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对AMI合并心衰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皆接受PCI治疗,并随机分为脑利钠肽组和对照组,脑利钠肽组予冠脉内注射脑利钠肽后予脑利钠肽连续静滴72h,其余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随诊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同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更优.结论 冠脉内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程林 《医学信息》2018,(8):126-127,133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重症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静脉泵入重组人脑利钠肽。72 h后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Supper-Score的评分。结果 72 h后两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提水平均:用药前>对照组>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实验组>对照组>用药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重症急性心肌炎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在40%~49%之间的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测定NT-ProBNP水平,并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予以左西孟旦静脉泵入,观察1周后两组患者活动耐量提高程度(6min步行距离)、NT-ProBNP水平及心脏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活动耐量、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左西孟旦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活动耐量,并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高龄老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使用rhBNP治疗,比较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呼吸困难程度、血清肌酐、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利钠肽(BNP)等的变化。结果:使用rhBNP治疗后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症状改善,同时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rhBNP治疗高龄老年心力衰竭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择128例CHF患者为CHF组,2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NYHA分级法分级诊断心功能,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C...  相似文献   

6.
背景:多项基础研究证实人脐血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但目前尚未有该方法用于临床治疗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25例,其中12例患者冠脉造影后通过微导管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注入到冠状动脉远端,1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均规范应用药物治疗,急性期均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指标为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移植组治疗后12,2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12,24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各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表明利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  相似文献   

7.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后具有动员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干细胞的潜能,参与坏死心肌的自身修复,但外周血CD34+细胞与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验组)发病第2,3,4,5,7,30,90,120天的外周静脉血及入院后相应时间点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4+的百分率。同时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肌酸激酶同工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心脏超声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于心肌梗死后第3天开始升高,第4天达到高峰,第90天回降至基线水平。对照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②实验组外周血单个核CD34+细胞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关系,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呈负相关关系;与肌酸激酶同工酶无相关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4~8 d内给予干细胞治疗可适度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并且较高的CD34+干细胞表达有益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对于心肌梗死后启动早期心脏康复训练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次日晨起检测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观察及评估患者开始心脏康复训练的时间,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分析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于预测心梗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共入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患者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开始心脏康复训练的时间呈正相关(r=0.699,P<0.001)。根据ROC曲线结果,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心梗后早期康复的启动时间的AUC为0.768(95%CI:0.689~0.847,P<0.001)。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出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阈值水平为1538pg/mL为临界点,其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周后开始心脏训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7.3%,84.6%。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其后开始心梗后心脏康复的时间呈正相关,其可用于指导心梗后患者早期心脏康复训练时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慧玲  任艳芳  杨君 《医学信息》2010,23(4):880-881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妊高症产后合并心衰患者前后血浆脑钠肽与醛固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9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妊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分为3组:氯沙坦单纯治疗组(L组)48例,氯沙坦和螺内酯联合治疗组(C组)48例.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两组于入院后(9±1)天及发病后3月、6月和12月分别测定血浆脑钠肽与醛固酮的浓度.结果 与L组比较,C组血浆脑钠肽水平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内径减小程度更明显(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氯沙坦和螺内酯联合治疗妊高症产后合并心衰患者,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血浆中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6min步行试验(6MWT)训练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8例。常规组给予标准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6MWT训练。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 实验组LVEF为(52.16±1.64)%,高于常规组的(45.54±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T-proBNP为(886.96±150.32)ng/L,低于常规组的(1766.7±148.8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min步行试验训练可以有效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可舒片治疗房颤合并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皮质醇和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房颤合并焦虑状态患者34例,随机分为心可舒治疗组18例及对照组16例,治疗组予以心可舒片口服,观察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测定治疗前后的皮质醇和甲状腺素水平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较对照组进一步改善,且治疗组皮质醇激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4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余甲状腺素水平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可舒片可用于治疗房颤合并焦虑状态的患者,改善症状的同时可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及升高T4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清钠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分别服用上述四种药物的癫痫患儿和成人癫痫患者各180例,并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儿童和成人健康对照,测定其血药谷浓度时的血清钠水平。结果服用卡马西平的患儿,其血药浓度谷水平时的血清钠浓度均显著低于小儿对照组、服用苯巴比妥的小儿癫痫组和服用卡马西平的成人癫痫组(P <0. 05)。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钠的小儿癫痫患者,其血药浓度谷水平时的血清钠浓度与小儿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服用卡马西平的患儿,其血药浓度谷水平时的血清钠阳性率(低于生物参考区间下限)均显著高于表面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药物组和成年癫痫患者(P>0.05)。当血清钠离子浓度截断值为132.1 mmol/L时,对小儿癫痫的高血清卡马西平具有较好的诊断效率(灵敏度为83. 70%,特异性为87.6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服用卡马西平的小儿癫痫患者,在用药期间,除应监控血药浓度外还应密切关注血清钠的变化趋势,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SEER数据库中1990—2014年间的乳腺癌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乳腺癌的预后因素,辅助医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有效评判。方法根据临床医师的建议,筛选了12个字段作为模型输入字段,以术后5年生存状况作为模型输出字段。首先利用单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初步筛选预后因素,再分别利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两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进行建模分析,藉此寻找影响乳腺癌5年预后的因素。采用十折交叉法组织样本数据,并利用过抽样和欠抽样技术进行样本的平衡处理;以灵敏度、特异度及ROC下的AUC等参数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在12个模型输入字段中,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尺寸、雌激素水平、年龄分组、孕激素水平等因素对于乳腺肿瘤预后具有较大影响;在此两种模型下,模型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介于74.2%~78.2%之间,AUC均处于0.838~0.850之间。结论利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算法构建乳腺癌患者的优化预后模型,可辅助医师判断患者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A19-9、sICAM-1、LDH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用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断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体检正常者110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入院后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检测,随后在患者入院后展开为期5年的随访,分析两组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差异,研究组患者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与患者病理特征差异,研究组患者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与临床分期、临床分型、随访情况的相关性以及Logistic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分期Ⅲ期和临床随访死亡患者的CA19-9、sICAM-1、LDH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和临床随访生存患者(P<0.05)。不同临床分型研究组患者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侵润型、溃疡型、肿块型(P<0.05);患者血清CA19-9、sICAM-1、LDH水平越高,患者临床分期、临床分型以及随访死亡情况越为严重(P <0.05);血清CA19-9、sICAM-1、LDH均为结直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A19-9、sICAM-1、LDH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临床分型以及生存情况密切相关,对于患者的预后预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淋巴细胞绝对值(absolute lymphocyte value,Lym#)、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病情活动性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风湿免疫科SLE病人样本37例,根据SLE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分为活动组与非活动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样本的血常规相关指标Lym#、MPV、WBC、RBC、HB、PLT及血清补体3(serum complement 3,C3),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比较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活动组与对照组比较,Lym#、C3、MPV、PLT、RBC、HB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WBC无差异(P>0.05)。SLE非活动组与对照组间比较,Lym#、RBC、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WBC、PLT、C3、MPV无差异(P>0.05)。SLE活动组与非活动组比较,活动组MPV、Lym#、C3、WBC、PLT、HB均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高于非活动组(P<0.05),两组间RBC无统计学差异(P>0.05)。WBC、RBC、HB、PLT、Lym#、MPV与SLE活动性指标SLEDAI、ESR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结论 WBC、RBC、HB、 PLT、Lym#、MPV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5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DC-CIK治疗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收治的5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通过多肽组合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给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0例黑色素瘤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7%,2年生存率为58%,3年生存率为52%,5年生存率为41%,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为23个月。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26 3),CD3+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12 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细胞治疗疗程、TNM分期、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清LDH水平为DC-CIK辅助治疗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清LDH水平与DC-CIK辅助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以延长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罗氏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进行性能验证,并对电化学发光法和新产业Maglumi 2000 Plus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SCCA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对电化学发光法检测SCCA的精密度、线性范围、稀释倍数、参考区间进行性能验证。用化学发光微粒子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107例血清样本SCCA,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SCCA低值和高值的批内 CV 分别为2.4%和3.7%,批间 CV 分别为1.2%和1.6%;在0.32~68.26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 R 2 =0.9997;在1 ∶10和1 ∶20稀释倍数性能良好,临床可报告范围上限达到1400 ng/mL;20名表观健康者均在试剂盒给定的参考区间内(0~2.7ng/mL)。电化学发光法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法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ICC=0.836,两种方法总体一致性良好;Bland- Altman偏差分析显示两种方法SCCA结果在低值部分(0~5.0ng/mL)一致性良好,随着SCCA浓度增加,偏差逐渐增大。结论罗氏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法检测SCCA的精密度、线性范围、稀释倍数、参考区间均符合检测要求。罗氏Cobas e602电化学发光法和新产业Maglumi 2000 Plus化学发光微粒子法检测SCCA在低值部分一致性良好,随着SCCA浓度升高,偏差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建立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的生物学参考区间。方法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分析仪,采用白蛋白-钴结合法测定786例健康人群的血清IMA水平,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IMA参考区间。结果晋城地区健康人群不同性别组IM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各年龄组段I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考区间IMA< 75.78U/mL ,男性各年龄组段I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考区间是IMA<73.11U/mL。结论由于各实验室的检测系统不一致,检测对象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建立本地区IMA的参考区间十分重要,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断急性心肌缺血,也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液中性粒细胞胶原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rinary 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u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ys-C)、及尿白介素18(IL-18)联合检测在评价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50,CRRT标准治疗),检测患者入院后0、12、24、48h时尿液uNGAL、sCys-C和IL-18水平,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及病死率。结果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不同的临床分期RISK(Ⅰ期)、INJURY(Ⅱ期)、FAILURE(Ⅲ期)比较可得,患者12、24、48 h内uNGAL、sCys-C和IL-18水平显著低于Oh(P <0.05)。相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12、24、48 h内uNGAL、sCys-C和IL-18水平显著降低(P <0.05)。通过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尿液uNGAL、sCys-C和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erson相关系数为正值,P<0.05。3项生物学标志物单独及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联合检测、uNGAL、sCys-C和IL-18。并联试验灵敏度为92.0%,串联试验特异性(采用)为95.0%,显著高于各单项生物学标志物检测(P <0.05)。结论 CRRT标准化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uNGAL、sCys-C和IL-18水平;尿液uNGAL、sCys-C和IL-18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