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年人脊柱良恶性骨折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脊柱良、恶性压缩性骨折MRI影像表现,探讨MRI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0例骨质疏松所致良性骨折和18例转移瘤所致恶性骨折的MRI征象。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检查(矢状位、轴位)。观察比较良、恶性压缩骨折压缩椎体的形态、椎体信号强度及分布、椎弓根受累、椎管狭窄、椎旁软组织肿块等特征。结果:良、恶性骨折压缩椎体信号无特异性(P>0.05);压缩椎体信号呈带状分布多见于良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椎管狭窄、椎体内异常信号结节常见于恶性骨折(P<0.05)。椎弓根受侵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是恶性骨折的特异性征象(P<0.01)。结论:压缩椎体MRI特征性表现能够准确鉴别老年人良、恶性骨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85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85例脊柱转移瘤,单椎体受累17例,多椎体受累68例,呈跳跃式分布52例。共191个椎体受累,均显示有椎体信号异常,其中28%仅有信号改变而椎体形态基本正常,72%合并压缩性骨折,"扁形"和"倒楔形"压缩性骨折占86%,43%有椎弓根受累,27%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结论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较为理想的影像手段,骨髓的脂肪替代为其早期MRI征象。压缩性骨折、椎体信号异常、跳跃式分布、椎弓根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及间盘回避等征象是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弥漫性T1WI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低场MRI对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MRI在脊柱压缩骨折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脊柱压缩骨折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压缩骨折,分别观察分析椎体、椎间盘、附件等的病理性形态及MRI信号改变,结果:脊柱转移瘤35例,仅2.7%残余正常骨髓信号,压缩椎体后部膨大,74.2%椎弓根受累,51%伴椎旁软组织肿块,42%伴椎管内硬膜外软组织肿块。脊柱结核20例。90%椎体相邻面破坏,椎间盘均破坏,85%向后成角,仅2例附件破坏,90%椎旁脓肿。骨质疏松25例,100%骨折椎体可见残余正常骨髓信号。外伤骨折34例,64%维间盘破裂,55%伴骨碎片,结论:脊柱转移瘤、脊柱结核、脊柱骨质疏松及脊柱外伤引起的脊柱压缩骨折均有各自的MRI特征性表现,MRI是鉴别脊柱压缩骨折病因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经穿刺活检确诊或临床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采用CT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CT组,采用MR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MR组,对比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CT和MR检查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经穿刺活检确诊或临床证实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采用CT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CT组,采用MR检查的30例患者设为MR组,对比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中CT和MR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CT诊断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75.0%、80.0%、91.7%,MR诊断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分别为85.7%、90.0%、92.3%,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优势大于CT诊断,但CT和MR诊断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敏感性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描述骨折或骨转移所致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MRI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单椎体塌陷性病变行MR检查,其中29例临床证实,4例穿刺活检证实,良性13例,恶性2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者常伴瘤周水肿,边界模糊,受累椎体鲜有残存骨髓影,受侵附件多呈膨胀性改变,常伴椎旁软组织影,强化欠均匀,追随观察病灶增大变多或无明显改变.结论 MRI能较好鉴别单椎体塌陷性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113例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其中良性67例201个病变椎体,恶性46例138个病变椎体.结果:恶性压缩性骨折46例138个病变椎体中,TIWI表现为均匀低信号的病例占89%,病变位于椎体后2/3的病例占85%,椎弓根破坏占76%,椎体后缘外凸占78%,倒楔形椎体形态改变占43%.良性压缩性骨折中67例201个压缩椎体骨折中,骨折椎体TIWI信号不均匀或者信号改变不明显占76%,椎体楔形改变占73%,压缩骨折的椎体连续性分布占45%,推间盘信号不均匀占51%,病变位于推体前1/3的病例占48%.结论: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的MRI表现存在差异,MRI检查可以区别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8.
老年非外伤性脊柱压缩骨折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对老年非外伤性脊柱压缩骨折的病因诊断。方法回顾分析6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老年脊柱压缩骨折,分别观察分析椎体、椎间盘及附件的MRI形态、信号改变。结果脊柱转移瘤36例,仅2.8%残余正常骨髓信号,骨折椎体后部或前后部均膨大,75%椎弓根受累。脊柱骨质疏松29例,100%骨折椎体内残余正常骨髓信号,椎体前后缘平直或稍内凹。结论脊柱转移瘤、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骨折各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MRI是诊断老年非外伤脊柱压缩骨折病因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椎骨折碎骨片可进入椎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与脊髓受损的范围有关。早期影像学的分析可评价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初步评价患者的治疗手段和预后。目的:探讨MRI对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功能预后评估价值,为早期康复介入干预提供依据。设计:以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回顾性研究。单位: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的影像科.两所大学医院的放射线科。对象;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行脊椎检查者125例,对诊断为良性椎体压缩骨折且临床资料完整者107例(123个椎体),外伤组65例(71个椎体),骨质疏松组42例(52个椎体),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7例(123个椎体)由急性外伤或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椎体的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盲法评价,根据变形椎体前后高度差别及形状将椎体压缩定位“楔形”、“扁形”2种,并观察有或无骨碎片及典型的骨折线、结果;变形椎体内完全保留骨髓信号并混有高信号,椎体后上角突向椎管;T1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椎体前后缘外形正常或略凹陷、边缘光滑;椎体静脉显示清晰是骨质疏松压缩的MRI表现。椎体较为均匀的低信号并部分保留骨髓信号、椎体变形明显、椎旁血肿、有骨折线或多伴脊髓水肿、囊变是外伤性压缩的MRI表现椎体强化是骨折修复期的重要表现,是判定新鲜、陈旧骨折的一个参考标准一结论: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及骨折时间的判定可通过MRI进行鉴别,并可初步评价患者的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对椎体良、恶性骨折诊断的优点及不足。方法复习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在MRI上的表现。结果椎体恶性压缩骨折在MRI的主要表现有:椎体多为弥漫性信号异常,Gd—DTPA增强可出现异常强化;椎体压缩,椎体后缘呈弧形或球状隆起,椎弓根受侵犯。软组织肿块形成。而椎体良性压缩骨折则表现为:椎体内局限性信号异常,可逐步转变为正常;椎体压缩,椎体后缘平直,后上角向椎管突出,有真空征象。但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压缩骨折在MRI上的表现可类似于骨质疏松症,少数急性外伤性压缩骨折也可出现类似于恶性骨折的表现。结论MRI检查对于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大多数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在MRI都能获得正确诊断,且确定性较高。但对少数病例的诊断,如多发性骨髓瘤及急性外伤所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1.
常规MRI鉴别诊断椎体转移瘤与良性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MRI对鉴别诊断椎体转移瘤与椎体良性压缩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144个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MRI资料,其中良性压缩骨折36例92个椎体(外伤性10例14个椎体,非外伤性26例78个椎体),转移瘤所致骨折22例52个椎体,观察椎体形态、信号、椎体后缘形态、椎弓根形态及信号、椎间隙、椎旁软组织及强化表现.结果 良性压缩骨折在T1WI上40.21%(52/92)椎体呈低信号,T2WI上27.17%(25/92)椎体呈高信号;椎体转移瘤压缩骨折T1WI上92.31%(48/52)椎体呈低信号,在T2WI上96.15%(50/52)椎体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强化.良性压缩骨折中楔形及凹形椎体分别占41.30%(38/92)和57.61%(52/92),41.30%(38/92)椎体后缘成角,13个椎体旁软组织肿块呈环形;椎体转移瘤压缩骨折中42.31%(22/52)椎体为倒楔形,圆隆状椎体后缘占73.08%(38/52),椎体椎弓根膨隆且T2WI均呈高信号占59.62%(31/52),25个椎体(48.08%)旁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结节状.结论 常规MRI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椎体转移瘤与椎体良性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多种成像技术对脊柱压缩骨折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共88个椎体)脊柱椎体压缩行MR平扫T1、T2及T2脂肪抑制,DWI及T1增强扫描。其中病理性骨折28例(55个椎体,包括转移性肿瘤24例、骨髓瘤1例、结核4例);单纯性骨折20例33个椎体,包括单纯外伤所致14例,骨质疏松6例。病理性骨折者,经穿刺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部分临床证实;外伤或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骨折均符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MRI表现,部分随访证实。结果:单纯性骨折20例共33个椎体,T2WI呈高、混杂信号27个,低、等信号6个,DWI呈高、混杂信号5个,低、等信号28个。病理性骨折28例共55个椎体,T2WI呈高、混杂信号42个,低、等信号13个,DWI呈高、混杂信号51个,低、等信号4个,T1+T2组合确诊数为82.3%,多种组合T1+T2+T1增强+T2抑脂+DWI,确诊数为98.6%。结论:MR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单纯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的鉴别可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椎骨折碎骨片可进入椎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并与脊髓受损的范围有关.早期影像学的分析可评价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初步评价患者的治疗手段和预后.目的探讨MRI对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功能预后评估价值,为早期康复介入干预提供依据.设计以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回顾性研究.单位河南省鹤壁矿务局总医院的影像科,两所大学医院的放射线科.对象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MRI行脊椎检查者125例,对诊断为良性椎体压缩骨折且临床资料完整者107例(123个椎体),外伤组65例(71个椎体),骨质疏松组42例(52个椎体),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7例(123个椎体)由急性外伤或原发性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椎体的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盲法评价,根据变形椎体前后高度差别及形状将椎体压缩定位"楔形"、"扁形"2种,并观察有或无骨碎片及典型的骨折线.结果变形椎体内完全保留骨髓信号并混有高信号,椎体后上角突向椎管;T1椎体终板下带状低信号;椎体前后缘外形正常或略凹陷、边缘光滑;椎体静脉显示清晰是骨质疏松压缩的MRI表现.椎体较为均匀的低信号并部分保留骨髓信号、椎体变形明显、椎旁血肿、有骨折线或多伴脊髓水肿、囊变是外伤性压缩的MRI表现.椎体强化是骨折修复期的重要表现,是判定新鲜、陈旧骨折的一个参考标准.结论脊柱外伤及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及骨折时间的判定可通过MRI进行鉴别,并可初步评价患者的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钉是治疗屈曲压缩型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目的:观察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置入恢复胸腰椎骨折后的伤锥高度及临床效果。方法:经X射线及胸腰椎MRI确诊的屈曲压缩型胸腰椎骨折患者34例,均采用腰椎后路双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平均随访8.9个月,在随访期内,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疼痛疗效中,34例患者,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例,轻微缓解1例。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P<0.01),功能独立性评测评分升高(P<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降低(P<0.01)。结果证实,腰椎后路双切口内固定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疼痛减轻方面确切有效,是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平片、CT与MR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8例,腰椎3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前后部高度缩短,椎体前后径、横径增宽和(或)椎弓根间距增宽,棘突间距增宽,骨折片突入椎管等爆裂性骨折表现28例(54.90%);与单纯压缩性骨折表现相似20例(39.21%);漏诊骨折3例(5.88%)。CT主要表现为椎体纵、横形多处或单处骨折49例(96.07%);骨折片向后突入椎管,椎管狭窄35例(68.62%);脊柱附件骨折22例(43.14%)。MRI同时还显示脊髓损伤35例(68.62%),椎间盘损伤29例(56.86%),硬膜外血肿12例(23.52%),后纵韧带断裂6例(11.76%)。结论X线平片是常规检查,但诊断爆裂性骨折有明显局限性,对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而有神经症状者均须行CT或MRI检查;CT对显示骨折及骨折片移位优于MRI;而MRI显示椎管内神经损伤优于CT;CT与MRI两者结合对脊柱爆裂性骨折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在胸腰椎骨折及内固定术后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创伤后不同时间的54例58个椎体骨折进行MRI检查,观察判定骨折稳定性和脊髓情况,对骨折区骨髓信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MRI准确显示椎体三柱损伤和脊髓操作的情况,并显示椎体创伤后信号表现为Ⅰ型(水肿型)、Ⅱ型(不均匀型)、Ⅲ型(复原型)和Ⅳ型(脂肪型)。结论:MRI能够判定胸腰椎骨折的稳定性和脊髓损伤情况,并能准确反映胸腰椎骨折及内固定术后椎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