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建忠 《化学工程》1991,19(3):51-55
本文在传热方程中采用算术平均温差,改进了换热器模型,对管壳式换热器内温度分布以及结构对传热有效度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和Gaddis的模型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应用蒙特卡洛法模拟辐射式金属换热器内的辐射传热过程,并建立了换热器综合传热的数学模型,在蒙特卡洛法中,系统被分为体积区和表面区,利用概率论原理,把辐射能迁移过程模拟为一定累积概率分布下的随机过程。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考虑了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烟气的吸收系数的变量,能较好地反映换热器内传热过程的真实状况。运用本文叙述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换热器内烟气、筒壁、空气的温度和壁面热流分布,以及研究烟  相似文献   

3.
换热器的传热强化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传热基本方程式分析了强化传热的途径,概述了国内外传热强化技术,简要介绍了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选型。  相似文献   

4.
铸铁板翅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铁板翅式换热器可以有效降低露点腐蚀,已经成为低温余热利用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翅片结构的流态和传热性能相差很大。在工厂的翅片模型定型后,进行了烟气与空气真实工况稳定态实验,确定了铸铁板翅式换热器的阻力与传热性能参数、传热因子j与Re的关系式以及阻力因子f与Re的关系式,提出了便于计算的铸铁板翅式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方程式。  相似文献   

5.
孙育良 《中氮肥》1990,(4):54-56
板式换热器是以波纹板为传热面的新型高效换热设备。它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重量轻和适应性强等特点。现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动力机械等工业部门。  相似文献   

6.
花瓣状翅片管气体换热器(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清流  邓先和 《化学工程》1998,26(4):6-9,23
以空气为介质横向冲刷花瓣状翅片管(包括单管与管束)进行强化热与流阻性能实验研究 。并对其传热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瓣状翅片管的非连续周向翅片具有极好的传热强化效果,在实验范围内,本文提出了横向冲刷花瓣状翅片管传热性能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模型,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高青  卓宁 《化工机械》1994,21(2):63-66
本文对纵肋管束换热器的传热、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关系式,并着重分析梯形纵肋管束换热器的特性。进一步探讨了管束节距、肋片高度对传热及流阻的影响情况。与相同结构的光管管束比较,换热增加10%-35%,而流阻最高增加48%,最低情况下,低于光管。文中指出具有梯形纵肋的管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传热及流阻规律,它不但可获得较低的流动阻力,而且传热得以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8.
报道轴流型管壳式换热器在壳程入口段的传热与流阻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入口段的流体阻力系数与传热膜系数分布。并对入口段与管束中间段的传热与流阻性能对比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舜尧  管文华 《广东化工》2009,36(10):175-177,188
强化传热技术是一项能显著改善传热性能的节能新技术。其主要内容是采用强化传热元件,改善换热器的结构,提高传热效率,以达到生产的最优化。螺旋纽带技术是一种方便的强化传热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适合旧换热器的改造,且施工简便,可大大节省投资。同时有助于管内污垢的清除。  相似文献   

10.
强化传热技术与新型高效换热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简述了国内外实用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国内外开发的强化传热元件以及国内外推出的各种新型高效换热器  相似文献   

11.
左丹 《化学工程师》2011,25(6):24-26
为了对螺旋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换热器的数学模型.使用等角度间隔将换热器中的流体分为多个流动单元,将换热面分为多个传热面单元,建立了流动单元与传热面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应用传热学原理建立了螺旋板式换热器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实际型号的螺旋板换热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换热器内的温度分布、总传热系数及总流动...  相似文献   

12.
岳志刚  蔡红梅  刘玉华 《辽宁化工》2014,(3):263-264,268
从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及换热管厚度计算两个方面阐述了标准中为什么规定换热管不考虑腐蚀裕量;指出换热管考虑腐蚀裕量的方式与其它受压元件不同;总结了换热管考虑腐蚀裕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波节管换热器的热应力和阻力特性,对具有相同管长和传热面积的波节管换热器和直管换热器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差下的轴向应力和不同雷诺数下的管程、壳程的阻力损失。结果发现:与直管换热器相比,波节管换热器具有很好的轴向热补偿性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轴向作用力和轴向热应力均比较小,适合应用于大传热温差场合;波节管换热器的阻力损失高于直管换热器,但在低雷诺数时阻力损失相差不大,且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4.
新型板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武滨  江楠 《化学工程》2012,40(1):30-34
提出一种新型的板壳式换热器,建立2种不同板束截面形式的换热器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壳程流体的流动和换热进行数值模拟,从多个方面对板壳式换热器壳程湍流流动与强化传热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表明,由于换热板片特殊的蜂窝结构,靠近板片壁面的流体产生了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流动,这种流动加剧了流体的湍流强度及边界层的扰动,起到了壳程强化传热的效果。对于2种不同截面形式的换热器,圆形截面形式的换热器壳程空间利用率较高,流体流动充分,热交换效果更好,在同流量下,其壳程对流换热系数比方形截面形式的高35%—40%,压降高17%—19%,单位压降下的壳程对流换热系数高15%—19%。该数值模拟结果对板壳式换热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radiative transfer in parallel flow microheat exchanger is numerically studied for its importance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for small flow dimensions. For these heat exchangers, the role of radiation is beneficial when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o the annulus flow exceeds th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from the core flow. For this case, radiation improves the heat exchanger performance by decreasing the logarithmic m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by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effectiveness, and volumetric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dditional surface area is made available for convection to the annulus flow,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pecific heat transfer surface for fixed geometry. Therefore, a high emissivity layer over the surfaces of microheat exchanger can improve th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The active heat transfer area weighted by the convective heat flow rates is introduced as the true measure of heat exchanger compactness. © 2010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2011  相似文献   

16.
勃劳特换热器的性能周绪美,陈建铭,张鹏远,冯元鼎,丁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关键词勃劳特换热器;压降1引言在生产过程中,气体与气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在性能评比时,应该用两项指标来衡量。其一是单位产品所需传热面积要小,其二是单位压降的传热膜...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新型插入扰流元件管式换热器,并依据相关文献的模拟数据将其与波纹管、光管在不同流速下的管内壁面平均传热系数、换热量、平均Nusselt数以及摩擦阻力的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插入扰流元件换热管在强化换热能力的同时其压力损失也会很大,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取插入扰流元件换热管时一定要考虑其经济性;在泵功率消耗一定时,插入扰流元件换热管的热效率与波纹管的热效率很接近。但插入扰流元件换热管在制造工艺上具有加工方便、固定灵活等优点,比较适合对现有换热器的改造。所以,该种热管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开缝翅片换热器三维流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开缝翅片换热器三维流动传热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针对不同开缝位置的换热单元进行数值计算。并应用场协同理论分析了不同入口速度对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翅片进行开缝能够有效提高翅片管的换热性能、强化传热,且下游开缝比上游开缝换热效果好,全部开缝换热效果最好。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大4种翅片换热量明显增强,增加入口流速也可提高换热效率,但压力损失较大。计算结果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螺旋折流板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折流板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在自行设计的换热原理试验台上,5#柴油走壳程,水走管程,分别对12°,18°的单螺旋和18°的双螺旋折流板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和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螺旋折流板阻力只有弓形的30%,此外,在同样的压降下,螺旋折流板传热效率也提高10%。  相似文献   

20.
逆向传热     
对换热器设计中经常遇到,同时又易于忽略的温度交叉和逆向传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指出其弊病。通过换热器的严格法计算机模拟,对某烃-水换热器,完成规定的热负荷;若采用单台换热器,存在6.5℃的温度交叉,需面积229m2,若采用2台串联,既避免了逆向传热,面积还降低到78m2。通过对于最常用的3类换热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由于存在逆向传热的风险以及对数平均温差校正因子过低,单壳程、双管程换热器不允许存在温度交叉;而对于单壳程、单管程和双壳程、双管程2类换热器,允许存在温度交叉,且无逆向传热之虞。最后指出了解决逆向传热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