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8 毫秒
1.
因承载力、工程造价、施工周期等原因不适合采用天然浅基础或深基础时,可采用复合地基进行地基处理。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充分挖掘桩间土的承载潜力,由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可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结合工程实例对复合地基设计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地基处理后天然土层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并减少了建筑物的基础沉降,能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通过工程实践检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层建筑物基底压力比较大且对变形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承载力或者变形要求。在石家庄地区,高层建筑物广泛采用CFG桩复合地基以提高承载力和减小变形,目前CFG桩复合地基已经普遍应用到地上33层的建筑物中。根据作者在CFG桩复合地基实践中的体会,结合工程实例,从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复合地基设计所需参数及评价结论、复合地基设计委托要求的内容、复合地基设计计算、复合地基计算书与图纸审查、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检测等五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了CFG桩复合地基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永征 《山西建筑》2012,38(26):76-77
主要论述了在天然地基不满足建筑物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初步设计了地基处理参数的四种方案,分别计算了四种方案下的地基承载力,最终选取了正方形布桩,并对这一方案的沉降量进行了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实际计算证明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形式的有效性,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河流I级阶地的高层建筑采用支承于密实卵石层或强风化基岩的内夯沉管素混凝土灌注桩(夯扩桩)复合地基,可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且造价低,施工速度快。文中介绍了该种新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和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5.
张东刚  李涛  张震  陈耀光  李帅 《建筑科学》2014,(3):13-17,21
增强体强度等级是复合地基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增强体强度计算时需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同时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并取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中确定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较大值作为增强体强度计算的依据;对高粘结强度桩,增强体采用商品混凝土时,桩身强度的确定不应采用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fcu,而应采用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即桩身强度计算公式应为fcu,k=4λRa/Ap。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要求,复合地基工程验收时要求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本文分析了静载荷试验中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因素,并给出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曾镇强 《广东建材》2013,(11):47-50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造价低,施工方便,工期短,对地基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洛阳某高层住宅地基采用素混凝土桩加固处理的工程实例,对素混凝土桩在复合地基中的设计和沉降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类似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在软弱土层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由CFG桩与二灰桩组合而成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某30层高层建筑软弱液化地基的工程实例,探讨了这一类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与建筑物实测的承载力、沉降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可看出:这种处理方法使原地基土消除了液化,满足了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变形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州南沙某市政道路挡土墙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从技术可行性、造价成本、施工难度等方面对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和素混凝土桩进行综合比选,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预应力管桩经济性较差,且施工条件要求较高,由此选择了更为经济合理的素混凝土桩方案,并总结了墙踵墙趾处桩间距动态调整、现场机械施工参数、素混凝土桩成桩法等关键技术点。桩检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桩桩身完整性良好,单桩承载力及复合地基承载力均满足要求,工程自投入运营至今使用状况良好,验证了该处理方案的合理可靠性,为相关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葛忻声  李斌  李奭夫 《建筑技术》2009,40(10):905-908
通过由CFG桩(Cement Fly—ash Gravel Pik)与碎石桩组合而成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24层高层建筑严重液化地基的工程实例,探讨了这一类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沉降变形的设计计算方法,并与建筑物的实际测试的承载力、沉降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可看出:这种处理方法使原地基土消除了液化,满足了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变形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所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解毅  张生喜 《山西建筑》2002,28(9):41-42
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变形计算方法,结合CFG桩在一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的成功应用。阐述了不同施工工艺对CFG桩施工质量的影响以及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对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进行了综述评价。  相似文献   

11.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因天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用CFG桩复合地基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公司管外成桩工艺施工的体会 ,论述了石灰桩作为复合地基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实际施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并提出了采用石灰桩施工后复合地基允许承载力的两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桩基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所提出的地基反力m法计算桩基水平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桩径的PHC桩灌芯与不灌芯进行了水平静载试验的对比研究,对经过强夯处理后施工的灌注桩进行了水平静载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提高I值与m值可显著改善桩基的水平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桩帽网结构路基桩端持力层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  罗强  裴富营  杨尧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8):1192-1199
为了考察桩端持力层强度对桩帽网结构路基(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设计了4组不同桩端持力层状态的离心模型试验,测试了地基变形、加筋垫层拉力和路堤基底压力等数据。测试数据表明:①桩端持力层强度降低,地基由稳定向出现桩底明显刺入再到出现桩端持力层局部剪切破坏方面转化;②桩端持力层强度提高,地基变形减小,路基中心桩底刺入及地表沉降、坡脚地基水平变形均值与持力层承载力的关系曲线可用幂函数描述;③桩端持力层强度越高,桩体承载集中效应与桩间土承载减载效应越明显;④路基中心附近地表沉降与路基面覆盖范围筋带拉力均值间的关系曲线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考虑了路堤横向滑移因素的筋带拉力计算值与实测较接近;⑤端承摩擦桩型的桩端持力层强度提高,筋带所受拉力减小;⑥布设袋装砂井,能加快地基的排水固结,提高桩端持力层承载力,增强地基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复合地基内由砂石等透水材料构成的褥垫层在黏性土地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设置刚性和柔性两个垫层,改变桩顶与基础之间的连接方式,形成新的双垫层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其受力特性与复合桩基相同,可充分发挥复合地基内桩的作用,显著减少基础的沉降;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柔性垫层可保护复合土层内素混凝土桩的安全。双垫层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与传统褥垫层复合地基相同,可直接利用载荷试验资料,通过基础荷载与基础下桩和桩间土抗力相平衡的条件来计算复合地基的变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个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实例,对溶洞地质情况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分析,对地基承载力、建筑物沉降进行了计算,并说明了溶洞顶板抗冲切的具体验算,计算结果较好地指导了设计施工.本文所反映的工程实例情况可为今后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武广客运专线路基CFG桩部分地段由于施工工艺及孔底有水原因,导致桩端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产生离析,采用桩端反射波曲线特征分析法确定桩端离析混凝土厚度及性质,从而判定桩身混凝土施工质量;采用单桩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晶 《城市建筑》2014,(21):322-322
粉喷桩施工技术常见于承载力较弱的深层软弱地基施工加固中,该技术能够加强软土公路路基承载能力,同时也能降低路基沉降几率,所以常被应用于公路路基处理加固中。本文主要说明了粉喷桩施工方法及流程、提升粉喷桩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在高层建筑基础中的应用案例分析,验证了CFG桩+筏板基础具有桩基无法赋有的优点,不仅提高了地基承载力,而且减小了总沉降量。  相似文献   

20.
水泥土搅拌桩及其在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蓉  侯天顺 《建筑科学》2008,24(5):88-90
在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水泥的水解水化、离子交换、硬凝反应、碳酸化作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其加固机理,分析了水泥土的基本特性与水泥改良软土的优缺点。然后,通过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详细论证了该项技术可以大大改善土体强度、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抑制软基侧向变形,使整体沉降与差异沉降大为减小,从而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