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传统民居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民用建筑物。在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存在着众多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它们见证了中国数千年古老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蕴涵着非凡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所以,坚持原真性原则、人性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砖瓦》2021,(8)
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物质经济生活。可以说,传统民居装饰就如同一本地方史书,记载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历程。对苏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吉祥图案进行研究,对于了解苏北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民居的价值体现在好多方面,或从中学习生态性,建筑技术,空间布置,文化的传承等等。把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乡土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利用并加以保护: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传统民居和名人故居,本着保持原貌原则,可建成各种博物馆或置换出来对外开放,使其原生状态真实地反映当地特有的民俗,让人们参观、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把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建设》2000,(10):63-63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块瑰宝。民居是人们最直接接触和使用的建筑类型,是各地各民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生活习俗、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审美观念,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材料,因地制宜巧于营建的。中国传统民居所蕴藏的文化历史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将永远成为启迪我们进行建筑文化创新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传统民居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已由学界不断扩大到政界的各界人士,特别是研究传统民居的专家学者在极其困难的情  相似文献   

5.
徐可 《重庆建筑》2009,(3):48-52
民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些传统民居在使用功能上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但其包含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本文对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进行了研究,作者多次随课题组深入渝东南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传统民居在适应山地环境、灰空间的处理以及建筑表情等方面作了详尽的挖掘和分析,并运用分析成果,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有现实意义的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6.
长春传统民居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存在于东北的自然环境中,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谐统一,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长春传统民居建筑有着自然环境适宜性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的地域性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长春传统民居受自然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建筑外形和空间相对较为简朴,所以很容易被忽视。近些年长春地区一些传统民居因为缺乏保护而被不断的破坏,很多有价值的建筑被拆除或进行了破坏性的改造。长春市泉眼镇赵家大院是长春东部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五开间带前廊的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实地调研、以及测量和拍照等方式展现其历史概况以及现状为以后同类型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数量逐年减少,并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传统民居作为传统村落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是地域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对青岛市即墨区周戈庄村的实证调研,根据传统民居不同的建筑年代和建筑质量,采取分层级、分类别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同时通过对传统民居的第五立面改造以及改善传统民居历史环境要素,来达到保护传统民居整体风貌的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创新保护模式、抢救周戈庄村民居文化遗产,并为该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房规划中要保护传统民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00,(6)
千百年来,根植于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中的特色民居,是人类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的规划保护是民房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封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明确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民居属于保护内容”,传统民居不仅要作为必要的风  相似文献   

9.
王春雷 《福建建筑》2009,(10):27-29
苏北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纪录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精神,承载了苏北人民的情感。本文论述了苏北传统民居现状,简述了苏北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介绍了苏北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的方法,从而推动苏北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化与地域环境影响、传统民居建筑类型、院落空间组织方式和街巷空间格局四个方面的分析,探寻榆林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解析,为民居保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更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科  ;李琰君 《城市建筑》2014,(20):260-261
陕南传统民居在独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至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形态,也体现出了陕南各地不断发展的历史与民俗文化。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对陕南传统民居按民居类型、用途与形制做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居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地气候的地域特征,自然通风作为一种实用的被动式生态技术,一直被广泛的应用在传统民居中;本文从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单体建造等方面分析了自然通风技术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传统民居中常用的促进自然通风的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哲明  杨柳青 《城市建筑》2014,(23):207-207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南三公里处坐落着这样一个村庄,叫李家山村。文章从李家山村的修建方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对其民居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秦巴山区传统民居现状调查基础上,以镇坪县危旧生土民居修复工程为例,提出了生土民居建筑生态修复技术策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立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的均衡协调,保护传统民居生态景观特色;以生土建筑本土化技术为指导,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大要素”,传承生土民居生态建筑特色;以传承与发展理念为指导,吸收现代建筑技术成果,为有效提升生土民居建筑结构强度和居住环境质量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5.
崔勇 《华中建筑》2008,26(6):108-110
该文研究的思虑和论述将不局限于以往编年史研究方法,而是以斯宾格勒式的历史形态学的价值取向将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史迹作为一个动态整体来予以文化哲学意义,其中,又以唯物的建筑史学观阐述意识到的历史形态和20世纪的建筑文化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结合历史资料对太谷县古城区传统民居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现存比较典型的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具体分析,从而对太谷县古城区传统民居有个客观的描述,以期能够为太谷县古城区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为太谷县文物古迹修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又佳 《华中建筑》2014,(11):19-23
随着我国市场?济发展的日趋成熟,建筑的价值判断成为一个令建筑师迷惑的话题。无论是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建筑美学还是建国初的"经济、实用、美观"都不足以涵盖市场经济中多元的价值判断,需要我们做出新的阐释与调整。该文尝试探讨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建筑价值问题,剖析消费场景中建筑价值的本质,指出现代建筑价值取向以及艺术价值的新特征,分析价值判断的话语权力问题,并说明雅与俗历史转换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探讨消费文化背景下实现建筑艺术价值的多种可能性。以期为建筑师进行建筑价值判断,寻求切合的价值取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江西省金溪县疏口村传统村落进行村落风貌和建筑风貌的研究,深入了解该村落的历史文脉和建筑布局,探索其文化价值。通过田野调查及文献查阅,将村落中的建筑进行图像归纳分类、拓扑变形,探析疏口古村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组合方式,轴线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出入口的类型 , 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期待经过合理的资源开发,打造富含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居旅游景点,传承古村历史文化,带动村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剑川地区为代表的滇西北传统建筑匠作体系,是云南较为成熟的匠作体系之一。由于历史、地域及人口分布等原因,使白族成为了滇西北剑川匠系中匠群的构成主体。论文全面解析了滇西北剑川匠系的历史成因、传统师承,列举了历代著名匠师及其建筑作品,同时厘清了当代滇西北剑川匠系的传承发展模式。这一传承上千年的古老匠作体系是汉族及白族传统建筑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营造技艺作为活体技术仍在城市及乡村的建筑营造活动中使用传播,至今维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体系中难能可贵的鲜活案例,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城市空间进行合理的旧城改造,再现历史城区的文化价值,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文章通过分析佛山名镇及岭南天地项目,总结了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为了再现历史城区的文化价值必须解决的三个核心议题是:一、更新业态,带动城区可持续发展;二、老城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重塑城市空间;三、保护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