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宏 《理论导刊》2020,(2):107-112
应对全球发展危机,需要人类谋求世界各国发展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价值共识,共谋全人类发展蓝图。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式,理想共同体的生成过程,需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类命运与共意识,确立各民族国家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或地区性问题过程中的价值共识。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指引人类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伟大实践,以之构筑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支柱、探索全球合作共赢的新机制、提供各国同舟共济的动力源,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促进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认识实现这一原则对于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密切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相对于民族压迫、民族分裂和几个强大民族  相似文献   

3.
中华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有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如梁启超、顾炎武;有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先秦诸家;有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如张载、陆象山、康有为。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在中华明中是齐备的。建立“全球伦理”这座大厦,需要动用全人类的智慧资源。中华明之世界主义在此重大构建活动中,至少可有如下之贡献:可以对全球伦理之各项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可以纠全球伦理之所偏,帮助全球伦理获得平衡稳定的发展;可以为全球伦理之实现提供方法与途径;可以提升全球伦理之视野,使全球伦理真正成为“普世伦理”或“普遍伦理”,把全球伦理之“全球”视野,提升到“宇宙”视野、“天下”视野。  相似文献   

4.
陈晨 《学理论》2013,(7):128-129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独立的体系,它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非规律性;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坚持文化相对主义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然而道德相对主义有其自身严重的缺陷。要避免这种缺陷,就要求建立一种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共识。人类社会实践证明,在伦理观念上人们可以建立一种"最低限度的共识"。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寻求道德共识,是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8月23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其“十年政纲”两岸政策记者会上宣称,“九二共识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因而没有“承认或不承认、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对此,国民党方面连日来重手回击,反复强调“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及人口爆炸等危害人类共同生存环境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人们渐渐认识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危险敌手,因而,讨论处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外交”也迅猛发展。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它们各自内部对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已有了共识,但在如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上各方的态度、意图等仍不尽相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以民族国家为成员的人类社会最大的共同体,是全球化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全球化的主要任务就是破除以往虚假的普遍性,重建真正的普遍性,这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这种新的普遍性即人类共同价值。从其本质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从其产生和形成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世界各民族的交往中历史地自然形成的;从其思维方式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国家和民族主体间性不同于霸权理性的“交往理性”为核心,以“协商主义”为原则的思维方式;从其内在结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应包括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从其基本内涵来看,人类共同价值是文化共性和文化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核心共同价值的构建,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需要从新文化价值、新文明范式和新文化经验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全球伦理的漫长道路上,佛教伦理将起到重要作用。佛教伦理一直保持着与全球人类伦理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与境界。佛教伦理已经具备了为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基础,并且可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当然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亦应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全球伦理所淹没。  相似文献   

9.
孙子的“交胜”战略思想是中国传统兵家“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启示我们:维护当代国家安全应以主权至上、国家利益为旨归,循“利交”之理;以广结善缘、增进理解为冀望,明“知交”之道;以和平协作、互利双赢为原则,达“和交”之情;以博古通今、仰观俯察为睿智,图“谋交”之策.  相似文献   

10.
论普世价值的可能、限度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价值的可能性的根据在于价值主体自身的一致性、统一性,在于全球化趋势、世界市场的形成为普遍伦理的建立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在于各民族文化传统中可供建立普世价值所借鉴的“资源”的存在;其限度在于各具体主体的多元化及其独特的利益、需要和能力,在与普世价值本身是一种“价值的普遍”,而非“事实的普遍”。普世价值的追寻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过程,实现是漫长的、艰苦的历史过程,需要各具体的价值主体(民族、国家、地区等等)在充分发展的个性和能力基础上,自觉地清醒地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非常"男""女"     
王奇伟  谭宏姣 《学理论》2009,(30):236-237
针对近年来网络中流行的新词族“X男”“X女”,本文运用描写与解释的方法,从“草食男—肉食女”、“肉松男—干物女”、“凤凰男—孔雀女”、“型男—索女”这四组有关男女的新词语的词源,词义特点,流行动因等角度作出初步分析,并揭示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14.
向征 《理论导刊》2021,(3):87-90
“情”“理”“法”是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主要依据,“情”是基础,“理”是“情”的规则化,“法”是尽“情”适“理”的设计。三者虽在目标和源生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以矛盾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对“情”“理”“法”的关系看法不尽相同,三者以一种哲学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不断相互促进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三者融合互通,建构完善与“情”“理”精神相一致的法律制度体系,杜绝不合乎现代社会之“法”的“情”“理”对“法”的干扰,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释解现代社会之“法”。  相似文献   

15.
志与功即动机与效果的考察,是道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历久常新的难题.在中国古代哲人对志与功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也蕴涵了对道德评价的独到见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路径及其认识的成果,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4)
《春秋左传》中展现了对礼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俗常之礼,认为礼是一种仪式;一种是《左传》之礼,认为礼不仅仅是指礼仪,更重要的是礼治,即将礼与实际政治功能联系在一起;一种是孔子之礼,认为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依仁而行的礼才是人所必须守护的价值。这些不同的理解表明了对礼的认识,由形式转向实质,由外在转向内在,礼的含义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相似文献   

17.
詹宇昆  肖毅敏 《学理论》2008,(22):77-79
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来展开阐述并解释"第四势力"与"舆论监督"的概念。其次,探讨二者的相同之处,如:二者都体现媒体的基本职能,二者都不是绝对的自由,二者都体现公益性,二者都来源于公民权利。第三从法理的层面运用阐述二者的不同点:二者的主体性质不同、二者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法律对二者的要求不同,对二者的主要制约方式不同。最后,探求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疯子"黄侃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师事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  相似文献   

19.
"两新"组织蓬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宝山区着力打造"红帆港",创新设置模式,构建起非公有制企  相似文献   

20.
远"美"     
远距离长;不亲热;不接近。人生在世,确有一个“近”与“远”的问题,“近”、“远”的分寸把握好了,就能够保一生平安,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