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摸下腔出血(SAH)占整个卒中的5%。发病年龄较早,其中85%由动脉瘤破裂引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总病死率为50%,再出血是患者的最大风险.其次是迟发性缺血,后者常引起局灶性脑梗死,或部分神经功能缺失。2007年完成的一项对2471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大宗病例调查发现,26%的患者发病6周后出现了脑梗死。急性期脑灌注的变化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血管痉挛被认为是脑灌注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转归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积水作为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主要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行测查,并对其临床转归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宏发  黄樱 《赣南医学院学报》2021,41(2):132-135,16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神经急症.SAH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瘤破裂,大约80%的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尽管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管理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发病率仍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并总结11年来本科共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避免一切易诱发脑动脉瘤SAH后再次出血的诱因,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结果治愈40例,治疗好转14例,死亡4例,其它7例。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脑动脉瘤再次出血以及保障脑动脉瘤手术、栓塞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菁  李吻  陈树大 《浙江医学》2007,29(6):579-581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4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内血肿,此时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高达30%。90%,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患者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与CVS的相关因素,对防治CVS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峰 《疑难病杂志》2010,9(6):473-47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急症,近年来,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处理,笔者现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1]。SAH为临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年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之。脑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我院于2002年至2003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就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术中配合加以讨论,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了32例(SAH)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松年 《微创医学》2012,7(2):192-193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中约占85%[1]。治疗上除了应尽早处理动脉瘤外,还需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否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以及可能发生的脑积水将影响治疗的效果。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经头颅CT、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此类患者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30天病死率约25%或更高,约10%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死亡,幸存者中约有50%遗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神经功能缺失等,但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发病形式特殊,以相对隐匿的表现形式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在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治疗与护理结果表明,治愈41例,有效好转12例,死亡2例,其他7例。结论:在治疗脑动脉瘤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患者再次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0例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机制,改善其预。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收治的30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SAH合并CVS患者中,痊愈18例,9例致残,留有后遗症,3例死亡。结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的关键。因此,在脑动脑瘤破裂后的急性期,应广泛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则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CVS。  相似文献   

14.
罗婷  陶红梅 《海南医学》2011,22(6):153-15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术前护理。方法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观察,避免一切易诱发SAH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好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1例患者顺利度过待手术期,1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术前护理是成功度过术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张强  胡萌  杨波  池英 《疑难病杂志》2010,9(11):859-86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很多,约70%~85%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约1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出血仅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突出,预后良好,很少发生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现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PNSH患者15例并复习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目前,脑血管DSA检查虽然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旋转DSA又是脑动脉瘤的重要补充检查。笔者通过对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造影,部分病例实施旋转DSA进一步检查,对其临床价值做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伴有颅内动脉瘤增加了该病的危险系数,死亡率增高。当发生SAH后,颅内压力增高,脑血管痉挛,脑代谢障碍等情况易诱发脑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旦发生破裂,血液直接进入颅底脑池的蛛网膜下腔,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脑疝形成,脑干受压,造成病员中枢性呼吸衰竭,引发死亡。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起病急,剧烈头痛,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处理及预后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3月我院在行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治疗时发生动脉瘤破裂的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记录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病例中男1例,女4例;5例动脉瘤中4例为小动脉瘤,最大直径均7 mm,1例为中等大小瘤体,最大直径为8.2 mm;4例为弹簧圈穿破动脉瘤,1例为微导管穿破动脉瘤;4例为前交通动脉瘤;5例患者在发生动脉瘤破裂均进行相关处理,最终4例病愈出院。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创伤小,止血效果显著且预后良好,但在使用时需根据动脉瘤的体积、形态或位置分析而定。  相似文献   

20.
各种原因颅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统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096左右。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200例SAH患者。现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