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意味很强的讽刺小说,在讽刺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本文主要从男性服饰,女性服饰和特殊人群的服饰进行分析,展现明代服饰的风貌。这些服饰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使《儒林外史》具有史料价值,甚至还对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外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突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鉴赏》(以下简称《鉴赏》)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季学源先生的红学研究新著。此书是他研讨红学的第5本书,33.8万字,是他30多年来学术研究主要成果。书中单列评说的女性人物20人,在评说中,涉及较多的女性人物又有20多人,在同类著作中论及的女性人物是最多的。季学源先生的著作中,《红楼梦服饰鉴赏》等3部著作已入选国务院"中国之窗"对外交流的精品书目,出版社已拟将此书作为对外交流的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词话》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不下于百处,充分展示了明代端庄、宏美的服饰风貌。小说对女子服饰的描写尤其细致详尽,丰富多彩的头饰、面饰、佩饰、服装构成了一道绚丽的服饰风景线。而男子服饰相对简单一些,但从小说对形形色色人物所穿戴的贴帽、服装、束带、靴履的描述中也能领域他们的服饰风貌。  相似文献   

4.
冯鸣阳 《饰》2015,(2):44-53
《点石斋画报》以下简称《点》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石印画报。本文主要借用服饰的三个层次:实物服饰、意象服饰和象征服饰,以《点》中西方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分四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实物服饰—19世纪末西方女装的发展史实;第二,意象服饰—考察《点》中女装的表现内容,并通过与同时期的绘画、照片作对比,总结《点》中表现西方女装的特殊图像语言;第三,《点》中处理西方女性服饰的特殊手法;第四,象征服饰—《点》中的西方女性服饰虽存在误读,但表明了晚清中国大众对西方女性的关注。同时,《点》中的西洋女装从视觉上启发了中国女性对穿着打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中国女性的着装观念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5.
《皇清职贡图》中蕴含中华传统优秀文脉,其图像切实的描绘和记录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为广西壮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实证图册。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图像学研究法,融入民族学和服装学,通过解读和分析《职贡图》中 20 幅广西壮族服饰图像中的搭配形制、造型结构、色彩纹样等艺术特征,进而管窥清朝时期广西壮族与其他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其服饰的成因。这一研究呈现了清代乾隆时期广西壮族服饰艺术特征的真实性及延续性,为延续民族文化及创造性传化奠定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之檀 《饰》2015,(1):5-14
沈从文先生生于1902年、于1988年辞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并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本文是笔者根据和沈先生曾经共事及学习的经历,以及与沈先生有过接触的前辈们的回忆录所整理,希望能通过此文为大家展现出沈先生研究服饰史的具体历程。  相似文献   

7.
美国嬉皮士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反叛。它以青年为主体,对当时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起了挑战和冲击。它对现代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除了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之外,曹雪芹把他最精美的笔墨都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塑造女性服饰形象时,精心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裙子。但曹雪芹又没有像李汝珍写《镜花缘》下半部那样把灯谜的各种知识都塞进作品,而完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凸现人物个性服务的。试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之檀 《饰》2014,(2):5-7
沈从文先生生于1902年、于1988年辞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专家。他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并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沈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本文是笔者根据和沈先生曾经共事及学习的经历,以及与沈先生有过接触的前辈们的回忆录所整理,希望能通过此文为大家展现出沈先生研究服饰史的具体历程。本文将分多次连载。  相似文献   

10.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唐代背景古装剧,其男装服饰设计基于历史,可为戏服研究所借鉴。文章基于《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小说及相关文史资料,运用图像学原理,对该剧的影视男装进行探析。研究认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男装设计可圈可点,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图案甚至服饰搭配都较为严格遵循唐代服饰制度,整体上符合唐代服饰特点;《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部分服饰细节上仍有错误,如李必冠帽的使用上,但瑕不掩瑜;《长安十二时辰》中胡服的设计和使用在颜色和图案乃至穿用人群上都较为灵活,表现了唐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11.
浅析《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生  甘应进  周丽艳  覃蕊 《饰》2006,(4):18-20
《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揭示了红楼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文化,同时体现了清代色彩的流行趋势。从《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搭配入手,深入地研究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对我们掌握清代的服饰文化以及把握色彩流行趋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源远流长,而人物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纹样之一。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大多数学者对于人物纹样的研究都是与年画、家具、青铜器、玉器或是漆木器相关,传统服饰中的纹样研究也一般聚集在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而对于服饰中人物纹样的研究却是没有前者广泛。江南大学"传习馆"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探讨民间传统服饰中有关"人物纹样"的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出不同题材的人物纹样在传统服饰中运用案列,继而探析民间的信仰与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红楼梦》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服饰描写作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林黛玉的服饰形象进行概括:第一,曹雪芹以独特的笔墨,塑造了林黛玉独特的服饰个性:超凡脱俗、简素清纯;第二,林黛玉具有新的服饰审美观,表现自我,不媚世俗;第三,林黛玉的服饰观,是诗化的服饰观,小说中直接描写林黛玉的服饰并不多,但是从小说家"不写"或"略写"中可以极为鲜明地看到她超逸的诗心。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反衬手法在霍桑小说《红字》中的具体运用及效果。认为小说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容貌、言行、服饰来反衬人物的性格,通过不同的场景来衬托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小说中处处充满正与邪、善与恶、淳朴与虚伪、美丽与丑陋的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米格尔大街》是奈保尔早期作品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小说。小说中包含一系列前殖民地人物对宗主国语言、生活方式、宗教等方面的模仿。一些后殖民理论家特别是霍米·芭芭和勒克·博埃默认为模仿不只是一种被动的仿效 ,被殖民者也可以通过模仿策略来解构和颠覆殖民统治。在这部作品中 ,某些人物的模仿是极其可笑和不切实际的 ,而另一些人物则把模仿当成解构和颠覆殖民统治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出现了大量的服饰描写,服饰设计成为作者塑造人物公共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传奇>通过服饰设计塑造人物的公共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借服饰标明职业,借服饰体现社会阶层、借服饰说明角色变换.  相似文献   

17.
楚简《缁衣》所具有的精神内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将其与中国服装史相结合进 行解析有助于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服饰的应用理念与定位思 考。文章运用古文献研究法、对比法以及古汉字字源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服饰通史的角度整体出发,对楚简 《缁衣》进行再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楚简《缁衣》反映的本质是儒家思想,它体现了以“礼”待民,以 “德”化民等思想。另一方面,缁衣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其造型和色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古代 凸显身份等级的标识,在朝代更迭过程中成为儒家思想和楚人思想的载体,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印证了 衣冠服饰与礼仪制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分析《红楼梦》原著,并依据《红楼服饰》、《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图解红楼梦》等相关文献资料中的理论对人物造型进行分析与总结。将《红楼梦》原著中的服饰描写与87版电视剧《红楼梦》、2010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等影视作品进行对比,从人物的服装、饰品、发型、妆容、演员的体貌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再将《红楼梦》原著的年代背景与不同时期拍摄的《红楼梦》影视剧做比较,进而对社会大众审美观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系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服饰文化学著名学者华梅在其重要论文《服饰理论研究亟待引起关注》中,呼吁大家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史论、文化、科技),以加快中国服饰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文中谈及我院学报。 华教授在论文的“结语”中说:“可喜的是,从2001年开始,新世纪新气象体现在服饰上的最醒  相似文献   

20.
弗.斯格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文坛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反映了美国梦的破灭。本文从盖茨比美国梦的来源,受身边人物的影响和盖茨比的性格等方面来透析盖茨比梦灭人亡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剧,从而说明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采取合法手段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