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跟距关节炎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A组)治疗12例13足,应用踝关节外侧"L"形切口跟距关节融合术(B组)治疗14例14足。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5个月,A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跟骨处螺钉尾帽处疼痛,B组2例出现切口皮肤皮瓣感染或坏死,2例出现腓骨肌腱卡压症状,1例出现晚期足外翻畸形致胫神经受压,出现足内侧疼痛;术后足踝功能评分A组优8例,良3例;B组优7例,良4例;术后两组患者末次影像学随访显示均得到有效骨性融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跟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进行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本组经6~29个月随访,15例(17足)跟距关节均得到骨性融合,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护理及抗感染治疗后愈合,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足踝部功能按AOFAS功能评分,平均85.5分,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跟距关节融合具有创伤较小,融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腓骨入路PHILOS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与交叉螺钉技术在胫距跟关节融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018年本院收治的49例(51例足)接受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患者。其中,22例(24例足)采用PHILOS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固定,27例(27例足)采用交叉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骨移植材料的使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末次随访时的AOFAS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AOFAS评分、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钢板组患者末次随访AOFAS评分及临床结果评级显著优于螺钉组(P0.05)。影像方面,至末次随访,钢板组患者全部融合,螺钉组4例未融合,钢板组影像关节融合情况显著优于螺钉组(P0.05)。[结论]相较于交叉螺钉,PHILOS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技术在术后AOFAS评分、临床结果评级和关节融合情况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是实现胫距跟关节融合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胫距、距下关节严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2—2014-02采用经外踝截骨入路、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3例胫距、距下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疼痛,功能受限。术后功能评价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和后足评分系统。结果 1例失访,12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11.3(8~16)周达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及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行走痛,步态基本正常。术前AOFAS评分为(48.75±6.8)分,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3.5±8.4)分,术后AOF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0,P0.001)。2例出现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末次随访未恢复。结论经外踝截骨无头加压螺钉联合PHILOS钢板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C型臂透视引导下定位距下关节,采用跟腱后外侧切口,透视引导下于距下关节内打人导针,并以阶梯钻沿导针方向扩开通道,破坏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后取自体髂骨移植或以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并自足跟打人空心拉力螺钉1~2枚给予固定。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Ⅲ,优1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4.12%。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骨折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于陈旧性跟骨骨折常遗留下的后足畸形和距跟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以往的手术多采用跟骨截骨等方法,以恢复足弓及Bhler角,但后足的疼痛和功能改善大多数不满意。自1987~1995年期间,作者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了陈旧性跟骨骨折17例(19足,均为波及后关节面骨折),经矫正畸形和距跟关节融合后使跟骨尽可能恢复了生物力学结构,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功能改善。经术后1~8年,平均4年随访,89.4%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作者认为:应用三相截骨和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皆依据陈旧性跟骨骨折遗留下的病残而施行的矫形手术。在治疗前,应充分加以考虑,拟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1—2019-01间永城市红十字医院收治的80例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将2016-11—2017-12间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01—2019-01间行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的42例患者作为微创组。对2组患者手术治疗以及随访10~12个月时的足踝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跟骨宽度、Bohler角、Cissane角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但2组的跟骨宽度、Bohler角、Cissane角、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AOFA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均有良好效果。但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较为理想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距下关节后侧入路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Essex-Lopresti舌型及SandersⅡA、ⅡB、ⅢAB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单侧跟骨骨折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37.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0例,交通事故伤6例。Essex-Lopresti舌型骨折4例,SandersⅡA型5例、ⅡB型4例、ⅢAB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8 d,平均5.94 d。均采用距下关节后外侧、后内侧入路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测量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术后12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无坏死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63个月。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局部无明显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无内固定物断裂及退出,跟骨外侧壁无明显突出,跟骨结节无明显内翻,足弓形态良好,无距下关节融合及腓骨肌腱压迫症状。术后2例发生跟腱激惹,取出内固定物后症状消失;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例症状明显者取出内固定物并行距下关节清理后症状缓解,另1例取钉时未予以关节清理,术后口服塞来昔布症状缓解。术后3 d及6个月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各指标均较术后3 d轻度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获优11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87.5%。结论距下关节后侧入路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可有效治疗Essex-Lopresti舌型及SandersⅡA、ⅡB、ⅢAB型跟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优良,发挥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1例踝关节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4例;年龄33 ~67岁,平均48.1岁;原发疾病包括:创伤性关节炎6例,骨关节炎3例,距骨坏死2例;平均病程2年(1~3年).术前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45.5±11.1)分(30~64分).手术采用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结果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10例患者获平均24个月(12 ~36个月)随访.所有随访患者影像学证实术后平均12周(10~16周)融合处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疼痛完全缓解,无内固定失败、畸形愈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0.1±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101,P=0.000). 结论 采用外侧入路经外踝截骨锁定钢板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强度可靠,融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距骨坏死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手术创伤大 ,感染率和不愈合率高 ,且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自 1995~ 2 0 0 2年起在环锯法闭合行踝关节融合术 4 0例[1] 成功的基础上 ,采用本法闭合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并选用 2 0个截肢标本 ,作解剖学测量、分析、研究本方法的可行性 ,并临床应用 2 2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4例 ,女 8例。年龄 2 6~ 6 2岁。严重跟骨骨折致创伤性跟距关节炎 19例 ,距骨骨折致创伤性关节炎及距骨坏死 2例 ,严重的跟距关节骨关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18例。结果 18例术后均获随访5-36个月,平均20个月。X线片显示踝关节及距下关节获得骨融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感染、骨不连、骨质及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从术前平均45(40-53)分提高到术后的76(70~89)分。结论经外踝入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和距下关节严重关节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能有效缓解踝与后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与可吸收螺钉固定距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43例距骨颈骨折随机选用空心螺钉(23例)与可吸收螺钉(20例)固定,比较两组AOFA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3例获平均23个月随访。两组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91%和86%;AOFA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距骨颈骨折术后远期容易并发缺血性坏死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心变距无头拉力螺钉(Acutrak螺钉)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1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4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9(16±3.21)个月,根据内固定不同分为Acutrak螺钉组(n=22),空心螺钉组(n=19),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患足功能及并发症并进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Acutrak组V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术后3月Acutrak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P0.05),Acutrak组术后随访中并发症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cutrak螺钉相比于空心螺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术后有着足部功能的恢复较快、疼痛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51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26例)采用经皮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8-01间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将2014-01—2016-02间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03—2018-01间实施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48例。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小、术后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治疗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跟骨骨折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36例同时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的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U形切口暴露,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男27例,女9例;年龄19~58岁,平均38.7岁。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2例,Ⅲ型20例,Ⅳ型4例。B hler角(6.21±10.48)°,Gissane角(89.85±12.34)°。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4.2 d。结果术后1例切口皮缘浅表坏死,1例切口渗液,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6周。关节面复位满意,跟骨高度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折断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3个月B hler角为(29.64±5.33)°,Gissane角为(121.75±6.6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800,P=0.000;t=33.200,P=0.000)。术后9~20个月取出钢板,平均11.2个月。在取跟骨钢板术前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疗效,获优17例,良15例,中4例,优良率88.9%。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能充分暴露及复位跟骨骨折,恢复跟骨解剖形态,结合跟骨解剖钢板固定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累及跟距关节、跟骰关节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结合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21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B9hler角及Gissane角: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良率:观察组为18/21,对照组为1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3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结合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良好,跟骨的解剖形态及足踝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王云  刘丙根  庞清江  余霄  陈先军  郭宗慧 《中国骨伤》2016,29(12):1097-1103
目的 :探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集50例(60足)跟骨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治疗组(A组),普通螺钉导向器组(B组)。A组男22例,女3例;年龄17~75岁,平均(45.08±11.98)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9足,Ⅲ型16足,Ⅳ型7足。B组男20例,女5例;年龄19~78岁,平均(46.36±15.74)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13足,Ⅳ型7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Maryland足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50例患者获得随访,A组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72±4.08)个月;B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8±3.4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透视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自手术前后B觟hler角和Gissane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Maryland足部评分总分为(84.94±12.75),B组为(76.96±15.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该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的关节内骨折,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并发症少及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能为跟骨关节内骨折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微创椎间孔镜下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22-04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跟痛症,观察组16例进行微创椎间孔镜下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切开跟骨骨刺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末次随访足踝功能AOFA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切口长度、术后至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足踝功能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跟痛症,采用微创椎间孔镜下治疗具有切口小、康复锻炼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