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水体中总磷、总氮的增多,会造成藻类的滋生,使水环境质量降低。因此,对总磷、总氮的监测十分必要。国标方法测定水中总磷总氮,都要用手提式蒸汽消毒器进行消解,且消解温度和时间相同。为建立一种快速的测定方法,将总磷、总氮同时放入蒸汽消毒器中进行消解,将此方法与标准消解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时消解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工作曲线等均符合总磷总氮的测定要求,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和相对误差均在规范范围内,说明此方法可靠。在总磷、总氮都需检测时,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减少了蒸汽消毒器的使用频率,是一种快速、简便测定水中总磷总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水中总磷、总氮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采用联合消解-混合标液法同时测定水中总磷、总氮,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实验,分别采用间隔流动分析法和钼锑抗分光光度法对水中总磷进行了测定,并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分析过程及其样品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对标准样测定和实际水样分析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水养殖业氮、磷产出量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本文利用2014年全国海水养殖产量及主要养殖生物产污系数等数据对我国海水养殖活动氮、磷的产出量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海水增养殖区氮、磷年产出量分别达到29.3万t和9.7万t。其中,投饵性养殖生物(鱼类、甲壳类等)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3.9万t和0.6万t,非投饵性养殖生物(滤食性贝类)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达到25.4万t和9.1万t。与全国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相比,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分别约占江河总氮、总磷排海量的10.0%和36.1%;同时,海水养殖总氮、总磷产出量已分别超过排污口氨氮、总磷的排海量,分别约为二者的5.6倍和7.2倍。因此,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已成为我国近岸海域重要污染源之一,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至2011年的监测结果,分析了淀浦河中下游河段的氨氮、总氮和总磷近几年污染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氨氮、总氮和总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淀浦河总氮和总磷的年均浓度均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浓度,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氨氮、总氮和总磷相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通过氨氮、总氮和总磷中某一参数的测定,确定其他两个参数的数值范围,进而确定测定时的稀释倍数,有利于提高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6.
过硫酸钾氧化-锌镉还原法("锌镉法")和过硫酸钾氧化-镉铜还原法("镉铜法")是我国海水中溶解态总氮测定的常用方法,为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本文结合17家实验室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现场比测结果,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同实验室采用同一方法测定相同样品的对比表明,各实验室内部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实验室之间则表现为锌镉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大,镉铜法测定结果波动较小的特征;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同一样品的方法比对表明,锌镉法测定结果低于镉铜法。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的实验试剂和实验用水条件下,两种方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总氮的结果波动较大,表明消化瓶内壁吸附的杂质、硝酸盐还原方式以及实验过程中引入的沾污等均是影响测定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总氮、总磷联合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艳萍 《环境工程》1999,17(6):66-68
采用钼锑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氮,考察了在提高温度的条件下,缩短消解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调节氢氧化钠和过硫酸钾的用量,在同一溶液内测定总氮、总磷,并且将测定条件改为126~128℃,消解10min,其测定结果和与标准方法对照,精密度及准确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总结国内外的海水水质重金属的监测分析方法,调查国内海水重金属分析方法,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得到以下结论:海水中汞、砷、硒的主要分析方法为原子荧光法,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铜、铅、锌、镉、镍的主要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法,此方法比极谱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重现性;总铬和六价铬的分析方法主要为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沉积物中总磷、总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渭河陕西段5个研究点为例,分别于2013年夏季(6月)和冬季(12月)进行两次采样,通过野外实验对水温、p H、电导率、溶解氧、流速等环境因子的测定,结合室内实验对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含量的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沉积物中总磷、总氮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各环境因子与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点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含量在垂向上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在季节上呈现夏季含量高于冬季含量的趋势,其中各研究点夏季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平均值为15.79 g·kg-1,总氮含量平均值为5.50 g·kg-1,而冬季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平均值为5.91 g·kg-1,总氮含量平均值为2.46 g·kg-1;通过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沉积物中总磷、总氮含量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度、p H、电导率和溶解氧.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模拟富营养化水质条件下,盐度对普通小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及氮磷吸收影响。分别在7个盐度条件下对2种小球藻的生长情况、抗氧化能力、氮磷吸收能力进行胁迫实验探究。结果表明,0.5%盐度对2种小球藻抑制作用最弱,当盐度高于0.5%时,2种小球藻均受到明显生长抑制,0.5%盐度下的细胞密度分别为3.0%盐度下的细胞密度的2.87和2.20倍。抑制作用随盐度升高而增强,小球藻抗氧化体系变化显著,且普通小球藻对盐度变化的敏感性较蛋白核小球藻更高。盐度同样对2种小球藻吸收氮磷营养盐存在影响,普通小球藻在0.5%盐度下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能力最强,实验去除效果分别为36.3%、32.8%、90.2%,蛋白核小球藻在0.5%盐度下对氨氮、总氮吸收能力最强,分别为49.5%、52.1%。随着盐度升高,对营养盐吸收抑制作用增强并影响了小球藻生长过程中对氮磷元素需求。  相似文献   

11.
初步探讨了综合利用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和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的生态互补性净化网箱养殖沉积物中的氮、磷污染物的研究。结果表明:玉足海参的活动能增加海水中NH4-N、NO2-N、NO3-N、PO4-N、TN(总氮)、TP(总磷)和叶绿素a(Chl-a)的浓度;半叶马尾藻的生长活动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NH4-N、NO2-N、NO3-N和PO4-P的浓度,并抑制海水中浮游微藻和沉积物表面微型藻类的生长繁殖。综合利用前者的释放作用和后者的吸收作用可以使网箱养殖沉积物中TN和TP的浓度有略微的降低,并有利于维持小水体环境的pH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基于WQI法的鄱阳湖水质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3—2016年16项水质参数,采用WQI水质指数法,研究了近14年鄱阳湖水质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质WQI均值为(37.61±7.71),处于"良好"水平,但氮磷污染较严重.②水质WQI值变化可分为两阶段,其中2003—2010年间年际变化较大,WQI(TP)由70.7下降至65.20,而WQI(TN)由59.44增加至67.43,相比而言TP污染程度较TN严重;2011—2016年总体稳定,年际变化较小,而WQI(TP)和WQI(TN)值却显著增加,这一阶段TN污染程度超过TP.③鄱阳湖水质2003—2010年TN浓度增加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染负荷增加相关,而TP浓度下降则与流域磷污染控制加强有关;2011—2016年,TN和TP浓度增加与生活及旅游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密切相关;水质空间变化与"五河"入湖氮磷负荷有关,表现为北部湖区水质较好,西南湖区TP超标严重,而东南湖区TN污染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南黄海西部沉积化学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冷水团海域及近岸区表层沉积物中TOC、TN、TP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学指示意义.结果显示,冷水团海域沉积物比近岸区沉积物具有较高的含水率、TOC、TN、TP含量及N/P比.沉积物类型(粒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显著影响着TOC含量,TOC高值主要分布在泥质沉积区.表层沉积物TN与TOC含量在冷水团海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的同源性较好,但整个调查海域中TP与TOC、TN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其来源较复杂.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和西部近岸浅水区沉积物理化特性之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它们受控因素的迥异,冷水团海域沉积物TOC和TN含量受水柱中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上层水体中产生的有机碎屑是其重要的海生物质来源,而浅水区沉积物TN和TP含量受水柱中生物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底层水年平均DO含量对沉积物TOC、TN分布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淮河典型河段总氮总磷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2010年6月~2011年5月,对秦淮河典型河段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周年定点观测,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了秦淮河水体TN、TP污染状况及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淮河TN、TP污染严重,且具有很强的时空变异性.秦淮河传统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和城市区TN平均浓度分别为1.80、3.97、9.25 mg·L-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03、0.11、0.50 mg·L-1,表明秦淮河TN、TP主要来源于城市区和集约农业区,而传统农业区对水体TN、TP贡献较小.秦淮河丰水期和枯水期TN平均浓度分别为1.89、4.58 mg·L-1,TP平均浓度分别为0.11、0.14 mg·L-1,表明秦淮河枯水期较丰水期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秦淮河河段大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应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北方高盐景观水体的水环境状况,选取天津市中新生态城3个景观水体(清净湖、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对其进行定期取样监测,开展水体氮磷污染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1)蓟运河、清净湖和蓟运河故道的TDS均值分别为3.42,4.64,20.2 g/L,属于高盐景观水体;2)水体TN和TP浓度逐月变化显著,水质整体上冬春季优于夏秋季,其中蓟运河TP和TN的浓度最大,且波动较大;3)根据TN/TP比值判定,研究区水体除清净湖在短时间表现为氮限制外,水体大部分时间段内表现为磷限制,P为主要限制因子;4)富营养化评价表明:水体均处于富营养状态,且有蓟运河蓟运河故道清净湖;5)相关性结果表明:TDS与电导率、水温及EI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0.822和0.645,盐度也是影响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 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mg/L,ρ(TP)为0.018~0.042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 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英那河水库2013年全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该水库中总氮(TN)、总磷(TP)及叶绿素(Chl-a)等水质指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英那河水库TN和TP年均浓度分别为2.44 mg/L和0.015 mg/L,其中TN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N/P值为110-602,水库为磷限制型水库;TN和Chl-a浓度随季节变化显著,TP浓度较小,无明显变化;富营养化评价表明,英那河水库为中营养,污染源主要为上游来水的氮源。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三峡支流大宁河库湾水体水质分布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从大宁河库湾污染源、三峡干支流水体交换等视角,建立三峡干流与大宁河库湾交换水量的计算公式,监测大宁河库湾表层水样水质的逐月变化情况,重点分析不同调度期三峡干支流水体交换变化驱动下大宁河库湾水质时空分布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①三峡干流回水倒灌、大宁河上游来流是大宁河库湾水量、TN、TP等的主要来源,干流表层水体EC(电导率)、ρ(TP)和ρ(TN)均高于大宁河上游来流.②蓄水期至高水位期,在干流回水倒灌作用和库湾水量滞留作用的影响下,库湾表层水体EC、ρ(TP)和ρ(TN)高值分布向上延伸至距离入江口0~20 km及以上的库湾水域.泄水期至低水位期,干支流交换水量为负值,表示库湾流出水量高于干流回水倒灌水量.这两个时期库湾表层水体EC、ρ(TP)和ρ(TN)高值分布首先集中于距离入江口0~5 km的库湾水域,随后向库湾中游方向延伸,可能因泄水后期、低水位期仍有少量干流回水从中表层方向倒灌以及库湾中游藻密度高引起.③5-9月距离入江口0~20 km的库湾中游、下游水域藻密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其他水域,与水温适宜、非氮非磷限制的营养结构[TN/TP(摩尔比)为30~40]促进藻类生长繁殖有关.研究显示,不同调度期干支流水体交换是驱动大宁河库湾水质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进而库湾水体氮、磷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浮游藻类生长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新村湾海草床优势种之一的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为研究对象,于2005年7月、10月和2006年1月,分3个季度对网箱养殖区、中间过渡区和对照区海菖蒲不同组织的TN、TP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对营养负荷的响应。结果表明:(1)新村湾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IN含量,呈现出网箱养殖区中间过渡区对照区的显著趋势。(2)海菖蒲根、茎和叶在3个季度中的TN含量范围分别为:0.576%~1.544%、0.803%~2.480%和1.796%~3.200%;TP含量分别为:0.053%~0.175%、0.073%~0.197%和0.183%~0.413%。(3)海菖蒲不同组织TN、TP含量,均显示叶茎根的显著趋势;海菖蒲不同组织TN含量呈现秋、冬季夏季的趋势,TP含量随季节变化趋势各有不同。(4)海菖蒲根和叶的TN含量,有由网箱养殖区向对照区递减的趋势,与其所在样区海水和沉积物间隙水DI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海菖蒲TP含量,普遍显示出网箱养殖区比中间过渡区和对照区显著大的趋势,但与海水和间隙水PO4-P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关系。(5)N/P计算结果表明,新村湾海菖蒲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基于Mann-Kendall法的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变化趋势与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突变点分析法对1981~2008年间太湖湖泊稳态转换关键因子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进行突变识别,结果表明,(1)TN、TP和Chla分别在0.05、0.10和0.05水平上呈显著增加趋势;(2)TN浓度在1990~1991年间和1994~1995年间发生了两次突变;TP浓度突变点发生在1987~1988年;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三个阶段,1981~1989年为第一阶段,尚未产生突变阶段,第二阶段为1990~1996年,突变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2008年,属于突变后的状态;(3)综合TN、TP和Chla浓度历史变化存在不同阶段,结合各因子的历史变化序列,太湖湖泊稳态转换突变点为1988年和1997年,并把太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7年, TP浓度为0.025mg/L,属于草藻共存,接近于清水稳态阶段;第二阶段为1988~1996年, TP浓度为0.086mg/L,属于藻草共存阶段;第三阶段为1997到2008年, TP浓度为0.103mg/L,属于藻型浊水稳态.研究结果表明Mann-Kendall法在湖泊稳态转换突变分析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