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验性哮喘小鼠模型探讨新生期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接种对肺Th17细胞和IL-17的影响。方法:新生期小鼠分3组:对照组,卵白蛋白组(OVA),BCG干预组(BCG/OVA)。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均给予OVA致敏和激发。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类,ELISA法检测BALF中IFN-γ、IL-17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Th17细胞。结果:两哮喘组BALF中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CG/OVA组上述细胞均显著低于OVA组。两哮喘组BALF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7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BCG/OVA组IL-17水平明显低于OVA组。流式细胞术显示,两哮喘组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哮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IL-17在实验性哮喘小鼠发病中起作用,新生期BCG接种可抑制气道IL-17的产生,其抑制的IL-17可能并非主要由Th17细胞产生,而来源于其他细胞。[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50-65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FX)的表达及其与白血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K562)中ZFX蛋白的表达;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全长ZFX,并测序验证;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82例初发B-ALL儿童骨髓样本,24例B-ALL缓解期样本,以及64例骨折或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样本(对照组)ZFX的表达;并根据治疗3年内有无骨髓或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分为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比较两组患儿初发时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ZFX蛋白在白血病细胞株REH、HL-60、NB4和K562中均有表达。初发ALL组骨髓中ZFX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ALL缓解组ZFX mRNA表达明显低于ALL初发组(P<0.01);预后差的ALL患儿初发骨髓中ZFX mRNA的表达高于预后好的患儿(P<0.05)。结论ZFX在儿童B-ALL中高表达,且预后差组表达相对较高,提示它可能在B-ALL预后判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姚斌  李敏  庞英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1):1018-1022
目的:评估早期应用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干预治疗对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和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探讨草分枝杆菌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草分枝杆菌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0只。通过注射和雾化吸入鸡卵蛋白(OVA)制备哮喘模型;治疗组于第1次致敏前2周腹腔注射草分枝杆菌F.U.36注射液0.57?μg,隔日1次,共3次;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致敏液。所有小鼠于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取小鼠左肺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炎症改变;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CD4+CD25+ Treg细胞、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10、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哮喘小鼠脾单个核细胞CD4+CD25+ Treg细胞百分比及IL-1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的百分比及IL-17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小鼠CD4+CD25+ Treg细胞百分比及IL-10表达水平较哮喘组明显升高(P<0.05),而Th17细胞百分比及IL-17表达水平较哮喘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应用草分枝杆菌F.U.36干预性治疗哮喘小鼠,可增加CD4+CD25+ Treg细胞的数目并促进IL-10的产生,同时抑制Th17细胞的表达及IL-17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139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或静脉血2~3 mL,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分析。结果:139例ALL患儿中,B-ALL 103例(74.1 %),T-ALL 24例(17.3 %),T/B双表型ALL 12例(8.6 %)。B-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9(90.3%)、CD10(83.5%)、CD20(27.2%)。T-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3(79.2%)、CD7(66.7%)、CD5(33.3%)。B/T-ALL主要表达的T系抗原有CD7(50.0%)、CD5(41.7%);B系抗原有CD19(50.0%)、CD10(33.3%)。139例ALL患儿中,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My+),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3、CD33、CD14、MPO等。139例ALL患儿中,31例表达CD34;而My+ ALL中CD34阳性表达(15.6%)明显低于My- ALL(24.3%)。139例ALL患儿中,82例表达HLA-DR。CD10、CD34、HLA-DR在标危、中危、高危型ALL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 ALL组性别、出血发生率与My- A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可正确区分儿童ALL的来源。CD10、CD34、HLA-DR抗原表达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癫癎患儿外周血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41例癫癎患儿和38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及CD4+ T细胞、CD8+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B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癫癎组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CD4+ T细胞比例、CD4+ /CD8+ 比值分别为(2.4±0.5)%、(35±5)%、1.32±0.24,较对照组的(6.1±1.2)%、(38±4)%、1.60±0.24显著降低(P<0.05);而癫癎组CD8+ T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27±3)%、(11.1±5.1)%、(24±9)%,较对照组的(24±3)%、(8.5±1.9)%、(16±5)%显著升高(P<0.05)。结论:癫癎患儿外周血中存在 Treg 细胞比例异常,提示免疫机制可能参与了癫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激活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抗白血病细胞株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植物血凝素(PHA)、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αCD3Ab)激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体外对K562的杀伤活性,以及外源性刺激因子对CBMC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CBMC分别与不同刺激因子体外短期培养,台盼蓝拒染法测效应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sIL-2R的含量, 3 H-TdR释放法测定效应细胞体外对K562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脐血PHA-CD3AK细胞在体外培养3 d后增殖倍数、活化后上清液中sIL-2R的含量显著高于PHA-LAK,CD3AK和LAK细胞(P<0.05)。PHA-CD3AK细胞体外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PHA-LAK,CD3AK和LAK细胞(P<0.05)。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PHA,IL-2和αCD3Ab激活后,可有效形成PHA-CD3AK效应细胞,其增殖活性、细胞毒性均高于PHA-LAK,CD3AK和LAK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体外激活培养的脐血免疫活性细胞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微量残留病 (MRD)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无菌ACD抗凝脐血 ,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与植物血凝素 (PHA)培养 ,采用APAAP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HA激活培养前后CD3、CD4、CD8测定。应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利用PCR法对克隆性重排的T细胞受体 (TCR)基因进行MRD测定。结果 ①脐血经Ficoll分离、PHA激活培养后 ,其中淋巴细胞占优势 ;②激活后脐血中表达CD3、CD4、CD8抗原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③PHA激活前脐血TNF α <10ng/L ,激活后TNF α维持在较高水平 ,超过 6 0 0ng/L ;④ 6例ALL患儿输注前MRD均阳性 ,有 3例经多次输注 ,1年后外周血、骨髓中MRD全部阴性 ,余 3例外周血MRD消失 ,骨髓中MRD减少。在输注过程中有 2例出现寒战、体温上升 ,1例出现皮疹。结论 体外活化脐血免疫活性细胞多次输注后MRD可减少、消失 ;这可能与活化免疫细胞能够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转铁蛋白受体(TfR)在恶性肿瘤性细胞上表达比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加。我们分析了1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R位点数与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氚一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值的关系,并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10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测定刺激后细胞的TfR位点数及其3HTdR掺入值,发现三组间细胞TfR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7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中的预后意义及靶向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将分选的CD34+CD38-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 LSCs)移植入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小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抗人CD47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小鼠7~14 d,并进行疗效分析。将LSCs与小鼠巨噬细胞在含抗CD47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共培养,观察CD47对巨噬细胞吞噬LSCs能力的影响。结果:THP-1细胞中存在CD34+CD38- LSCs,比例约为0.12%±0.06%,将分选后的CD34+CD38- LSCs(比例高达97.0%±1.7%)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成功建立白血病模型。体内实验表明,阿糖胞苷(7 d)联合抗CD47单克隆抗体(14 d)治疗后,白血病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CD33+CD45+白血病细胞下降最明显(P<0.01),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它各组。体外共培养2 h后,抗CD47单克隆抗体组吞噬指数(76.9%±12.2%)明显高于抗CD45单克隆抗体组(7.60%±2.4%,P<0.01)。结论:CD47高表达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不良因素。阿糖胞苷联合抗CD47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杀灭普通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对彻底治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生儿HIE外周血T细胞亚群、IL-6、IL-8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HIE患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外周血,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T细胞免疫表型,采用酶标免疫吸附法检测IL-6、IL-8。记录HI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HIE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IL-6、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同病情、不同转归HIE组CD3+、CN4+、CD8+、IL-6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即CD3+、CD4+、CD8+降低、IL-6升高越显著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结论:新生儿HIE免疫功能受损,CD3+、CD4+、CD8+细胞和IL-6、IL-8水平对临床早期判断病情严重性、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接种对新生BALB/c小鼠脾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以明确BCG影响小鼠T细胞亚群分化发育的机制.方法 BCG分别经腹腔、皮下接种新生鼠,经腹腔接种成年BALB/c小鼠.接种后4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DC表型;脾细胞体外用LPS或BCG再刺激培养后ELISA检测上清液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CD11C+CD8α-DC百分比较对照组低[(45.00±14.14)% vs(67.00±8.27)%,P<0.01],相应的CD11C+CD8α+DC则较高;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CD11C+CDSα-DC百分比较对照组高[(70.00±5.21)% vs(57.00±6.22)%,P<0.01],CD11C+CD8α+DC则较低;同为腹腔接种BCG,成年BALB/c小鼠脾CD11C+CDSα-DC百分比高于新生鼠,CD11C+CD8α+DC则低于新生鼠(P<0.01).(2)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达CD40、MHC-Ⅱ类分子较对照组高,CD86表达为低(P<0.05);新生鼠和成年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新生BALB/c小鼠腹腔接种BCG后,脾细胞在体外受到LPS/BCG再次刺激后,较对照组IL-12p70[(68.49±7.78)pg/ml vs(58.64±8.03) pg/ml,P<0.05]或IL-10[(346.28,280)pg/ml vs(221.90,180) pg/ml,P<0.05]的分泌较高,IL-6无明显改变.结论 BCG接种可通过改变新生BALB/c小鼠脾DC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诱导脾Th1/Tr1反应;BCG接种对成年BALB/c小鼠脾DC的影响作用与新生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体外研究调节性T细胞(Treg)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感染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机制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尼龙毛柱和MACS Treg磁珠法获得纯化的Treg和去除Treg的T细胞(TdepTreg),建立TdepTreg和添加Treg的T细胞与感染MCMV的MEF(MEFMCMV)体外共培养细胞模型。用蚀斑法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中感染性病毒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体系中Tc1(CD3+CD8+IFN-γ+),Tc2(CD3+CD8+IL4+),Th1(CD3+CD8-IFN-γ+),Th2(CD3+CD8-IL-4+)细胞比率变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共培养细胞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depTreg与MEFMCMV共培养3 d后上清中感染性病毒量较感染对照组显著降低,同时效应性T细胞各亚群比率较非感染对照组显著增加。向TdepTreg-MEFMCMV体系中添加Treg可增加共培养体系中感染性病毒量,同时Tc1、Tc2和Th1细胞比率显著减少,且均与Treg比率存在剂量相关性;而Th2比率仅在Treg比率增至20%时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添加Treg的共培养体系中IL-10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随Treg比率增加而增高,与Treg存在正性相关。结论 Treg可通过IL-10、TGF-β等途径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并且由于Treg抑制作用的不均衡性,导致Th1/Th2和Tc1/Tc2平衡失调,创造了一个利于CMV增殖的免疫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在化疗结束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T淋巴细胞重建过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76名ALL治疗后停药不同阶段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D3+HLA-DR+细胞、CD4+CD45RO-CD45RA-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组高于对照组(P<0·05),CD3+CD4-CD8+、CD8+CD28-细胞百分率在停药后0~12月、12~24月24~48月组均高于对照组,CD3+CD8-CD4+、CD4+CD45RO-CD45RA+细胞的百分率、CD4/CD8值、CD45RA/CD45RO值在停药各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疗结束后,活化的T细胞可能在停药早期免疫系统的监视作用中起积极的作用,患儿的T淋巴细胞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CD4+CD45RO-CD45RA+、CD3+CD4+CD8-淋巴细胞的恢复最慢。  相似文献   

15.
人参皂甙对人白血病-60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白血病细胞的致凋亡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细胞毒实验检测不同浓度(100、50、25、12.5、6.25、3.125、1.5625 μmol/L)人参皂甙对人白血病-60(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0、5、10、20 μmol/L)人参皂甙诱导HL-60细胞凋亡情况;提取各种浓度人参皂甙处理的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裂解情况;Western blot检测10 μmol/L人参皂甙处理HL-60细胞后caspase-8和caspase-9 抑制剂对caspase-3 裂解情况的影响。结果:人参皂甙对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高效的细胞毒作用,IC50值为7.3±1.2 μmol/L;0、5、10、20 μmol/L 人参皂甙处理HL-60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7,P<0.01);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aspase-9和caspase-3出现裂解带,而caspase-8未出现裂解带;10 μmol/L人参皂甙诱导caspase-3裂解可以被caspase-9的特异性抑制剂Z-LEHD-FMK所抑制,而caspase-8的特异性抑制剂Z-IETD-FMK却没有这一作用。结论:人参皂甙对人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高效的致凋亡作用,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可能是其致凋亡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扩增。C57BL/6小鼠脾细胞以1×106/孔的密度接种于24孔板,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72 h。实验分3组:A组按10%比例加入MSC;B组按1%比例加入MSC;对照组不加MSC。3 d后收集悬浮的脾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7表达的变化。结果:CD3+CCR5+、CD3+CCR7+在A,B组及对照组中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A组表达率最高,B组次之,对照组最低;CD3+CXCR3+细胞在A组中表达较B组、对照组高(P<0.05),B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浓度下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后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7表达有上调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71-573]  相似文献   

17.
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建立哮喘小鼠动物模型并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通过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该细胞的影响和干预作用,探讨哮喘发作的新的免疫机制。方法:分别制备哮喘组(OVA),哮喘吸入激素治疗组(OVA/GC)及对照组(NS)动物模型。所有小鼠于末次激发后24 h,取右肺中叶标本作病理切片,观察炎症改变;同时收集外周抗凝血及肺组织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和血浆中IL-10和TGF-β1水平。结果:①哮喘小鼠外周血及肺组织细胞悬液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②IL-10在哮喘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糖皮质激素治疗组IL-10明显升高(P<0.01)。③TGF-β1在哮喘小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TGF-β1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①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TGF-β1数量和分泌水平降低,尤其是肺部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不能有效聚集,导致全身和局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②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增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10数量和分泌水平,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③外周血和肺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变化具有一致性,监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肺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及耐药性中的作用及Bcl-2反义寡核苷酸(ASON)逆转耐药性的效果。方法细胞耐药性测定采用MTT法,Bcl-2和Bax蛋白含量测定采用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细胞凋亡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1)Bcl-2水平在HL-60/HHT细胞系明显高于HL-60细胞系(P<0.01);(2)Bcl-2ASON可逆转HL-60/HHT的耐药性(P<0.01);(3)HL-60/HHT细胞系的凋亡百分率经ASON作用明显升高(P<0.05),经ASON+HHT作用后升高更加显著(P<0.01);(4)Bcl-2ASON可明显降低Bcl-2表达水平(P<0.01)。结论在HL-60/HHT细胞系中,Bcl-2的高度表达是造成其耐药的重要原因;反义技术可以通过下调Bcl-2/Bax比值,部分逆转它的耐药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反义技术将有可能应用于难治及耐药的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低甲基化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Th17/Treg细胞失衡的关系,探讨HSP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32例急性期HSP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取行健康体检的28例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IL-17A+T细胞(Th17细胞)比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和CD4+T细胞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平均荧光强度(MFI);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CD4+T细胞SOCS1、SOCS3基因mRNA表达;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端非翻译区(5'-UTR)可能的STAT3结合位点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SP组血浆IL-6浓度、CD4+T细胞pSTAT3的MFI显著增加;HSP组Th17细胞比例显著上调,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调(P < 0.05)。HSP组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 mRNA和SOCS3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HSP组SOCS1 mRNA及SOCS3 mRNA表达均与Th17/Treg比值呈负相关(P < 0.05)。HSP组患儿急性期SOCS1基因外显子2、SOCS3基因5'-UTR区可能的STAT结合位点CpG岛呈低甲基化,而健康对照组呈完全去甲基化状态。结论 SOCS1、SOCS3基因低甲基化所致其相对表达不足可能是HSP患儿Th17/Treg失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BCG干预对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表明减毒活菌卡介疫苗(BCG)能上调机体的TH1反应,从而对以TH2反应为主的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起抑制作用。该文观察BCG干预后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以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于OVA致敏前及后5d分别以BCG皮内注射干预,在最后一次抗原激发后24h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计数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个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开腹取脾,制备脾单细胞悬液并培养48h,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IL-10的含量。结果:OVA致敏激发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27.27±5.36)×107/L;EOS为(6.59±1.32)×107/L较正常对照组(1.52±0.36)×107/L和0明显增高(P<0.01),而BCG干预组其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13.71±3.17)×107/L及EOS的计数为(1.43±0.37)×107/L较OVA致敏激发组降低(P<0.01);哮喘组外周血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1.59±1.33)%与正常对照组(13.66±1.68)%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BCG干预组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4.40±2.70)%较哮喘组上升(P<0.05),同时,BCG干预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的水平为7.79±1.34pg/mL,较哮喘组5.54±0.66pg/mL升高(P<0.01)。结论:BCG能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的炎症反应,其干预机制可能与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