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随机抽取94例在我院就诊的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明显高出很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降低,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瘀热阻窍型脑出血急性期疗效。运周仲瑛经验中药方制成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32例,同时设对照组32例,运用西药常规疗法。结果:观察多项指标及临床症状,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凉血通瘀方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3例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92)和对照组(n=91),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加减,每日1剂,煎剂500 mL,早晚分服,疗程均为21 d,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计分法对中风病瘀热阻窍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前2组血液动力学指标、血凝四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6.09±0.29)mPa·s、血浆比黏度低切(10.45±1.86)mPa·s、甘油三酯(1.21±0.21)mmol/L、FIB(3.47±0.02)g/L、APTT(28.56±2.34)s,各种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各指标改善尤为显著,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99±3.17)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37±3.65)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482,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16,P<0.01)。结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给予自制清热凉血通瘀汤口服,显著改善瘀热阻窍证,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凉血化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及辨证符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瘀热阻窍证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年龄40~80岁;出血部位在丘脑、基底节区、脑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在5~22分之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通瘀方辅助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瘀热阻窍证)疗效观察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自拟清热通瘀方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日常活动能力Bartel指数(ADL-BI)、炎性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GCS评分及ADL-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丙二酫(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自拟清热通瘀方辅助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瘀热阻窍证可有效改善临床证候,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工作质量,抑制机体炎性因子释放,并有助于拮抗异常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凉血通瘀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宁  王长松  周仲瑛 《新中医》2007,39(1):40-41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根据头颅CT提示的出血部位与出血量,按病情相近者两两配对,再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以西医常规综合疗法治疗;时照组在常规西医常规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14天。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风病评分、神经系统体征积分、中医证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愈显率、神经系统体征积分改善均优于时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瘀热、痰实之征消除明显。结论:在西医常规综合疗法基础上联合凉血通瘀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提示可从瘀热阻窍入手治疗急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脑出血急性期应用祛痰瘀清热方的治疗效果予以分析。方法整体筛查法选取2008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诊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综合疗法;观察组:30例患者以综合疗法联合祛痰瘀清热方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瘀清热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并筛选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共15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凉血通瘀方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症状及预后、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有益。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应用凉血通瘀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瘀热阻窍"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核心病机,主张以凉血通瘀法治疗,使得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临床疗效得到大幅地提高。肾虚肝旺,络热血溢是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基础,继而瘀热髓损,神机失用是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状态,凉血通瘀法治疗本病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处理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凉血通瘀方,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LPO、SOD、NIHSS评分、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LPO、SOD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有一定疗效,可以提高脑梗死急性期患者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凉血通瘀方治疗,疗程均为14 d,评价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脑出血量和综合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脑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1.4%,高于对照组82.4%。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通脑活络针刺法和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汤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为(7.68±10.17)分,对照组的证候积分为(11.84±10.95)分,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脑出血量为(3.31±5.62)m L,对照组治疗后的脑出血量为(3.54±5.37)m L,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出血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出血量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3.58%,对照组有效率为58.2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通瘀汤治疗急性脑出血,可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215-219
目的:观察凉血通瘀方对急性脑出血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炎性指标TNF-α和IL-1β的影响,探讨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急性脑出血伴有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疗程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胃肠症状积分、NIHSS评分、脑出血量及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3%,略高于对照组的81.8%;治疗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胃肠症状积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脑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急性脑出血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不仅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亦能够改善胃肠功能障碍症状,且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胃肠功能障碍,从肠治脑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风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属中医四大难症之首。从古至今,临床上对于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多采用清肝息风、育阴潜阳的治法。本文根据周仲瑛教授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中心病理说,探讨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用凉血通瘀法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旨在为拓展治疗思路提供参考,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急性期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逐瘀安脑方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逐瘀安脑方,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逐瘀安脑方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有效,在增强疗效的同时未增加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最佳疗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并静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熄风泻火通瘀方。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吸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和血肿吸收速度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熄风泻火通瘀方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提高疗效、促进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44例,采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瘀方治疗。于治疗后21 d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9%,高于对照组的72.8%,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凉血通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型,在缓解病情、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改善预后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最佳疗法.方法 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并静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熄风泻火通瘀方.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吸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和血肿吸收速度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熄风泻火通瘀方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更为有效的方法 ,对提高疗效、促进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周仲瑛教授应用瘀热病机理论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的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周师经验,并应用于临床。结果:瘀热病机理论是周老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理论,瘀热阻窍证是瘀热病机理论运用于临床系列子证之一,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机关键;其辨识要点按临床病情轻重不同、病位各异而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凉血通瘀是其基本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成的凉血通瘀方为其基本方药。结论:用周师瘀热病机理论,指导急性期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