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初始体重(207.16±0.72) g 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规格鲈鱼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最适需求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 ARA-纯化油,制成ARA 含量分别为0.05%、0.22%、0.37%、0.60%、1.38%及2.32%(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4 d 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鲈鱼生长、体成分、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等指标综合评价鲈鱼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 ARA 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相对平稳的趋势(P<0.05),且在 ARA 含量为0.37%饲料组出现最大值,饲料效率(FE)呈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同的趋势;饲料中不同 ARA 含量对鲈鱼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 ARA 含量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则呈现出相反趋势;随着饲料 ARA 含量的升高,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在0.37%ARA 水平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作为评定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207.16±0.72) g 规格的鲈鱼对饲料中 ARA 的最适需求量均为饲料干重的0.37%。  相似文献   

2.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了70 d的喂养实验,研究其对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增加(P0.05),且在2.00%苏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但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苏氨酸组的FE显著高于1.05%组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2.00%苏氨酸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占饲料干重的1.84%、1.87%及1.83%,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及4.09%。  相似文献   

3.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了70 d的喂养实验,研究其对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增加(P0.05),且在2.00%苏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但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苏氨酸组的FE显著高于1.05%组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2.00%苏氨酸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占饲料干重的1.84%、1.87%及1.83%,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及4.09%。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重为(34.15±0.33)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鱼粉和酪蛋白作为蛋白源,设计并制成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5%、40%、45%、50%、55%的5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56 d的生长试验,探讨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鲈鱼生长、体组成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鲈鱼存活率为91.7%-96.7%,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趋于稳定,且饲料蛋白45%、50%、55%组试验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组(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45%时达到最大值;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鲈鱼鱼体水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鲈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粗灰分、粗脂肪含量则呈减少趋势;随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呈升高趋势,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饲料中蛋白水平为45.00%-45.89%,其生长及蛋白沉积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生长中期鲈鱼对饲料L-异亮氨酸的需要量。选取初始体重159.33±1.20g的鲈鱼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梯度添加晶体L-异亮氨酸,配制出异亮氨酸实测含量分别为0.72%、1.11%、1.53%、1.93%、2.31%和2.72%的6种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10周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的升高,鲈鱼增重率(WGR)、饲料效率(FER)及蛋白质沉积率(PPV)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在1.93%L-异亮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08.55%、0.89、和37.57%。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存活率(SR)、摄食率(FI)、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体组成和肌肉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随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L-异亮氨酸含量为1.93%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0.72%和1.11%组(P<0.05),但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L-异亮氨酸含量对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沉积率(PPV)为评价指标,得出生长中期鲈鱼对饲料中L-异亮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88%和1.84%饲料干重,占饲料蛋白质的4.41%和4.32%。  相似文献   

6.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养殖中期对饲料硒的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始体重为(214.5±1.0)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0、0.48、0.97、1.45、1.93、2.42 mg/kg配成不同水平硒(0.12、0.36、0.42、0.60、0.78、1.10 mg/kg)的6组等氮等脂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进行为期70 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生长、饲料利用、抗氧化酶活力和鱼体硒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饲料中硒水平为0.60 mg/kg时,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存活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着饲料硒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R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硒含量为1.10 mg/kg时,血清中SOD活性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饲料(P0.05);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最低;全鱼和肝脏中硒含量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综合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建议214 g规格的鲈鱼饲料中适宜的硒含量为0.63-0.75 mg/kg。  相似文献   

7.
红鳍东方鲀幼鱼对饲料中蛋氨酸需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0%、0.60%、0.90%、1.20%、1.50%蛋氨酸制成6组等氮等脂饲料,各组蛋氨酸的实际含量分别为0.61%、0.85%、1.10%、1.39%、1.60%、1.84%,对初始体重为(13.83±0.63)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了76 d的喂养实验,探讨其蛋氨酸的需求量。研究表明,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由0.61%升高至1.60%时,红鳍东方鲀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蛋白效率比(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均显著升高(P0.05),且都在1.60%组取得最大值。其中,特定生长率在1.39%、1.60%实验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蛋氨酸的进一步升高,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效率比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蛋氨酸水平对于蛋白沉积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各组间粗蛋白、水分和粗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蛋氨酸水平升高,肝体比(Hepatosomatic index, HSI)和脏体比(Viscerosomatic index, VSI)呈现先升高再下降,在蛋氨酸含量为1.60%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蛋氨酸0.61%组(P0.05),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血清中甘油三酯、胆汁酸的含量,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饲料蛋氨酸水平对血清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蛋白水平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进行一元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体重为(13.83~82.47)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的蛋氨酸需求量为1.38%,占饲料蛋白质的2.71%。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214.5±1.0)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0、0.48、0.97、1.45、1.93、2.42 mg/kg配成不同水平硒(0.12、0.36、0.42、0.60、0.78、1.10 mg/kg)的6组等氮等脂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进行为期70 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生长、饲料利用、抗氧化酶活力和鱼体硒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在饲料中硒水平为0.60 mg/kg时,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硒对鲈鱼存活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着饲料硒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随着硒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78 mg/kg时,血清GR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达到最大值,硒含量为1.10 mg/kg时,血清中SOD活性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饲料(P<0.05);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其中在饲料中硒含量为0.60 mg/kg时最低;全鱼和肝脏中硒含量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综合生长和抗氧化能力,建议214 g规格的鲈鱼饲料中适宜的硒含量为0.63-0.75 mg/kg。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0.78±0.06)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2%(对照组)、0.17%、0.36%、0.51%、0.59%和0.98%(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刺参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WGR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和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与WGR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51%ARA饲料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同时,随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刺参体壁中AR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抗氧化能力酶(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enzyme,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而肠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活性随饲料ARA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活性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适量ARA(0.36%~0.51%)能够对刺参生长、抗氧化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结果显示,饲料ARA含量会对刺参肠道内脂肪酸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34.26±0.37)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70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CHO)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糖水平和糖酵解酶活力的影响。实验配制6种不同CHO水平(0、6%、12%、18%、24%和30%)的等氮等脂饲料。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都在12%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24%和30%组(P0.05),而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且在30%组达到最大值。饲料中不同CHO水平对鲈鱼成活率、肥满度、肌糖原和己糖激酶(HK)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不同CHO水平显著提高了鲈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P0.05),降低了灰分含量(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ADC)在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18%组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12%组饲料蛋白质的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随着饲料中CHO水平的增加而逐渐上升(P0.05),肝糖原含量先显著升高后趋于平稳(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饲料中CHO的适宜添加量为17.75%。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无机盐预混料含量对鲈鱼生长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质量(5.50±1.63)g的鲈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生长、鱼体成分及鱼体和脊椎骨钙和磷含量的影响。基础饲料中分别加入0%、1%、2%和4%的无机盐预混料制成4种等氮等能(蛋白质42%,总能20 kJ/g)的试验饲料,进行10周的摄食生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鲈鱼的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鲈鱼的饲料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1%和2%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无机盐预混料对鲈鱼鱼体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2%和4%的无机盐预混料时,鲈鱼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0%和1%添加量组(P<0.05),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0%和1%添加量组(P<0.05)。鱼体中钙和磷的变化趋势与鱼体灰分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鱼体钙和磷的含量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组(P<0.05)。鱼体脊椎骨钙和磷的变化趋势与脊椎骨灰分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着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含量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当饲料中添加4%无机盐预混料时脊椎骨钙和磷的含量显著低于添加量为0%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鲈鱼配合饲料中无机盐预混料的推荐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12.
张树威  鲁康乐  宋凯  王玲  张春晓 《水产学报》2017,41(12):1908-1918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羟基蛋氨酸钙(MHA)与DL-蛋氨酸(DLM)对花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比较两种外源蛋氨酸的生物效价及在饲料中适宜的蛋氨酸添加水平。饲料中添加外源蛋氨酸有效含量为0%、0.2%、0.4%、0.6%、0.8%的MHA或DLM,配制9种实验饲料(对照组、MHA 0.2、MHA 0.4、MHA 0.6、MHA 0.8、DLM 0.2、DLM 0.4、DLM 0.6和DLM 0.8)。用该9种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67±0.05)g的花鲈8周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蛋氨酸形式与水平均显著影响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鱼体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蛋氨酸添加量为0.6%时达到最大值;此外,羟基蛋氨酸钙组鱼体增重率均高于同水平DL-蛋氨酸组。蛋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饲料系数与鱼体组成,饲料系数与鱼体粗脂肪含量随蛋氨酸水平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粗蛋白与此相反,水分与灰分则差异不显著。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对照组相比呈升高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与之相反。随蛋氨酸水平的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呈降低的趋势。蛋氨酸添加组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0.6%添加量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饲料添加外源蛋氨酸会显著促进花鲈的生长,其中添加0.6%水平的蛋氨酸,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蛋氨酸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花鲈饲料适宜的蛋氨酸水平为1.57%;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羟基蛋氨酸钙的生物学效价为DL-蛋氨酸的134.15%;添加外源蛋氨酸可以提高花鲈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鱼体的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对饲料中硒的需求量,选取初始体重为(15.04±0.20)g的卵形鲳鲹45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投喂以亚硒酸钠(Na2SeO3)为硒源,硒含量分别为0.41、0.60、0.73、0.80、0.90和1.12mg/kg的等氮等脂饲料50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硒含量的增加,卵形鲳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饲料系数变化趋势与之相反。饲料中硒含量对全鱼体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随饲料中硒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升高后保持稳定。饲料中添加硒可以显著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随着饲料中硒含量的增加,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中不同硒水平显著影响了卵形鲳鲹全鱼中的硒含量(P<0.05),且随着饲料中硒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以增重率、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全鱼中硒含量为评价指标,卵形鲳鲹对饲料中硒的需求量分别为0.66、0.82和0.76 mg/k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了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37%(对照组)、0.65%、0.96%、1.22%和1.48%的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组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22尾鱼,饲喂初重(10.06±0.39)g杂交鲟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不同有效磷水平对实验鱼的成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呈降低趋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不同有效磷水平饲料对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0.96%、1.22%和1.48%组全鱼粗灰分、磷含量和脊椎粗灰分、磷含量均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3)随饲料有效磷水平增加,实验鱼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0.96%、1.22%和1.48%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0.37%组和0.65%组,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4)分别利用折线模型拟合分析实验鱼的增重率、全鱼磷含量和脊椎磷含量与饲料有效磷水平的相关性,得到饲料中适宜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93%、1.02%和0.95%。综上所述,建议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有效磷添加水平为0.93%~1.0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肝脏功能的影响。1080尾初始体质量(19.52±0.02)g的大菱鲆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置于12个2.4 m×1.2m×1.1m养殖缸中,投喂白鱼粉饲料、红鱼粉饲料及红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150 mg/kg和300mg/kg胆汁酸4种试验饲料。67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白鱼粉型饲料相比,红鱼粉型饲料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系数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后,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添加300mg/kg胆汁酸试验组的大菱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综上所述,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mg/kg胆汁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添加300mg/kg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起到保护大菱鲆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鸡肉粉替代饲料中0%、20%、40%、60%、80%的鱼粉,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2.82±0.08)g的大菱鲆幼鱼18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2尾)分别投喂一种饲料,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以及质量增加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灰分、能量含量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鸡肉粉替代组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略微升高,粗脂肪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鸡肉粉替代组之间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升高的趋势。鸡肉粉替代40%鱼粉时,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主要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鸡肉粉替代20%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发育前期的大菱鲆亲鱼性类固醇激素合成量及合成过程的影响,配制3种等氮等脂(脂肪含量13%)的实验饲料,分别含有不同梯度水平的花生四烯酸:0.72%(不添加花生四烯酸精制油的对照组,C),5.63%(添加低水平ARA的处理组,ARA-L)及15.03%(添加高水平ARA的处理组,ARA-H)(各数值均为占总脂肪酸的比例)。每组饲料投喂3个实验桶,每桶放25尾3龄大菱鲆亲鱼(雌雄比例约为1:1)。养殖实验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每天饱食投喂2次,养殖周期为5个月。养殖结束后,分别取性腺发育前期的雌雄鱼测血清雌二醇和睾酮的含量并检测性腺中性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蛋白质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高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雌鱼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而雄鱼血清中睾酮的含量在低水平花生四烯酸处理组显著降低。在卵巢中,饲料中高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促卵泡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量,但是饲料中低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提高了17α羟化酶的mRNA表达量。在精巢中,饲料中低水平的花生四烯酸显著降低了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以及17α羟化酶的mRNA表达量,但显著升高了芳香化酶的mRNA表达量。饲料中花生四烯酸提高了性腺、肝脏和肌肉组织中花生四烯酸的含量,但降低了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卵巢中的花生四烯酸累积量高于精巢。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花生四烯酸抑制了发育前期大菱鲆亲鱼雌二醇和睾酮的合成,在卵巢中,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卵泡激素受体的表达来实现,而在精巢中,可能是通过抑制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以及17α羟化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草鱼幼鱼的饲料苏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35±0.06)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苏氨酸水平为0.72%、1.02%、1.32%、1.62%、1.92%和2.22%(占饲料的质量分数)的6组等氮半精制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经60 d生长实验确定草鱼幼鱼的苏氨酸需要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肌肉RNA/DNA比值和血氨水平显著升高(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小值;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草鱼血清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1.32%、1.62%和1.92%3组显著高于0.72%和1.02% (P<0.05),2.22%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在饲料苏氨酸水平为1.32%~2.22%的4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72%组和1.02%组(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1.62%时,草鱼肌肉苏氨酸含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苏氨酸适宜水平能使草鱼全鱼水分显著降低,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同时降低草鱼肌肉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P<0.05),但不影响脂肪含量(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对草鱼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向质沉积率、肌肉RNA/DNA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分别对饲料苏氨酸水平进行折线同归分析,并以这些指标达95%最佳值时为判断依据,得出草鱼幼鱼饲料中苏氨酸适宜需要量以占饲料的质量分数计为1.42%~1.61%(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5%)或以占饲料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4.07%~4.60%.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精氨酸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精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晶体L-精氨酸配制精氨酸含量分别为1.39%、1.83%、2.34%、2.80%、3.39%和4.08%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D1、D2、D3、D4、D5和D6)。饲喂初始体重为(12.03±0.03) g的许氏平鲉幼鱼56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精氨酸含量的升高,实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先升高后降低,在D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D1、D2、D5和D6组(P<0.05);饲料系数(FCR)先降低后升高,在D3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1、D2、D5和D6组(P<0.05);D3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和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无显著性差异;全鱼和肌肉总必需氨基酸(ΣEAA)和总氨基酸(ΣA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力先降低后升高,D3组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一氧化氮(N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D3和D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尿素氮(BUN)含量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D2~D4组显著低于D1、D5和D6组(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以WGR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许氏平鲉幼鱼[(12.03±0.03) g]饲料中精氨酸适宜需求量为2.78% (占5.56%饲料粗蛋白)。  相似文献   

20.
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的适宜脂肪需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46.14±4.67)g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重复,每重复15尾),分别饲喂添加鱼油水平为0%(对照组)、3%、6%、9%、12%和15%的纯化饲料(实测脂肪水平为0.20%、2.70%、6.11%、8.04%、11.13%和14.85%)。饲养8周后,以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及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为判断依据,确定其饲料的脂肪需要量。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使尼罗罗非鱼肝体比及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6.11%时最小,在14.85%时达到最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尼罗罗非鱼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最适脂肪水平分别为8.86%,9.75%,9.40%和8.30%,因此确定尼罗罗非鱼幼鱼饲料适宜的脂肪需要量为8.30%~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