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实际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不同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各具有独特的试剂和方法,但其基本技术方法是相似的,都包括抗体的制备,组织材料的处理,免疫染色,对照试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下面以美国Zymed公司CSA 试剂盒免疫组化染色步骤为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来自笔者所在医院的406例胸腔积液标本常规离心、涂片后观察,其中56例沉渣包埋制成细胞蜡块,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明确诊断。结果 56例胸腔积液细胞块确诊阳性47例(包括转移性肺腺癌43例,鳞状细胞癌2例,乳腺癌1例,卵巢浆液性癌1例),阴性9例,细胞蜡块联合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癌细胞检出率高于传统涂片者(P<0.05)。结论细胞块联合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胸腔积液诊断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涂片。对准确判定病理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天如  江昌新  谭郁彬  王玲  刘云霞 《天津医药》2005,33(6):381-382,i002
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是诊断甲状腺疾病尤其是术前诊断的形态学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细针抽吸位置的局限性,涂片中难以找到特征性病变细胞而影响确切诊断。笔者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一些改进,清楚地显示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的3种免疫标记,为用FNA诊断甲状腺疾病寻找新指标,提供一个稳定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延芹  杨永辉 《河北医药》2006,28(7):577-577
体外循环(CPB)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并且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使患儿术后极易发生感染,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危及生命[1].单个核免疫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化学染色3种技术,动态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以探讨体外循环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免疫组织化学也称免疫细胞化学,是用标记抗体寻找组织细胞抗原的方法,来检测细胞中化学成分的科学技术.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单,设备要求简单,且该技术在组织中定位性能好,因此,常常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科学研究.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抗原修复技术是关键步骤.本研究比较抗原修复过程中修复液柠檬酸盐缓冲液与EDTA缓冲液的使用,旨在优化抗原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肌源性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肌源性十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消化法分离肌源性十细胞,应用差速贴壁法纯化干细胞;采用结蛋白(desmin)、Sca-1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的肌源性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能够有效鉴定肌源性干细胞。结论可通过体外原代培养扶得高纯度肌源性干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为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范春阳  马丽莉  刘进军 《现代医药卫生》2023,(14):2429-2432+2437
目的 探讨传统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诊断浆膜腔积液,尤其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接收的浆膜腔积液标本659例,其中胸腔积液416例,腹腔积液221例,心包积液22例;男389例,女270例,年龄11~102岁,中位年龄64岁。分析传统涂片制片方法、细胞块制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和细胞病理学诊断结果并学习相关文献。结果 659例患者中采用单纯传统涂片诊断为良性浆膜腔积液303例(45.98%),恶性浆膜腔积液123例(18.66%),意义不明的、可疑恶性233例(35.36%);659例患者中72例采用传统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其中诊断为良性浆膜腔积液8例(11.11%)、恶性浆膜腔积液64例(88.89%),并进一步确诊了恶性细胞的组织起源。结论 传统涂片联合细胞块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相对于单纯传统涂片不仅能提高阳性标本检出率,还对确定组织来源、确诊肿瘤原发灶有很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ajal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阳性神经元在慢传输便秘(STC)大鼠结肠中的分布。方法便秘大鼠结肠组织全层铺片和冰冻切片的NADPH-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法和C—kit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结果便秘大鼠结肠肌间丛内NOS阳性神经元分布较稀疏,数量减少,染色深浅不一,节间纤维较细小,染色较淡;Cajal细胞分布极不均匀,有的视野密集,突起连接杂乱,有的视野稀少,突起不能相互连接形成网络。NADPH—d组织化学和C—kit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染色未发现二者的共存,但可见C—kit阳性细胞及突起存在于NOS表达阳性神经元附近。结论STC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递质NO可能有调节Cajal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致凋亡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基因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个浓度(2,5,10μmol/L)的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HepG2细胞;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epG2细胞p53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HepG2细胞凋亡率低于5%,在2,5,10μmol/LMG132作用下,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2.9%,66.1%和72.8%,MG132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经Hoechst荧光染色可见细胞染色质浓缩等凋亡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pG2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p53蛋白表达增加与MG13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细胞内p53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类外周神经在化学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探讨化学萃取法制备人类长段粗大去细胞神经的可行性。方法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对人体长段胫神经作不同次数的萃取处理,经常规HE染色、砂罗铬花青、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神经萃取前后的组织形态变化,并比较不同萃取次数对神经结构的影响。结果人体长段胫神经经2次萃取后,其轴突、髓鞘、许旺细胞及其他结缔组织中的细胞均已消失,仅见网格纤维,而神经基底膜管、神经柬膜等纤维性支架保存完整,与未经萃取的神经相仿。萃取1次者仍残留少量细胞碎屑,而萃取3次者,细胞清除更彻底,但纤维性支架结构明显破坏。结论人类长段粗大神经干经化学萃取后不含细胞,而保留有完整的纤维性支架结构。化学萃取法制备人类长段粗大去细胞神经可行。  相似文献   

11.
细胞学涂片HE褪染免疫细胞化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岩  徐美林 《天津医药》2004,32(7):443-444,F003
在胸部恶性肿瘤诊断中,纤维支气管镜涂片和胸水细胞学涂片检查是重要手段之一,但因涂片面积大、耗费试剂多、标本制作重复性差等方面的原因,使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不能像病理组织学作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一样常规开展。笔者在临床细胞学检验中,对经HE染色的细胞学涂片中的可疑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获得高产量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通过胶原酶消化法、系列过滤法及贴壁纯化等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 ,并通过光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腺上皮细胞呈蝌蚪形 ,漩涡状生长。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 ,纯度约 90 %。基质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 ,平行状生长。波形蛋白染色反应阳性 ,纯度达 95 %。每例子宫肌瘤切除标本可获得 (10~2 5 )× 10 6 原代基质细胞和 (4~ 6 )× 10 6 原代腺上皮细胞 ,每例诊断性刮宫获得的原代细胞数约为前者的 1/ 2~2 / 3。结论 改良培养程序可获得高产量的纯化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骨髓涂片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初步诊断,选择不同的抗体标记,对骨髓涂片细胞数量较多的区域进行标记;将骨髓涂片放于固定液中固定大约5min,水洗5min,经过PBS洗液冲洗后温室孵育1h左右。PBS洗液再次冲洗后,再次进行温室孵育15min左右,PBS冲洗后DAB显色;用PBS作为阴性对照。最后用苏木精进行复染,中性树胶固定。通过在骨髓图片上直接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进行诊断。结果本研究中100例细胞涂片中,CK、CD56阳性表达的患者有15例,经过形态学观察后诊断为转移性细胞癌;骨髓涂片诊断淋巴细胞增生免疫细胞化学T、B系抗原同时表达的患者有45例;只有T系抗原表达的患者有25例;只有B系抗原表达的患者有15例。结论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肿瘤性骨髓涂片进行抗原标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明确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微波技术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应用微波炉技术,建立快速有效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技术可以将传统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间由24h缩短为1h用12种抗体对染色表明效果稳定,与传统染色效果相比一部分呈色明显增强,起到了常规方法中起不利的良好的抗原修复作用,且脱片率降低,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减少,认为可以在免疫染色体甚至在其它病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投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原细胞的变化。结果继发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化学组织染色的改变。结论组织化学染色反应物减少及电子显微镜的超微改变证明脊髓继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成功。  相似文献   

16.
免疫细胞对肝纤维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肝纤维化常继发于肝脏慢性炎症性损伤,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通过合成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化学介质,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同时,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与免疫细胞共同构成影响肝星状细胞的免疫微环境,微环境中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共同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用药物总体调节肝脏的免疫微环境,诱导免疫细胞向逆转肝纤维化的功能方向发展,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并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由嗜酸性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及中间型细胞构成,部分区域仅见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呈片状、巢状或腺状排列的嗜酸性细胞,瘤细胞大小~致、形态温和,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组织化学染色:黏液分泌细胞及部分表皮样细胞PAS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阳性,CEA肿瘤细胞灶状显示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蛋白A(CgA)阴性。结论唾液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是黏液表皮样癌的一种亚型,极为罕见。组织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与唾液腺嗜酸性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及黏液性囊腺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正>胸腹水细胞涂片通常行HE染色诊断,有时需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满足鉴别诊断之用。但由于再次取材受限,往往使工作陷于被动或无法进行。笔者在工作中成功摸索出一种在一张涂片上同时进行多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保留一部分HE染色的方法,现以1例会诊的HE涂  相似文献   

19.
赵家宁  徐宝山  曾超  杨强  马信龙  张春秋  李秀兰  张扬 《天津医药》2014,42(11):1076-1079,1154
目的探讨新型丝素蛋白多孔支架复合经PKH26标记的兔髓核细胞初步构建组织工程髓核的可行性。方法消化分离兔髓核细胞,培养获取P1代细胞,对P1代髓核细胞行番红O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KH26标记兔髓核细胞,MTT法检测标记前后髓核细胞增殖情况,将标记后的细胞接种支架,体外培养4 d后,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体内培养12周后,进行活体荧光成像技术检测、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P1代髓核细胞番红O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标记后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均匀,标记前后髓核细胞光密度(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体成像技术显示裸鼠皮下植入的细胞-支架复合体呈现强烈荧光;HE染色见多孔支架内壁有大量髓核细胞填满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甲苯胺蓝染色、番红O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细胞周围大量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以新型丝素蛋白多孔支架复合兔髓核细胞经体内培养形成的类髓核样组织,可用于组织工程化髓核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理诊断,特别是用石蜡包埋的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简便,有利于大批量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我们采用了Saponin对不同抗体使用不同的浓度对抗原进行修复,通过观察对比,摸索出在使用不同抗体时对组织使用Saponin修复的最佳浓度,并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