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丹丹  张妍  周雨婷 《城市住宅》2021,28(10):121-122
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必然趋势.着眼于多源大数据在微观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郑州市金水区祭城片区心怡路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多源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对街道空间和人群的影响要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利用城市设计方法和智慧化家具的使用使街道空间布局更加适宜,提升街道空间品质,改善街道美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2.
街道整治是城市物质经济发展和市民精神文明提升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形象的“美化运动”.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盈港东路街道整治为例,提出城市公共利益理念下的绿色生活、活力生产、特色文化、智慧管理等街道整治策略,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盈港东路的街道空间整治内容和设计方案,揭示街道整治的本质是公共空间的整治.  相似文献   

3.
以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城市街道靓化工程项目为依托,从城市更新的系统化方法出发,以人本需求重塑街道价值本源,积极重塑和复兴街道的空间价值,实现城市整体空间价值的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尝试探索"因时、因地"的在地性城市更新思路,在传统街道亮化工作基础上,深刻剖析当地地域特征以及气候、交通、文化性等诸多空间场所限制问题,从精细化设计和精准化实施两方面综合统筹环境、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需求,优化街道空间权益的再分配,以期促进城市民生改善、品质提升以及魅力彰显.  相似文献   

4.
周韬  郑文晖  陈启泉 《风景园林》2019,26(3):99-104
随着对城市建设问题的深入认识,人们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认知已从三维空间建构转向空间体验与感受。以视觉认知为基础,采用视觉认知画面为手段,对城市街道进行量化研究。以画面占有率的数值变化反映街道景观特征,以画面占有率的样本方差值反映街道景观的连续性。以街道贴线率为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了贴线率如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连续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步行化空间的历史演化出发,探讨城市街道空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品质,分析城市街坊结构、形态、尺度及其变迁特征,论述国内外步行化景观街道设计的成功经验,认为这种景观街道在复兴历史中心区和改造现有衰退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振兴商业文化功能、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提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6.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健康、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开源城市感知模型,从美丽、安全、有趣、富裕、无聊、沉闷等6个维度量化昆明老城的街道空间感知质量,解析行人感知质量与街道活力分布的空间特征,探寻街道视觉元素和使用者主观感知的相关性,以期为存量规划背景下街道空间环境的精细化更新改造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7.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智慧城市建设已是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产生的虚拟城市空间以另一种空间形式迅速拓展开来,并且它在时间、空间、传递效益等方面都具有实体城市空间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现阶段智慧城市的建设基本聚焦在对实体城市空间的智慧化建设上,只把虚拟城市空间当作一种技术助力。为此,本文转换了视角,通过对虚拟城市空间系统本身进行智慧化建设,来促进城市更高效、快捷地实现智慧化目标。文章首先分析了虚拟城市空间的内涵、特征等,然后分析了对虚拟城市空间进行智慧化建设的优势所在,进而就虚拟城市空间如何实现智慧化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拟智慧城市的含义:一种基于智慧化虚拟城市空间的城市新模式,它通过对虚拟城市空间进行信息整合、智能集成和智慧分析,将其打造成一个有机的智慧化体系,以促进城市活动智慧发展继而实现城市全方位智慧化目标,最后文章给出了三个虚拟智慧城市场景。  相似文献   

9.
街道是构成城市的骨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雅县老城区7条典型街道作为研究案例,通过SD法对该街道空间感知特征及其街道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与街道形态特征、街道环境特征以及街道空间特征的相关性最强,其中街道宽度与D/H值的影响力最强,交叉口密度、绿视率以及店面密度次之,街道长度与街道曲折度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0.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热环境是影响人们热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夏热冬冷气候城市公共空间的热环境在一年内会发生很大变化。在长沙市内选择3个典型公共空间(街道、公园和广场)进行长期热环境参数实测实验。通过对不同季节3个实测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4个重要热环境参数进行分析,获得夏热冬冷气候城市公共空间的全年热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气候决定了城市热环境的基本特征,而城市物理结构是引起室外局部热环境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受植物(乔木)和水体(湘江)的影响,沿江街道在全年大部分时间中空气温度显著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广场温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强。  相似文献   

12.
王立 《华中建筑》2014,(9):103-109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街道风貌整治现已成为再塑城市新风貌的重要手段和深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许多沿街空间出现的脏乱差,以及城市空间无序混乱的现象,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相关理论,把城镇沿街空间解构为沿街建筑、环境设施、绿化水体三要素。根据各要素构成元素的特点,提出在街道风貌整治活动中,应依据各城市发展特点和现状环境的不同,以环境整洁、外观清新、风格协调、形象美观为整治目标,采用分类型、抓重点、做细节的整治策略和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塑造新城风貌。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有机生长理论为视角,以蒲城为例,对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的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特色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街巷系统的功能融合、城市设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系统规划的策略,创造功能复合的街巷、形成基因健康生长的"街巷网状系统"、尊重历史和文脉,从而达到对延续关中小城市传统风貌、缝合社会生活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2)
Urban renew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With the gradual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the renewal of the old c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eet space form in the old city, and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space form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streets whose space forms a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hijia Hutong,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and Dashilan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treets in these areas with different space forms in the old city of Beijing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expressed in urban space form 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treet space form were explored in terms of the scale, function, building type,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novation of the Old City.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成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充分认识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特征,理解其成因和发生规律,是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提。本文以南京老城为研究载体,对街道布局形态进行类型解析,从方向、密度这两个表征因素展开,呈现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并探索其生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已由过去的购物和通行发展到了融购物、通行、休息、游览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空间,是人们夜晚休闲、出游、购物的主要去处.良好的夜景观和舒适优美的灯光环境可以营造城市商业气氛、文化气氛和休闲气氛,并同时展示城市的形象。商业步行街的夜景照明除了满足基本的视看要求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更舒适、生动和充满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尝试用视知觉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商业步行街照明设计目标以及空间各要素的照明设计要求。简述了视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基于视知觉的照明环境设计目标:明确了商业步行街夜景照明设计诸要素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珊 《华中建筑》2012,(8):147-150
该文以宋代建筑画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宋画中建筑形制、建筑空间、沿街界面、街区肌理来研究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在这里,市井主要指城市普通居民包括商品交易在内的日常生活场所。其研究范围包括:宋朝市井建筑单体,宋朝城市市井街巷空间的沿街形态,民居空间与市肆空间的组合关系。宋朝城市以“侵街”为突破口,以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通用化这一特点为助力,最终形成了单元同构,整体非均质的街巷空间,达到了城市市井生活空前繁荣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夏健  蓝刚 《规划师》2003,19(6):29-31
当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从观念到手法多专注于实体空间的讨论,因而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而数字时代的到来将带来历史街区保护在观念上的更新和手法上的多样化。数字时代以人机合体的城市使用主体、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交织的混合空间模式、网络化的信息流等特点带来了城市空间特征的变迁。历史街区保护融入数字城市空间时需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作用和保护更新的目标,以及通过数字技术运用带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莹  张霖 《规划师》2003,19(6):36-39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街坊改造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延续,也可以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