合格列美脲(Amaryl)治疗,有更显著的降糖效果,临床应用安全,病人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胰岛素四针强化注射或预混胰岛素治疗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六安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给予胰岛素四针强化注射或预混胰岛素治疗,B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血糖水平,以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A组,空腹C肽、餐后1 h C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A组、胰岛素用量少于A组、缓解率高于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胰岛素四针强化注射或预混胰岛素治疗比较,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更为安全有效,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刘文军  张嘉  付晋凤 《创伤外科杂志》2010,12(2):181-181,177
探索严重烧伤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平稳控制血糖的方法。胰岛素泵组与常规皮下注射组比较,前者血糖波动性小,低血糖发生率低,微粒皮存活率提高。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法更稳定地控制严重烧伤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血糖,提高植皮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老年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54例年龄大于60岁得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A组)和胰岛素泵(B组)治疗并对比分析。结果:B组血糖达标时间优于A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各点血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各点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血糖达标时间优于A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积极的胰岛素强化,可以有效的稳定血糖,改善自身胰岛细胞功能。其中诺和锐用于胰岛素泵治疗老年糖尿病与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相比较,所需时间更短且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