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ICU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10月~2012年4月北京市仁和医院ICU收治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即时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并于入ICU第1天、第2天、第3天、第5天、第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计算患者28 d病死率,分析血浆NT-proBNP与APACHEⅡ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7例患者28 d病死率为31.39%(43/137),94例存活(存活组),43例死亡(死亡组)。死亡组严重感染患者多,APACHEⅡ评分高(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于入ICU第2天到达峰值;死亡组第2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T-proBNP〉1 565.2 ng/L及A-PACHEⅡ评分均可预测患者28 d病死率(P〈0.05)。结论 NT-proBNP〉1 565.2 ng/L及APACHEⅡ评分是ICU重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NT-proBNP〉1 565.2 ng/L及APACHEⅡ评分越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可为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存活87例,死亡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定患者入院后第1天血脂水平。对比分析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年龄、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病程均明显小于或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入院后次日TC、TG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而HDL、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TG水平高、APACHEⅡ评分高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APACHEⅡ)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动态变化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危重创伤患者99例,分评分,入科第1、3、5、7天监测NT?proBNP,根据28 d死亡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死亡组与治愈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各指标与患者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NT?proBNP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APACHEⅡ评分、SOFA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NT?proBNP、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能较好反映重症创伤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其动态变化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营养变化趋势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重症患者,分别于入科当天、第4d和1周后监测其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等营养指标,3个月后据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科24h内进行APACHEⅡ评分,据分值分为I组(APACHEⅡ〈20分)、Ⅱ组(APACHEⅡ≥20分)。结果 50例患者中,存活43例,死亡7例,存活组在3个时点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动态变化曲线均呈下降的趋势,但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各营养指标值下降幅度更大(P〈0.05)。存活组APACHEⅡ分值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危重病患的营养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一个重要因素,动态监测其各项营养指标,积极进行营养干预治疗可有望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动态监测在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据患者预后分为入ICU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据APACHEⅡ分为≤20分组及〉20分组,比较两组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PACHEⅡ评分与入ICU动脉乳酸、6 h动脉乳酸及6 h乳酸清除率的相关性。结果:入ICU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水平存活组明显低于死亡组水平(t=12.44、9.23,P〈0.01),6 h乳酸清除率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t=11.83,P〈0.01);在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入ICU乳酸和6 h乳酸水平明显低于APACHEⅡ评分〉20分组患者水平(t=11.37、8.34,P〈0.01),并且6 h乳酸水平≤20分组明显低于〉20分组水平(t=8.34,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20分组明显高于〉20分组水平(t=11.19,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入ICU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34,P〈0.01);6 h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98,P〈0.01);而6 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1)。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越高,病情越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IL-10浓度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5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37例,死亡15例。于入组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IL-10浓度;同时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进行评分,研究血清IL-6及IL-10浓度与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第5天死亡组IL-6水平较第1天上升(P=0.043),存活组IL-6较第1天下降(P=0.018),两组间第5天IL-6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5天两组IL-10均较第1天下降,存活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1)。入组第5天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第1天上升,存活组较第1天下降,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1天和第5天两组的IL-6浓度均与当日APACHE 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第5天仅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不同时间点IL-10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确定,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有助于脓毒症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左昔清  张娟  孙彩娟  章建良  吕丛 《浙江医学》2016,38(23):1887-1889,1905
目的观察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和激活素A水平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随访28d,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和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检测入院时、入院第3、5、7天CRP、乳酸、PCT和激活素A水平,分析两者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血清PCT水平和入院时激活素A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乳酸、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入院第5、7天PCT水平和入院第3、5、7天激活素A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与同组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后第5、7天PCT和激活素A水平较同组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入院第5、7天PCT水平和入院第3、5、7天激活素A水平分别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CT和激活素A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和0.826。结论血清PCT和激活素A水平可评估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两者持续保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血磷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9月—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老年(年龄≥60岁)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监测入ICU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评估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评估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以APACHE Ⅱ评分和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老年脓毒症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0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3、7天血磷水平在脓毒症休克组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P < 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入ICU第1、3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 < 0.05)。ROC曲线显示APACHE Ⅱ评分(AUC=0.679)和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AUC=0.641)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价值高于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AUC=0.601)及入ICU第3天血磷水平(AUC=0.616)。结论:动态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卫生部北京医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患者入住ICU时、入院后6 h静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 h乳酸清除率,并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分析乳酸清除率与老年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治疗期间患者死亡率为30.0%(30/100);存活组血乳酸平均值为(4.12±3.20)mmol/L,阳性率为52.86%,死亡组血乳酸平均值为(8.86±5.60)mmol/L,阳性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平均值≥10.0 mmol/L时患者死亡率最高为95.45%,血乳酸平均值≤2.40 mmol/L时患者死亡率最低为3.84%。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38.73±2.22)%]明显高于死亡组[(16.21±2.30)%];存活组APACHEⅡ评分为(17.19±6.30)分,明显低于死亡组的(25.84±5.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和院内死亡率明显低于乳酸酸中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血症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乳酸酸中毒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清除率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高清除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5);血乳酸水平与院内死亡率呈正相关(r=0.506,P〈0.05)。结论血乳酸是评价老年危重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血乳酸值≥5.5 mmol/L应警惕患者有较差的预后,老年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价危重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早期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入住重症医学科(ICU)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138例和死亡组68例。比较两组入ICU时血糖(GluAdm)、入ICU 24 h内APACHEⅡ评分、平均血糖(GluMV)、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及低血糖发生率。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以上指标与ICU患者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两组GluAdm和Glu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GluSD、GluCV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APACHEⅡ评分及GluCV的AUC分别为(0.738±0.024)和(0.716±0.0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早期血糖波动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早期血糖波动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不同的控制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7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入院初始血糖、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进行比较。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水平4.0-6.1 mmol/L、〉6.1-10.0 mmol/L、〉10.0 mmol/L分为A、B、C组,比较各组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病死组患者入院初始血糖水平、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和P〈0.01)。A、B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低于C组(P〈0.05-P〈0.01),A组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B、C组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及其控制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指导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人住笔者医院ICU中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不同APACHEⅡ分值组之间的关系,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21-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10分及11-20分组(P〈0.05),APACHEⅡ评分〉30分组血乳酸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高于21-30分组(P〈0.05);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呈显著正相关(r:0.909,P〈0.01),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呈现负相关(r=-0.795,P〈0.05),血清胆碱酯酶与血乳酸的变化呈现负相关(r=-0.783,P〈0.05)。结论血乳酸、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在危重症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危重孕产妇剖官产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特点,探讨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2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剖宫产术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孕产妇。记录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干预措施、机械通气的原因和最终结局。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年问共收集61例危重孕产妇,其中21例(34.43%)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孕次、孕周、转入ICU时的血压、心率、体温、白蛋白水平、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PACHEⅡ评分、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转入ICU时的体温(OR=16.387,95%CI3.710—72.374,P=0.000)、APACHEⅡ评分(OR=1.564,95%CI 1.023~2.458,P=0.043)、白蛋白水平(OR=0.437,95%CI 0.296—0.787,P=0.034)和孕周(OR=0.763,95%CI 0.620—0.939,P=0.011)是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ICU时的体温、APACHEⅡ评分、白蛋白水平和孕周是导致危重孕产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出凝血(DIC)评分,结合APACHEⅡ评分动态变化对其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130例脓毒症患者,监测其入住ICU后第1、3、7天的PCT、DIC评分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患者根据其28天生存情况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分析组间PCT、DIC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评分各时间点比较无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第1、3天PCT、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天PCT、APACHEⅡ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在脓毒症患者中,动态监测PCT、DIC评分结合APACHEⅡ评分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评估预后,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CU重症患者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00例ICU重症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系统分为A组<15分20例,B组15~25分52例,C组>25分28例,按病情分为MODS组38例,非MODS组62例.正常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50例.采集每组患者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住院的重症患者309例。根据患者入科24h内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HEⅡ)分为轻型组(APACHEⅡ<20)及重型组(APACHEⅡ≥20),根据入科14d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入住ICU2h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和血清Ca2+浓度,运用非参数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凝血指标对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与轻型组比较,重型组患者PLT减少,PT延长,PTA降低,FIB减少,TT延长,D-二聚体升高(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血清Ca2+浓度降低,PT延长,PTA降低,APTT延长,TT延长,D-二聚体升高(P<0.05);D-二聚体最终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重症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有意义,D-二聚体可以作为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