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花栽培技术二因素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产量与其种植的密度(群体)和土壤肥力(或施肥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产量高低由种植密度的大小决定;个体总量的大小由土壤肥力高低(或施肥量多少)决定,通过红花栽培二因素(密度和施肥量)试验研究,探索红花栽培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kg/ha复合肥+尿素489.1kg/ha+钙镁磷肥441.2kg/ha+氯化钾375.0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kg+钙镁磷肥352.9~441.2kg+氯化钾300.0~375.0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摸清桂青贮一号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旨在为桂青贮一号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肥料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设计,进行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分小区收获并考种。【结果】A4处理(375.0 kg/ha复合肥+尿素489.1 kg/ha+钙镁磷肥441.2 kg/ha+氯化钾375.0 kg/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623.5 kg/ha,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B4处理(69000株/ha)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6058.5 kg/ha;相同施肥水平下,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桂青贮一号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时,桂青贮一号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后又呈下降趋势。【结论】桂青贮一号玉米种植密度度为69000株/ha,施肥量为每公顷施用375.0 kg复合肥作底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391.3~489.1 kg+钙镁磷肥352.9~441.2 kg+氯化钾300.0~375.0 kg时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新品种南校969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南校969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处理肥料因子为A共4个水平,即A1(纯N321.20 kg/ha、P2O5 107.10 kg/ha、K2O 267.90 kg/ha)、A2(纯N 225.00 kg/ha、P2O5 75.00 kg/ha、K2O 187.50 kg/ha)、A3(纯N 160.65 kg/ha、P2O5 53.55 kg/ha、K2O 133.95 kg/ha)、A4不施肥.设副处理密度因子为B共4个水平,B1:45000株/ha、B2:52500株/ha、B3:60000株/ha、B4:67500株/ha,随机排列,3次重复.测定叶面积指数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南校969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A1 ~A4施肥水平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玉米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逐渐下降,以A2施肥水平的产量最高,为6239.40 kg/ha.种植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整体上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675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6484.50 kg/ha.[结论]南校969玉米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a,施纯N 321.30 kg/ha,P2O5 107.10 kg/ha,K2O 267.90 kg/ha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采取裂区设计法,研究玉米定向栽培条件下,半紧凑型玉米太平洋98的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施肥量间及其交互作用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施肥量为每667 m2纯氮少于25 kg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用量达30 kg时,产量下降,但下降不显著;当施肥量在较低密度(每667 m23 500株)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在密度较高(每667 m24 000株以上)且纯氮用量增至30 kg时,产量开始下降,但下降也不显著。处理A2B3(每667 m24 000株、纯氮25 kg)所得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628.6 kg。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产量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提高化肥的施用是获得玉米高产相当重要的栽培措施。在玉米所有的栽培技术中,密度可以有效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而肥料可以确保玉米个体生长发育的需求。该试验采用密度和施肥量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其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摘要:通过研究玉米品种‘龙单63’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最适施肥量,为玉米品种‘龙单63’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以玉米品种‘龙单63’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随着密度、施肥量的增加,‘龙单63’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变,随着密度的加大,株高、穗位、秃尖的长度是不断的增加的,而穗长、穗粗,都有所降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变化没有什么规律,产量的变化有不同的差异,以施肥量磷酸二胺300 kg/hm2、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00 kg/hm2 时,公顷保苗在76920 株时,产量最高,达到12251.27 kg/hm2。因此,玉米品种‘龙单63’比较适合耐密植,种植密度应控制在76920 株/hm2左右为宜,施肥量应控制在B-C肥力水平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品种青农105、农大108为材料,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粗缩病发生年份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粗缩病发生年份,有效穗数、行粒数对小区产量贡献较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品种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晚播处理下2品种的行粒数显著增加;农大108有效穗数表现为早播处理>晚播处理>中播处理,青农105有效穗数表现为晚播处理大于早播、中播处理。从产量结果来看,对于农大108,低种植密度(4.50万株/hm2)时适宜早播,中高种植密度(≥5.25万株/hm2)适宜晚播;对于青农105,在高种植密度(≥7.50万株/hm2)下中晚期播种利于产量提高。因此粗缩病发生年份,应根据品种抗性选择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密度和施肥是实现玉米群体高产的关键技术,为探寻在关中地区施肥量对不同密度下夏播爆裂玉米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以沈爆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密度为主区,肥料为副区的裂区设计,对爆裂玉米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植株形态进行研究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密度和施肥量能够有效提高爆裂玉米产量,最大产量出现在D3N2(密度8.25万株/hm2,施肥量216kg/hm2),为3 930.23kg/hm2;密度和施肥分别通过增加收获穗数和提高行粒数、穗长,提高群体产量。对形态指标的研究表明,穗位高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响应与株高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的抛物线变化,叶夹角对密度和施肥量的响应与叶向值(LOV)变化趋势表现出对称的抛物线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增大叶向值,减小叶夹角能有效提高行粒数、穗行数和百粒质量,适当降低株高和穗位高有利于增加穗行数。综上分析说明,不同施肥水平及种植密度通过影响植株形态,协调源库关系,最终影响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8年试验,研究在北方白浆土中等肥力条件下,不同施肥配比对玉米杂交制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总的产量趋势是MNPK>MNP>MN>NPK>NP>N>M>ck。在玉米杂交制种增产的肥力因素中,土壤基础肥力贡献占40%,肥料贡献占60%。在肥料贡献中,有机肥占25.6%,化肥占74.4%。在化肥贡献中,氮、磷、钾分别占64.8%、25.2%和10.0%。每千克N、P_2O_5、K_2O和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5.2%)可分别增产种子6.10,4.75,1.42,0.03kg。生产1kg种子需要N 0.11kg,P_2O_5 0.05kg,K_2O0.07kg,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5.2%)32.22kg。  相似文献   

12.
硅钙肥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硅钙肥为供试肥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钙肥提高了玉米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并且,随着硅钙肥用量增加,玉米抗倒伏性增强.处理5(硅钙肥用量150 kg·hm-2)产量最高,比不施硅钙肥处理高14.39%,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达尔丰喷施时期和喷施量对玉米产量和其它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8~9片叶)和大喇叭口期(12~13片叶)2次各用药450g/hm2效果较好,既能降低株高和穗位,使根系发达,提高抗倒性,而又不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洛南川道地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品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A2B3C3D1和A2B3C2D1,即品种陕911,密度5 25万株/hm2,施氮量375kg/hm2,施磷量195kg/hm2或150kg/hm2。  相似文献   

15.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55-6856
[目的]为菏泽地区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冬小麦-玉米连作中,以济麦21为试材,以不施肥为对照,设定了6个NPK化肥和有机肥料配施处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在冬小麦播种前使用,化肥在夏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收获时测定生育性状和各重复的实际产量。[结果]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株高、穗长和穗粒数,也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依次为NPK+高量有机肥>NPK+常量有机肥>NPK+高量麦秸还田>NPK+玉米秸还田>NPK+常量麦秸还田>NPK>CK。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提高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结论]配施有机物料比单施NPK化肥效果好,配施高量有机肥比配施常量有机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沼肥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势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几年沼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配营养土盆栽、预防农作物病虫害、沼肥改良土壤、作为肥料代替化肥等。其中用得最多、最好的是将其作为肥料直接用于粮食和蔬菜生产。业已证明,沼肥具有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防治病虫害的功效,为生产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辽西地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下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选择适合该地区的高产玉米种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耕作方式),利用Matlab软件中的anova1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试验测得不同因素在不同设置下的玉米产量和生物产量数据,将数据带入Matlab软件计算得到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结论]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有机肥施用量均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应进行适当选择;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可以在玉米种植中适当减少耕作次数。  相似文献   

18.
磷肥在黑土春玉米连作区玉米后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吉林省中部中等肥力黑土春玉米连作区,连续13年施磷和残留在土壤中的磷对玉米产量、磷肥的利用率以及二者对玉米增产增收影响的分析比较,得出磷肥对玉米具有12年的后效作用,但后效生统显著时期约为两年。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单作玉米、玉米花生间作2种种植方式及180、360kg/hm22个氮水平,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降低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具有"前慢后快"的特点,减少了干物质向茎秆和叶片的分配,促进向籽粒分配,产量提高了38.47%~59.65%,收获指数提高了0.72%~3.02%。360kg/hm2的施氮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干物质向秸秆分配,减少向籽粒分配,降低了收获指数。[结论]间作玉米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分配,提高了收获指数。间作玉米获得高产要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粮饲兼用玉米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与密度对饲用玉米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但均以氮的作用居于首位。获得较高植株干草产量的适宜收获时期为乳熟末期至完熟期。以密度、施氮量、施磷量3项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以干草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通过产量频数寻优,定量化地提出了粮饲兼用玉米实现高产的栽培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可作为指导呼和浩特地区饲用玉米生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