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瑛 《新中医》2005,37(12):77-78
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脱疽章中对"消渴脱 疽"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一些治疗方法一直为 后人所效法。兹就《外科正宗》对消渴脱疽论治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2.
肝主气机,体阴而用阳,能够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若肝气郁滞,则气血运行不畅,易致经脉瘀阻,故而肝主气机功能失常是脱疽病重要病机之所在,本文即以“肝主气机”立论,从脱疽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代药理研究几个方面探讨从肝论治脱疽病。  相似文献   

3.
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脱疽医案的内服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探讨了脱疽类常见疾病的配伍用药特点,揭示蕴含其中的病变机制和证治特点,为脱疽辨病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品英  刘建魁 《陕西中医》2012,33(5):577-578
目的:探讨脱疽病因病机及益气活血法在脱疽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证候特点的分析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因、外邪互相作用的结果。病由邪起,因邪致瘀,各种外邪的侵入是导致经脉闭塞、血流障碍的主要原因。结论:治疗以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为治则,使气血流通,肢体远端得气的温煦而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5.
阴疽是一类病情缓慢的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其研究范围很广,如附骨疽、脱疽、痒痈、流痰、流注、乳癖、瘤、癌等。古代医家从异病同治的思路,对阴疽进行论治,其所包含的多种疾病共性则成为阴疽治疗关键。小金丹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本文尝试从小金丹立方思路出发阐释小金丹治疗阴疽的对应病机,从同病异治思路比较阴疽治疗代表方剂间的特点,期望为临床小金丹治疗阴疽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脾论治消渴及消渴之并发症血痹脱疽,首先在标本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从脾之生理功能出发,以运化生化之功能论治其气阴本虚,以提升统摄之功能论治其瘀血标实;其次,从脾之生理特性出发,"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肢体末端、关于肉的病变,自当责之于脾;接着在"脏-腑-经-皮"的内外观念下,可以看到下肢大血管的病变部位与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在整体论的观念下,探讨脾与肺、肾、胰的关系,认为"消虽分三部,皆与脾关"。总之,"脾虚致消"为糖尿病之根,而"脾虚致瘀"为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之根。从脾论治糖尿病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属中医脱疽的范畴.早在<灵枢经·痈疽>中就有脱疽的相关记载:"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下肢远端血管和神经病变的基础上,由于感染等因素而诱发.临床常表现为下肢远端麻木、发凉、刺痛,步履不便,日久溃烂难愈,甚至需要截肢.笔者探索从瘀论治糖尿病足,现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脱疽病是一种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关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灵枢·痈疽篇》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脱疽与脾胃关系密切,加之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内侵,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肢节失养而发病,病情缠绵,病程日久又损及脾胃正气,以致反复发作。总结及运用前人经验,提出从脾胃论治脱疽的观点,强调脾胃正气在脱疽病因、病机、表现、治疗、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并举例在临床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奚九一辨病分期论治脱疽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河南中医》2000,20(2):52-53
脱疽是气血周流受阻,脉络痹塞不通所致的疾病,好发于四肢末端,下肢较上肢多见,初起时趾(指)怕冷、麻木、步履不便,继则疼痛剧烈,日久紫黑,腐烂不愈,可使趾(指)部骨节脱落。祖国医学的“脱疽”包括着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闭塞性动脉硬化性坏疽、糖尿病性坏疽等疾病。奚九一教授系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其治疗脱疽,不拘分型,组方遣药亦不落前人窠臼,而是中西合参,用西医辨病,用中医辨证分期论治,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TAO)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疽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致周围脉…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治脱疽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中医角度,对脱疽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探讨。认为脱疽之发病多由内外合邪,内为肝肾亏虚为本,外受寒湿为标。诊治过程注重脉诊,候脉可知病之轻重,可察病情及愈后。临证多从“湿邪”入手论治,将其辨为湿热、寒湿二型,治疗中尤重外治,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几点外治体会。  相似文献   

11.
名老中医张瑞丰临证经验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丰辨治经验:郁证之郁、火、痰(湿)实而为标,而脏腑阴阳之虚是发病内因,或气虚(心、胆、脾为主),或阴血不足(心、肝、肾为主),虚则脏腑功能失调,终致神明紊乱而病成。治疗疏肝理气贯穿始终,或滋阴、或补阳治脏腑之虚以求本。脱疽是气虚瘀毒阴亏所致,气虚贯穿该病的全过程。寒湿侵袭所致脱疽存在气虚;肝肾阴亏、虚火灼阴形成的脱疽,也不可忽视气虚因素。补气化瘀、解毒益阴为治脱疽大法,方用活血通脉汤化裁。乳痈形成多为阳明积热所致,而肝气郁结,营养过常为阳明积热之因,治当清泻阳明、疏肝理气,方用清泻消痈汤化裁。瘿瘤为气结痰聚,理气化痰散结是其治则,消痰酊(丸)治之。附骨疽发病在于体虚骨弱,治宜补益肾气,慢性者遵此意,急性者也不可只是一派寒凉,方用张氏解毒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王建春  白爽  蔡炳勤 《新中医》2014,46(9):210-211
<正>脱疽又名脱痈、脱骨疽、敦痈、甲疽等。中医学对脱疽论治的认识渊源流长,首见于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脉管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此类疾病普遍具有病因不明、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经久难愈、疼痛难忍、复发率高等特点。有关本病辨证论治文献许多,其中《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笔者在学习《外科正  相似文献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多归属于脱疽中论治,治疗上较为棘手,余以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方,治疗2例由寒冷所致之脱疽,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例1:丛某,男,43岁,工人,因右侧指、趾疼痛难忍于1990年3月10入院,住院号81666.自诉1969年双足冻伤,1974年在北京某医院  相似文献   

14.
脱疽好发于四肢末端 ,尤其下肢多见。此病初起时足趾怕冷 ,有麻木感 ,行走不便 (即间歇性跛行 ) ,继则疼痛剧烈 ,日久局部紫黑腐烂 ,迟久不愈 ,可致患部骨节脱落 ,故名脱疽。中医学上的脱疽大多指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上大多只采用服药的方法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运用中医综合疗法 :内服中药 ,外部熏洗、按摩和灸法 ,并结合患者自己锻炼治疗缺血期脱疽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笔者运用中医综合疗法 ,共治疗脱疽缺血期患者 2 2例 ,年龄 19~ 4 5岁 ;男 17例 ,女 5例。患者自感患肢沉重、怕冷…  相似文献   

15.
脱疽,是肢末血管由于各种原因而阻塞,致血流不畅、局部缺血疼痛,引起趾(指)端坏死之症.本症不但好发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见于动脉硬化、动脉栓塞、以及雷诺氏病等疾患.我院近年来,在脉管炎门诊的38例脱疽症中,发现属于心源性四支动脉栓塞引起的脱疽有3例,经运用中医药治疗后,局部坏死愈合较速,其他体征亦有显著改善.兹介绍如下,请同道指正.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探讨从心论治乳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功能正常才能对五脏六腑有所主,保证气血、经络、脏腑的正常运行,维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失所主,则十二官危,脏腑失调,从而致生乳病。强调治疗中一方面可据证从心论治,另一方面可从古今心理疗法医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近8年来我院中医外科病房收治的180例脱疽病案资料,从治疗途径、用药变化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经验。结果①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疗效明显,有减少截肢率、加快疮面愈合等作用。②正确的换药方法和外用药选择是确保疗效的关键。③早期防治是减少脱疽复发和加重的重要措施。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的治疗方法是脱疽防治的临床研究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介绍国医大师王国三治疗脱疽热毒血瘀型用药特点。依据脱疽的病因病机,从其整体辨证论治,通过用药及药量的加减变化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般汗证,始为小疾。患之既久或大汗淋漓,消耗元气与津液,并因汗为心液,久汗大汗致心脏衰弱,更有汗脱一证有亡阴亡阳之危,因而久汗大汗不可小视,笔者临证遇其怪顽汗证,不圊于止汗,而从本论治,收效显著。今拾三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血栓闭塞性血管炎(以下简称脉管炎)是一种动、静脉均被侵犯,进行缓慢、周期性加剧的疾病,属中医学“脱疽”范畴,多发于男性青壮年。开始常为一侧下肢,主要为血流不足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剧痛,严重地影响身体健康。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与其它坏疽不同,其辨证、审因、论治亦当有异,我们一面汲取了古人对“脱疽”的诊治经验,同时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