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安全稳定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价值所在。当前,高校安全稳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协同治理理论为新时期高校安全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实践指引和价值路径。我们应该从培育高校安全治理多元协同体、健全基于同一性原则的高校安全协同治理制度、建立高校安全治理信息和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完善高校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建构高校安全治理体系,提升安全协同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2.
加强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应有之意,也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阐述高校安全治理的时代内涵,分析当前高校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从"一体化"安全治理生态、"法制化"安全保障体系、"数字化"安全整体智治、"专业化"安全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提...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既是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价值逻辑来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进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实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从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地方执政到全国执政,法治的基因始终深嵌于党的组织体系中,党的法规体系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还是确保其执政合法性的基础。这种应然逻辑和实然的实践凸显了党依法执政的必然性。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就是依循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逻辑,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并以法的形式固化下来。  相似文献   

4.
民族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既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缩影,也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立足于中国民族事务治理实践,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根本目标,国家权力机构与各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结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关系格局的进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吸收了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的优势,但摒弃了西方治理理论“去中心化”“去国家化”的理念,与西方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非政府、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与分离存在根本不同。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和组织,在构建稳定有序和谐高效的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民族事务治理主体关系现代化对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强调,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关键环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具体体现.网络社会治理以良法善治为宗旨,以人民主体为本质.本文透过"枫桥经验"适用及其所蕴含的人民性,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基准,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冲突,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治理阻力,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结合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从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切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冲突转化为合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鲜明的历史逻辑、深厚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70余年的接续发展,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家安全形势和治理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构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逻辑。通过将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中的国家安全治理理念构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从实践中探索出的中国式国家安全治理路径构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包含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要在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深入完善我国国家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中缅边境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视域对21世纪以来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实施情况予以审视,其存有的教育主体流向随意、教育体系不全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呈现的"游离"之态,与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发生的地域历史、主体特点、地缘关系密切相关.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作为"民心相通"工程重要措施,须贯彻陆地边疆软治理理念,构建教育主体流向监管体系;发掘跨境民族认同正向价值,构建"教育共同体"认知基础;着力文化软实力建设、系统推进教育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特别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安全主体为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安全目标,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结构科学化、回应规范化、效能优化的过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维护政治安全为核心、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等鲜明特色。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强化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统合功能、加快国家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等是系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努力方可实现。  相似文献   

10.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起点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即执政一切为了人民、执政紧紧依靠人民、执政成效由人民评判,这是对中国特色"执政为民"理念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展,与西方宪政观在理论基础、出发点落脚点、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差异。"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基本依归,其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评判主体。  相似文献   

11.
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语言治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新思路,是哲学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3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语言治理新思路坚持了人民主体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治理范式,也为当前世界各国治理思想发展提供了中国实践范例.利用科技进步实现语言治理中的战略飞跃、发展语...  相似文献   

12.
加快推动文明治理和治理文明,是实现国家治理手段和目标的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治理文明的五层内涵(文化文明、价值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和器物文明)相对应,文明治理必须以治理文明为目标、以价值文明为引领、以制度文明为核心、以行为文明为基础、以器物文明为载体。治理文明和文明治理的基本特征可统一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核心价值,是对这些价值的具体体现和真正落实。要实现文明治理,必须实现全内涵(从文化文明到器物文明)、全领域(从经济到外事)、全层次(从个体到全球)、全主体(从国家到个人)、全世代(所有世代)的文明治理,也就是"五全"文明治理。同时,要实现文明治理,还必须实现物质治理和文化治理、制度治理和价值治理、行为治理和心灵治理、一般治理和器物治理、硬治理和软治理、法制治理和民主治理、科技治理和人文治理、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大治理和小治理、境界治理和精美治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国国家治理才能最终形成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文明,并最终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过程中,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落实和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服务人民和人民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愿,政府服务人民,实现人民主体地位需要国家制度建设走群众路线,人民代表与人民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和渠道,政府服务人民要建立行政权和公民权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4.
源于治理理论的安全治理理念,强调安全的实现是基于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基础上的协同供给。这是应对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全新思路。本文通过对S省近三年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数据分析,梳理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多元成因,给出了包含推进立法、协同治理、建设校园警察制度等在内的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建立高质量课程体系,需要思考高质量课程治理体系和实践体系及其统一关系。与高质量教育要求相适应,我国课程治理体系呈现国家主导多主体参与治理、全面治理、基于国际国内经验和评价监控治理的特征,课程实践体系呈现高标准目标、综合性内容、灵活性实施和综合创新评价等特征。这对学校课程育人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效果,但出现了较严重的分化现象等问题。面向未来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应确立优质、公平和差异包容的高质量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的治理关系;完善各级课程治理机制;从社会源头治理,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把考试评价作为课程治理工具,而不是目的;根据课程育人功能要求不断地完善课程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其本质是如何在现代法治理念和框架的基础上达成对现代大学的善治。当前,在致力于提升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改革实践逐渐取得成效的同时,大学治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内在治理价值理性缺失的问题凸显,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法理基础的薄弱。从现代法治的视角出发,应对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大学治理的法理基础予以厘清与重构,明晰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塑造治理环境的公平性、提升治理权力的规范性以及实现治理方式的法治性,从而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17-220
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阐述三双创新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并辅以"技术—文化—需求"三要素的螺旋驱动,构建了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与经验,为各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是防范社会安全风险的现实所需、降低社会安全治理成本的必行之举,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平安稳定的基本保障。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法”,以党政力量和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度作为基本维度,将基层矛盾化解机制划分为共建共治型、党政主导型、自治型和治理失序四种类型,在增进研究直观性、清晰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构建与优化整体图景的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以往单案例研究在代表性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循此理路,从实践内容、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具体考察2017—2021年的23个典型创新案例,归纳出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的实践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价值底色,从深化党建引领、推动情法结合、强化技术嵌入等方面,持续优化基层矛盾化解机制,深入推进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和国家为达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提出的改革纲领,为新时代各领域的改革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服务于国家巨系统的子系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阵地,也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转型,开展符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配套改革,提升其有效性。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坚守自身的价值取向、治理取向和实践取向,借鉴治理理念,运用治理方式,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指导,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监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