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问题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城乡要素交换是不平等的:要素交易机会不平等、要素功能不完善、要素流动不充分与"掠夺式"流失并存、要素报酬与要素贡献偏离。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有其表征,要素市场的二元性、非均衡、扭曲和无序导致要素市场化水平偏低,要素市场专业化程度不高。实现要素市场主体权利对等的基本条件是:要素多元占有主体并存且占有主体之间存在差异,要素占有主体在要素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各要素占有主体间进行要素交换必须是自由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其价值诉求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的流动即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诸生产要素均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特征,要素市场的分割直接降低了资源在城乡间配置效率的损失,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来说是很大的障碍。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是城乡一体的要素市场的建立,我国农村各生产要素之间协调整合性差,不同要素间市场化经营的进程也不同,这同样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强农村各生产要素的资本化经营进程,尊重农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要素在城乡间流动的障碍,建立诸要素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可以使农村充分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效率;有助于打造城乡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优势和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在以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乡要素权能不对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巨大等问题突出,需要深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产业振兴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双重扭曲影响中国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面临着劳动力与资本成本的扭曲以及劳动力与资本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扭曲。双重扭曲极大限制了创新要素的供给和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集体缺失”。本文认为造成双重扭曲的关键在农村,特别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分割问题,而这种双重扭曲又被各地方政府的官员治理行为所强化,最终导致微观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缺失。因此,任何试图改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滞后的政策措施,应当充分考虑我国投入要素的成本结构与收入分配决定机制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要素市场化进程中,土地要素比资本与劳动力要素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复杂。新古典经济学仅从要素组合效率的层面分析土地制度变迁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而忽略了制度变迁中的利益结构变动及与之相伴的三层制度风险:农业内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使用权分配与流转中的风险、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制度缺乏规范性所导致的利益失衡与资源配置扭曲的风险、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与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制度二元化的体制风险。这三层制度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围绕城市工业化战略形成的城乡非均衡制度安排是新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改革开放初期以土地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标志的农村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间的非均衡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二元结构的性质。在市场化、产权改革、国际化背景下形成的新苏南模式通过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多元化,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新苏南模式下的"三农"问题已经由过去二元结构下城乡对立的质的差别转变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下的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价值与农民工工资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不适用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非市场化工资制度和农民工生存形态二元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农业人均收入低于农业劳动力价值,农业劳动力价值低于农民工工资.此后,现实的生存压力和逐步加快的市场化进程使农村劳动力快速且过度地向城市转移,由于竞争性机制的不断挤压使得农民工工资低于农业劳动力价值.当前,农业人均收入、农民工工资和农业劳动力价值的相互扭曲是一系列错纵复杂的农民工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现代市场体系的健全需要生产要素市场的充分发展,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是要素价格改革问题,加快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消除生产要素价格的二元性,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扭曲分割的要素市场导致了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并最终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的二元悖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公权力为背景,大量攫取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性要素以获得巨大利益的新动向.这种新动向正逐渐演变成制约中国城乡关系协调和导致城乡二元社会重新分化的重要根源.2004年开始的民工荒标志着中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了深层调整期,人口红利在为中国30年经济成长提供持续动力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单纯依靠"土地财政"发展地方经济的模式不可持续,作为特定时期权宜之计的土地创收绝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