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7):137-137
窑洞民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几大类生土建筑中仍处于活性状态且继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民居。而陕北则保存有中国现在最丰富、最单性的窑洞民居。这种民居由于它与当地地貌、气候的协和,更由于它的“绿色”(低能耗、保护环境与生态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视。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化”和“民族”的范围。这是中国对人类居住方式极为重要的一个贡献。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云 《新材料新装饰》2021,(4):60-60,64
文章分析了窑洞民居建筑的成因,阐述了窑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包括窑洞民居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研究了窑洞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4.
张老湾村位于太行山脉之中,村落依山而建呈现条形布局,是水峪寺长老的住所,有着四百年的历史发展。村中传统民居多形成独立的个体,以“一”字型建于山腰之上,结合石和砖建成石砌墙体和砖砌拱券形式民居。建筑尺寸上依据民居类型有所不同,体现山地地区文化和匠人智慧。在拱券的运用中,张老湾村有窑洞式民居和独特的小拱券式屋顶民居,结合拱券在尺寸上的划分,民居存在着单圆心拱券和三圆心拱券,对比其他地区拱券形式和砌筑方法,展现民居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5.
王欣  刘冬 《山西建筑》2008,34(8):46-48
从窑洞形成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问题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工程,以“整合”与“重构”的方法论为指导,“和谐发展”为目标,探讨窑洞在川道型城镇的民居发展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的全面保护和更新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民居窑洞潮湿环境问题,提出了在窑洞内壁面附设一防潮空气层的方案,并从传热传湿原理论证了本方案的独特有效的防潮功能,为窑洞潮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CNKI数据库窑洞民居文献的数据信息,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国内窑洞民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了窑洞民居相关研究的发文时间分布、期刊载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研究热点前沿以及研究演化脉络等内容,以期能为我国传统窑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9.
生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和地域材料等自然条件的杰出营造。生土民居无论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宜居性。在我国众多的生土民居中,窑洞是我国西北极具特色的生土民居体系。本文通过对它的产生条件、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其宜居性的分析,探索传统民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晋东南采矿塌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窑洞民居,总结归纳晋东南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根据结果分析其现存的问题,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立足于传统文脉延续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窑洞民居室内湿热环境改造、室内外通风采光条件改善和建筑结构修复三方面入手,提出新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