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细颗粒物(PM2.5)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相对较少。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CLHLS),本研究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于2008年入组并随访至2014年。选取可获得2008年居住地址,并能匹配附近1 km内PM2.5浓度的研究对象,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本研究共纳入13344名研究对象,共计随访49440人年;空气中PM2.5暴露浓度M(IQR)为50.7(6.7~113.3)μg/m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HR值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值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年数据,纳入5 860例≥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社会学信息、生活方式、饮食、日常活动、疾病及死亡情况等资料,根据中国人群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6种体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25 121人年(平均4.29±2.53年)。多因素调整后,低体重组较正常体重死亡风险升高(HR=1.28,95%CI:1.19~1.37),腰围超标者较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下降(HR=0.80,95%CI:0.75~0.85)。6种体型中,与腰围&体重均正常组相比,低体重&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最高(HR=1.16,95%CI:1.06~1.28),而体重正常&腰围超标者(HR=0.80,95%CI:0.72~0.89)、体重&腰围均超标者(HR=0.76,95%CI:0.66~0.88)死亡风险下降。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慢性疾病数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睡眠时长与体型均无交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常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常州市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居民全死因个案资料和同期常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及气象监测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PM2.5对老年人(≥65岁)死亡的影响。结果 2015-2017年常州市大气PM2.5浓度均值为50.0μg/m3,超标天数共178天,老年人每日非意外总死亡54.6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日死亡7.7例,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22.1例。在单污染物模型中,大气PM2.5浓度(lag04)每增加10μg/m3时,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数分别增加0.92%(95%CI:0.29%~1.56%)、1.66%(95%CI:0.10%~3.31%)和1.22%(95%CI:0.24%~2.22%)。多污染物模型中,单独调整SO2、NO2或同时调整SO2和NO2后,PM2.5对老年人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效应消失(P>0.05)。结论 常州市大气PM2.5污染对老年人死亡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显著增加老年人日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都市大气颗粒物(PM_(2.5))污染所致老年人超额死亡风险。方法收集2013—2016年成都市大气颗粒物(PM_(2.5))日平均浓度、死亡个案数据及气象因素,利用广义相加模型,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PM_(2.5)浓度对老年人死亡的影响。收集2017年成都市大气颗粒物(PM_(2.5))日平均浓度和死亡个案数据,根据健康损失计算模型,估算2017年成都市PM_(2.5)污染造成的老年人超额死亡人数。结果单污染物模型显示成都市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老年人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0.36%(95%CI:0.25%~0.48%),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51%(95%CI:0.30%~0.72%),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36%(95%CI:0.16%~0.56%)。多污染物模型中,成都市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老年人非意外总死亡风险增加0.33%(95%CI:0.21%~0.4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48%(95%CI:0.26%~0.69%),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0.29%(95%CI:0.09%~0.49%)。2017年成都市老年人因PM_(2.5)污染造成的非意外、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超额死亡数分别为1 252、540、409人,占当年老年人同死因别总死亡数的1.95%、2.72%、1.94%。结论 PM_(2.5)污染增加老年人超额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镇江市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短期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大气颗粒物对镇江市居民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PM10和PM2.5对人群死亡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对女性和≥65岁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PM10和PM2.5分别在累积滞后1 d和2 d时效应最大,PM10和PM2.5每升高10 μg/m3,居民死亡率分别增加0.52%(95%CI:0.10%~0.94%)和0.79%(95%CI:0.14%~1.43%)。结论 镇江市大气颗粒物与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川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通过收集银川市2013—2015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和居民死亡监测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银川市大气颗粒物物对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大气PM_(10)和PM_(2.5)年均浓度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大气PM_(10)和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56%(95%CI:0.15%~0.97%),1.33%(95%CI:0.46%~2.21%);大气PM_(10)和PM_(2.5)浓度对小于65岁组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65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在滞后7、5 d时达到最大效应,分别为1.24%(95%CI:0.21%~2.28%)和0.57%(95%CI:0.08%~1.06%);大气PM_(10)、PM_(2.5)浓度对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高于男性。结论研究期间银川市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居民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 - 2015年该市逐日大气PM2.5浓度、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居民的死亡数据,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日均浓度和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研究期间石家庄市日均非意外死亡32人,其中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7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5人;PM2.5浓度范围为6.3~771.3 μg/m3,平均浓度为118.8 μg/m3。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市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lag0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lag05)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lag1)的风险分别增加0.73%(95%CI:0.42%~1.04%)、1.04%(95%CI:0.64%~1.46%)和0.63%(95%CI:0.07%~1.19%)。结论 石家庄市大气PM2.5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尤其是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京市臭氧(O3)短期暴露对人群的急性健康影响。方法整理2013—2015年南京市气象数据、O_3与PM(2.5)监测数据及人群非意外死亡等数据,采用Possion分布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O3短期暴露水平(O3每日最大1h浓度,O_(3 1h-max))与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污染物模型中,O3 1h-max多日移动平均滞后效应强于单日滞后,且在lag03时最强。O_(3 1h-max)浓度(lag03)每升高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79%(95%CI:0.50%~1.09%),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25%(95%CI:0.78%~1.72%);其中女性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0.97%(95%CI:0.53%~1.41%),男性增加0.66%(95%CI:0.27%~1.05%);≥65岁人群增加0.90%(95%CI:0.57%~1.23%)。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了共存污染物PM2.5的影响后,非意外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至0.42%(95%CI:0.22%~0.63%)、1.19%(95%CI:0.72%~1.67%)。结论南京市O3短期暴露能增加人群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女性和65岁以上老年人为暴露的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人群血氧饱和度(SpO2)与3年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2-2014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28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纳入研究。在2012年基线时收集调查对象SpO2、身体测量指标等数据,2014年随访时收集生存结局和死亡时间等数据。根据调查对象SpO2是否异常(SpO2<94%定义为异常)将其分为2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pO2对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2287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6.5±12.2)岁,男性1006名(44.0%);SpO2异常者315例(13.8%)。2014年随访时,452例死亡,1434例存活,401例失访,全死因死亡率为19.8%,随访率为82.5%。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SpO2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死亡风险升高,HR(95%CI)为1.62(1.31~2.02);其中异常组男性死亡风险HR(95%CI)为1.49(0.98~2.26),女性为1.71(1.30~2.26);65~79、80~89、9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2.70(0.98~7.44)、1.22(0.63~2.38)、1.72(1.35~2.19)。结论SpO2异常可增加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3年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中6种常见慢性病及其共患情况对全因死亡的影响,为制定健康老龄化慢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CLHLS在2011年对7 080名6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基线调查,2014年随访一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与行为、慢性病相关信息。采用Stata 15.0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6种常见慢性病及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关联。结果 2014年随访时有2 121人死亡,死亡率为30.0%。多因素调整后,老年人患痴呆、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分别使全因死亡增加了113%(HR=2.13,95%CI:1.66~2.74),105%(HR=2.05,95%CI:1.39~3.03),59%(HR=1.59,95%CI:1.26~2.02),28%(HR=1.28,95%CI:1.12~1.45),13%(HR=1.13,95%CI:1.01~1.27),9%(HR=1.09,95%CI:1.01~1.19)。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每增加1分,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HR=1.46,95%CI:1.36~1.58)。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为0.1~1.0、1.1~2.0、2.1~3.0、3.1~4.0和4.1~5.0分的老年人群慢性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危害比随着评分增加而呈增长趋势(HR值分别为1.17、1.72、2.41、4.63和11.65,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痴呆和癌症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发慢性病共患对死亡风险呈增长趋势。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