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分子分型、血管生成等的关系。方法:收集IBC-NST组织15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乳腺癌组织中HIF-1α、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情况,并检测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HIF-1α、CD34的表达作为对照;另以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进一步检测HER2 IHC 2+的乳腺癌组织中HER2基因扩增情况;分析HIF-1α与乳腺癌分子分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年龄、病理分级以及TNM分期等的关系。结果:在150例IBC-NST中HIF-1α表达阳性率为61. 3%,MVD为28. 37±7. 8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HER2过表达型或三阴性型乳腺癌HIF-1α阳性率均高于Luminal A型或B型,且Luminal B型高于Luminal A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HIF-1α阳性组乳腺癌ER、PR阳性率低于HIF-1α阴性组,而HIF-1α阳性组Ki67表达指数、MVD则高于HIF-1α阴性组,且Ⅲ~Ⅳ期乳腺癌HIF-1α阳性率高于Ⅰ~Ⅱ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HIF-1α阳性与阴性乳腺癌组间HE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病理分级乳腺癌组间HIF-1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IBC-NST不同分子分型中HIF-1α差异表达,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中HIF-1α表达阳性率高,HIF-1α抑制乳腺癌ER、PR表达,提高Ki67增殖指数; HIF-1α对乳腺癌血管生成、肿瘤进展具有促进作用; HIF-1α有望成为乳腺癌(尤其三阴性型)治疗的有效靶点及乳腺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327例单发浸润性导管癌分为管腔上皮A型(Luminal A)、管腔上皮B型(Lu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过表达(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过表达HR阴性、三阴型,比较各型间的影像学特征.结果:Luminal A型57例、Luminal B型124例、HER-2过表达(HR阳性)55例、HER-2过表达(HR阴性)49例、三阴型42例.病灶早期强化率及达峰时间与分子分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Luminal B型病灶比Luminal A型、HER-2过表达(HR阴性)、三阴型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低(P<0.0.5).Luminal A型比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HR阳性)病灶的ADC值高(P<0.0.5).结论:MRI影像学特征可以用于初步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子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乳腺癌亚型中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相关性,并探索EB病毒感染与免疫微环境关系。方法 共收集18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组织样本,采用免疫原位杂交(ISH)法检测乳腺标本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利用TIMER 2.0数据库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中的乳腺癌样本的6类免疫细胞亚群分布,并进行不同乳腺癌亚型间免疫细胞分布差异比较;利用免疫组化进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LMP1和CD8表达观察,并利用Fisher’s确切概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ERBR阳性比率最高为42.9%,高于Luminal B型、Luminal A型和三阴性乳腺癌的22.6%、17.0%和14.3%(χ2检验,P=0.011)。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髓系树突状细胞(DC)、中性粒细胞和CD4阳性T细胞丰度均高于其他3型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CD8阳性T细胞显著高于其他3型乳腺癌;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具有相对低的免疫细胞浸润丰度(Mann-Whitney U检验,P...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状态的关系,探讨其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R、ER、PR、HER2在17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依据结果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ER-/PR-/HER2-)组.结果 175例中AR阳性88例(50.3%),AR表达与ER、PR、HER2均呈正相关(P<0.01).腺腔A型53例(30.3%),腺腔B型33例(18.9%),HER2过表达型23例(13.1%),三阴性型66例(37.7%),AR阳性率分别为56.6%(30/53),75.8%(25/33)、47.8%(11/23)和33.3%(22/66),组间AR阳性率差异显著(x2=17.054,P=0.001).三阴性型组AR阳性者核分裂象较少(x2=5.140,P=0.023),腺腔A型组AR阳性者多为年轻患者(x2=4.567,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内AR表达与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在乳腺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为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型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状态的关系,探讨其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AR、ER、PR、HER2在17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依据结果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ER-/PR-/HER2-)组.结果 175例中AR阳性88例(50.3%),AR表达与ER、PR、HER2均呈正相关(P<0.01).腺腔A型53例(30.3%),腺腔B型33例(18.9%),HER2过表达型23例(13.1%),三阴性型66例(37.7%),AR阳性率分别为56.6%(30/53),75.8%(25/33)、47.8%(11/23)和33.3%(22/66),组间AR阳性率差异显著(x2=17.054,P=0.001).三阴性型组AR阳性者核分裂象较少(x2=5.140,P=0.023),腺腔A型组AR阳性者多为年轻患者(x2=4.567,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内AR表达与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在乳腺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可作为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型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00707(long-chain non-coding RNA-00707, Linc00707)在乳腺癌组织中定性与定量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人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人乳腺癌MCF7细胞间接共培养体系,采用LncRNAs芯片技术获得Linc00707,应用RNAscope技术检测136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Linc00707的表达;观察mRNA在癌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及按照mRNA表达量等级的判读结果,分析Linc00707表达与乳腺癌分子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36例乳腺癌组织中121例Linc00707阳性,呈细胞核及细胞质内点簇状棕色颗粒分布,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Linc00707的阳性率分别为89%(121/136)、3.8%(3/78),Linc00707阳性定量评分1分占9.1%(11/121),2分占30.6%(37/121),3分占40.4%(49/121),4分占19.8%(24/121)。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乳腺癌中Linc00707的阳性率分别为52.6%(10/19)、98.1%(51/52)、94.9%(37/39)、88.5%(23/26)。Linc0070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定量评分高评分(2、3、4分)组的阳性率高于低评分(1分)组,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基底样型乳腺癌中的Linc00707阳性率高于Luminal A型乳腺癌。结论 Linc00707可以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对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及成为乳腺癌标志物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分析等方法将1311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标本分为腺腔A型、腺腔B型、BLBC型、HER2型和不表达型,并分析BLBC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点.获得随访资料523例,随访2-132个月,平均65.8个月.结果 BLBC发病率17.0%(223/1311),HER2型和不表达型的发病年龄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肿瘤直径显著高于腺腔A型.组织结构上,BLBC多为组织学3级,较HER2型和腺腔A型更多见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和带状分布于坏死周围的特点;多见大块地图状坏死和中央瘢痕、推进性边缘、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和高核分裂指数;细胞形态上,合体细胞和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化生和梭形细胞化生多见于BLBC.BLBC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腺腔A型和HER2型,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于HER2型和不表达型;其他ER阴性乳腺癌(HER2型、不表达型)之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腺腔A型;Cox多因素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基底细胞样标记不是乳腺癌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BLBC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大多数国外文献报道相似.该亚型乳腺癌既具有不同于非BLBC的、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也具有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相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其形态学上的诸多特征虽不十分特异,但可作为诊断线索提示病理医师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做出正确诊断.与腺腔A型相比,BLBC与其他ER阴性乳腺癌具有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就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确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145例进行研究,包括Luminal A型62例和Luminal B型83例。收集研究独享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信息以及临床特征,并收集潜在相关影响因素信息进行分析讨论。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本研究中,Luminal A型组62例患者,Luminal B型组83例患者,两组年龄分布未见差别。Luminal A型组有16.13%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有39.76%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比例更高(P<0.01)。检测Luminal B型组患者HER-2表达状态结果提示总表达阳性率为21.69%;其中表达阳性的比例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患者,HER-2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16.00%(P<0.01)。年龄分布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无论是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未见两型患者间的年龄差异;但是在Luminal B型组患者内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0岁的比例高于转移组患者;反之年龄小于50岁的比例低于转移组患者。组织学分级中Ⅰ级患者的比例在Luminal A型组为20.00%,高于Luminal B型组的9.09%(P<0.01);Ⅲ级患者比例在Luminal B型组为30.30%,高于Luminal A型组的20.00%(P<0.05);在Luminal A型组内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高于未转移者,而Ⅰ级的分布比例低于未转移者(P<0.01);在Luminal B型组内部分布趋势也是如此。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肿瘤大小分布未见差别,且均表现出2~5 cm大小的肿瘤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比例较高(P<0.01)。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潜在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与Luminal A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OR值为1.331(1.305-1.357)(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大,OR值为0.925(0.916-0.935)(P<0.01)。与Luminal B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和肿瘤体积大,OR值分别为1.307(1.186-1.442)和1.094(1.078-1.110)(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也为年龄大,OR值为0.746(0.635-0.876)(P<0.01)。结论 Luminal A和Luminal B型患者临床病理表现不同,两型患者均可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更高;Luminal A总体表现病情更轻,Luminal B型患者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倾向于偏大;此外,两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相似,年龄大在两型患者中均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病情和肿瘤大小也对转移存在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蒽环类联合紫衫类)过程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状态和Ki67值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会对分子分型产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行蒽环联合紫衫类NAC的1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AC前后组织中ER、PR、HER2以及Ki67,并分为:Luminal A、Luminal B、三阴性和HER2阳性4种分子亚型。NAC前后分子标志物和分子分型的变化采用χ~2检验或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并用Kappa检验对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分子标志物及分子分型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NAC前后ER、PR、HER2、Ki67的一致率分别为88.32%、83.21%、94.16%和75.91%。ER、PR、HER2在NAC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在NAC后Ki67值平均数从35.75%降到了19.12%(P0.05)。除性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型的肿瘤之外,其余病例的分子分型在NAC前后的结果一致(P=0.488)。NAC前后分子分型的一致率为57.66%,Kappa值=0.4020。结论 NAC会使浸润性乳腺癌Ki67的表达下降,并会影响HR阳性、HER2阴性型肿瘤的分子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就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确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145例进行研究,包括Luminal A型62例和Luminal B型83例。收集研究独享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信息以及临床特征,并收集潜在相关影响因素信息进行分析讨论。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结果本研究中,Luminal A型组62例患者,Luminal B型组83例患者,两组年龄分布未见差别。Luminal A型组有16.13%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有39.76%患者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Luminal B型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比例更高(P0.01)。检测Luminal B型组患者HER-2表达状态结果提示总表达阳性率为21.69%;其中表达阳性的比例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患者,HER-2阳性表达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16.00%(P0.01)。年龄分布上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无论是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未见两型患者间的年龄差异;但是在Luminal B型组患者内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大于等于50岁的比例高于转移组患者;反之年龄小于50岁的比例低于转移组患者。组织学分级中Ⅰ级患者的比例在Luminal A型组为20.00%,高于Luminal B型组的9.09%(P0.01);Ⅲ级患者比例在Luminal B型组为30.30%,高于Luminal A型组的20.00%(P0.05);在Luminal A型组内部,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高于未转移者,而Ⅰ级的分布比例低于未转移者(P0.01);在Luminal B型组内部分布趋势也是如此。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患者肿瘤大小分布未见差别,且均表现出2~5 cm大小的肿瘤在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比例较高(P0.01)。对可能影响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潜在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与Luminal A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OR值为1.331(1.305-1.357)(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为年龄大,OR值为0.925(0.916-0.935)(P0.01)。与Luminal B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因素为病情重和肿瘤体积大,OR值分别为1.307(1.186-1.442)和1.094(1.078-1.110)(P0.01);存在负相关的因素也为年龄大,OR值为0.746(0.635-0.876)(P0.01)。结论 Luminal A和Luminal B型患者临床病理表现不同,两型患者均可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学分级Ⅱ和Ⅲ级的分布比例更高;Luminal A总体表现病情更轻,Luminal B型患者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倾向于偏大;此外,两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相似,年龄大在两型患者中均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病情和肿瘤大小也对转移存在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和Toll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s 4, TLR4)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的早期诊断与发病风险预测的价值。方法收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COPD患者共70例,依据患者是否合并PAH分为两组:COPD合并PAH组40例;单纯COPD组3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6和TLR4。结果 COPD合并PAH患者血清CRP、IL-6和TLR4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COPD(P <0. 05)。依据血清CRP、IL-6和TLR4水平中位数对COPD合并PAH患者进行分组,高水平与低水平CRP、IL-6和TLR4组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FEV1/FV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水平CRP、IL-6和TLR4组的COPD急性加重(AECOPD)发生率及AECOPD平均发生次数均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IL-6和TLR4区分COPD合并PAH与单纯COP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7(95%CI:0·692~0. 881,P<0. 001)、0. 841 (95%CI:0.803~0. 920,P <0.001)和0.902(95%CI:0.836~0.974,P <0. 001);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7.1%/78.4%、76.6%/92.9%和93.2%/64.7%。联合三个指标时区分COPD合并PAH与单纯COPD的AUC为0.973 (95%CI:0. 936~0. 998,P <0. 001),"并联"时,约登指数最大时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 7%和60.1%,对应CRP、IL-6和TLR4的临界值分别为42.3 mg/L、71.8 pg/mL和26.6 mIU/mL;在"串联"时,约登指数最大时的灵敏度为73.6%,特异性为98.3%,对应的CRP、IL-6和TLR4临界值分别为41.8 mg/L、71.2 pg/mL和25. 7 mIU/mL。结论血清CRP、IL-6和TLR4对COPD并发PAH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新生儿感染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348例,分为重症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和非感染性疾病对照组,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评估其对新生儿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重症感染组PCT水平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局部感染组PCT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高值组住院周期高于中值组和低值组,中值组住院周期高于低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CT≥0.5ng/mL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9%和97.1%;当PCT≥2ng/mL时,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7.8%和99.7%。结论PCT是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新生儿感染的诊断指标,PCT水平的高低还可用于新生儿感染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平衡相关因子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中期因子(MK)的相关性。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HSPN患者75例(急性期35例,缓解期40例),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比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MK水平,且经由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特异性转录因子叉状头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转录因子(RORγt)mRNA表达,另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MK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性期、缓解期患儿调节性T细胞比例、Foxp3 m RNA表达均显著低,Th17细胞比例、血清IL-6、IL-17、TGF-β1、MK水平、RORγt mRNA表达均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期患儿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缓解期患儿,而Th17细胞比例、血清IL-6、IL-17、TGF-β1、MK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MK水平与L-6、IL-17、TGF-β1均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Foxp3、RORγt mRNA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 HSPN患儿调节性T细胞降低,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MK水平上升,血清MK与IL-6、IL-17相关,而与Foxp3、RORγt不相关;MK水平上升、Th17细胞与调节性T细胞失衡可能共同参与HSPN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三酰甘油(TG)血症对交界性糖耐量受损(BGGI)孕妇妊娠结局和并发症,以及对孕妇产后恢复和新生儿生长的影响。方法216例合并高TG血症的BGGI孕妇作为高TG组,184例TG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比较产后6周时的FPG、2hPG、HbA1c、TC、低LDL和HDL水平,比较产后6周时的孕妇体重增加、糖尿病发生率和新生儿体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TG组的孕妇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重明显偏高,APGAR评分明显偏低,产后出血、剖宫产、GDM和巨大儿发生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时高TG组的FPG、2hPG、HbA1c、TC和LD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时高TG组糖脂代谢异常率、糖尿病发生率、孕妇及新生儿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产后6周时孕妇体重增加、糖尿病和新生儿体重与FPG、2hPG、HbA1c、TC和LDL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合并高TG血症的BGGI孕妇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率相对偏高,并且产后糖、脂恢复较慢;糖、脂水平与产后孕妇恢复和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二级参考测量程序(SRMP),探讨两款床旁(point-of-care testing,POCT)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析仪的正确性。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9-A2选取40份临床EDTA抗凝静脉全血样本,用比对的方式,分别评价两款POCT HbA1c分析仪与SRMP间的偏倚。结果POCT-1和POCT-2相关方程分别为,Y=1.0424X-0.3144和Y=1.0054X-0.2242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59和0.9469。临床各诊断切点处,偏倚小于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和美国病理家协会(CAP)的要求(±6%)。结论两款POCTHbA1c分析仪与溯源到IFCC参考方法的SRMP比对具有良好的正确性,可以满足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计算机断层成像(CT)图像,采用逆向工程软件建立左心房憩室(LAD)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一例存在LAD的房颤患者的心脏三维CT图像,采用Geomagic Studio 12以及Mimics15逆向工程软件精确再现了左心房及LAD的解剖特征。此外,本研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左心房包含憩室与不包含憩室的两种有限元模型,并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基于心脏三维CT图像采用逆向工程软件建立LAD有限元模型是可行的。本文的结果将为进一步对LAD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皮损中催乳素(prolactin,PRL)及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表达与局部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的关联,同时分析皮损PRL水平与患者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的相关性,探讨PRL在SSc患者皮损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28例SS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RL、PRLr、IFN-γ、IL-4表达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入选SSc患者进行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分析与皮损PRL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RL、PRLr表达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汗管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浸润的淋巴细胞。SSc组PRL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RLr的表达在2组间无差别(P>0.05)。IFN-γ、IL-4表达于浸润的淋巴细胞、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SSc组IL-4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FN-γ在2组间的表达无差别(P>0.05)。SSc组中PRL与IL-4的表达正相关(r=0.693,P<0.001)。SSc皮损PRL表达与皮肤硬化修订Rodnan评分无明显关联(r=-0.09,P>0.05)。结论 SSc患者皮损表达PRL及PRLr,皮损局部存在Th紊乱模式,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占优势,且高表达的PRL与Th2细胞因子正相关。PRL可能参与SSc皮损局部Th1/Th2细胞因子的免疫失衡,但与皮肤硬化程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多索茶碱片。记录所有患者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试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1秒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并检测外周血Th1、Th2、Th17细胞表达及其血清对应的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及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喘息、咳嗽、气短、肺内哮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缩短(P <0.05)。两组治疗后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实验组FVC、FEV1、PEF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 <0. 05)。两组治疗后Th1、Th1/Th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h2、Th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Th1、Th1/Th2升高幅度及Th2、Th17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4、IL-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实验组IFN-γ升高幅度及IL-4、IL-17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机制失衡,继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骨折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0H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1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骨密度检查,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骨质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测定骨质疏松四项标志物即血清250HD、PTH、血清1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结果正常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P<0.05);骨量减少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量正常患者血清250HD显著高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P <0. 05);血清PINP、PTH水平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P <0. 05);相关性分析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0HD与腰椎1-4、全髓关节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呈正相关关系(P<0. 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250HD明显下降,与患者骨密度呈正相关,PTH水平虽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明显上升,但其与骨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选取MHD患者92例(MHD组)和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完成营养状况评估[改良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MQSGA)]、营养生化指标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行血清SF、TSAT测定。根据MQSGA评分将MHD组进一步分为重度营养不良亚组、轻中度营养不良亚组、营养正常亚组。结果相较于对照组,MHD组BMI、TSF、MAC、HGS及血清A1b、血清Hb均明显降低(P <0.05),MQSGA评分明显增高(P <0.05)。MHD组血清SF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TSAT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MHD患者不同营养状况亚组血清SF、TSA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营养不良状况越严重,患者血清SF逐渐增高(P <0. 05),TSAT逐渐降低(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HD患者MQSGA评分与血清SF水平呈正相关(r=0.468,P<0.05),与TSAT水平呈负相关(r=-0.394,P<0. 05)。结论 MHD患者血清SF明显增高,TSAT明显降低,血清SF、TSAT水平可能与MHD患者营养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