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术中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和应用前景。方法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7枚颅内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3枚,眼动脉1枚,后交通动脉18枚,前交通动脉2枚,大脑中动脉M1段1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枚,基底动脉干1枚。其中2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绝对宽颈(瘤颈>4mm)动脉瘤21枚,相对宽颈6枚,瘤颈/瘤体均大于0.7。结果4枚采用NeuroformⅡ代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余均采用NeuroformⅢ代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5例26枚支架均成功到位释放,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置入2枚支架。7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00%),9枚几乎完全栓塞(95%~99%),11枚不完全栓塞(95%以下)。2例术中出血;2例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术后遗留肢体偏瘫,另1例死亡;1例术中弹簧圈尾端从支架网孔突入颈内动脉,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4例,随访期1~32个月,平均10.8个月。3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另2例原有瘤颈残留者无变化。结论在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使弹簧圈无法突入载瘤动脉,可提高栓塞致密度,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与非破裂的形态学,了解破裂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将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71例分为破裂动脉瘤(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38例和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动脉瘤部位分布、大小及形态。结果破裂动脉瘤组138例患者共有149枚囊状动脉瘤。115枚(77%)动脉瘤位于前循环,34枚(23%)动脉瘤位于后循环;124枚(83%)为单囊;25枚(17%)远端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未破裂动脉瘤组33例患者,共34枚动脉瘤。29枚(85.3%)动脉瘤位于前循环,5枚(14.7%)动脉瘤位于后循环;32枚(94.1%)动脉瘤为单囊,2枚(5.9%)动脉瘤为不规则形,所有动脉瘤瘤壁均光整,瘤腔内对比剂均匀。结论破裂动脉瘤常可见典型的表现,包括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口处瘤壁不光整,破口周围易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总结单纯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1年2月到2009年11月,采用单纯支架植入法治疗36例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按临床Hunt &Hess分级,0级22例,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1例。动脉瘤直径为1.8~5.0mm,平均3.6mm。分别位于基底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18例)、脉络膜前动脉(4例)和大脑中动脉(1例)。采用DSA或MRA及改良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进行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36例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患者共成功植入37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例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血管迂曲度明显改变,3例明显对比剂滞留。对22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其中20例采用DSA造影,2例采用增强MRA,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3~59个月)。动脉瘤完全愈合11例(50%),动脉瘤颈变窄伴动脉瘤体缩小9例(40%),单纯动脉瘤颈变窄1例(5%),单纯动脉瘤体缩小1例(5%)。临床随访除1例失访外,其余35例均无病情恶化或遗留永久神经功能缺失。术中、术后并发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1例,血管痉挛3例,股动脉穿刺点血肿1例,颅内感染1例。结论对于传统血管内介入和开颅夹闭存在一定困难的颅内宽颈囊性小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安全性和疗效仍需大宗病例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疗效。 方法 2007年至2011年应用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8例脑动脉瘤,其中86例为破裂出血性动脉瘤,3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76例在出血72 h内实施了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 结果 支架准确释放115例(97.5%),因为血管扭曲和痉挛失败植入支架1例,支架移位2例。实施单纯支架植入2例,采用微导管经支架网眼技术66例,支架后释放技术49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完全栓塞87例(74.4%),次全栓塞30例(25.6%)。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事件发生,术后症状性脑梗死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5例。术后随访6 ~ 60个月,平均26.8个月,共随访到105例,复查1 ~ 5次脑血管造影,完全栓塞99例(84.6%),次全栓塞病例中11例(36.7%)存在血栓形成;9例(7.7%)瘤体复发,其中5例进行了再次治疗达到完全栓塞,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除3例外,所有患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 结论 Neuroform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发现37枚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达完全栓塞者27枚,动脉瘤瘤颈残留7枚,瘤腔残留3枚;30例患者获术后6 ~ 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一些手术技巧和各种栓塞材料,微小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技术要点,并评估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30例共36枚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操作技术和随访资料,其中24枚动脉瘤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5枚接受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7枚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死亡1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6枚颅内微小动脉瘤中22枚(61.1%)达到致密填塞,14枚(38.9%)非致密填塞。25枚动脉瘤获得3~24个月随访,22枚完全闭塞,1枚留有残颈无变化;患者无再出血,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操作中不必刻意追求致密填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评价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架半释放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19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5枚,破裂动脉瘤4枚,按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结果本组病例共应用支架31枚,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致密栓塞7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显影9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0例,1分4例,2分3例,3分1例。1~3个月的临床随访所有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未见加重,亦未发生再出血或新发梗死。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与其他支架释放技术相比,可操作性强,安全性高,瘤颈栓塞致密,即刻栓塞结果满意,但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用弹簧圈再次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291例患者共305枚颅内动脉瘤行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随访期间,142例颅内动脉瘤中有41例(28.9%)动脉瘤复发。6个月内有脑血管造影随访的31例共31枚复发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其中20例行可脱卸弹簧圈再栓塞(A组),11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B组)。将动脉瘤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完全闭塞、不完全闭塞;临床评估分级为完全康复,改善,无变化,加重或进展。收集并分析技术成功率,即刻和末次血管造影结果等资料。结果所有复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置入技术均获得成功。即刻脑血管造影示A组11例(55%)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8例(72.7%)完全闭塞;末次脑血管造影示A组10例(50%)动脉瘤完全闭塞,B组11例(100%)完全闭塞,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可以行弹簧圈再次栓塞术或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和闭塞瘤腔。覆膜支架可能比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完全闭塞复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第一代Matrix可吸收聚合物涂层弹簧圈(简称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中、长期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本中心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75例使用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79枚动脉瘤)。其中造影复查患者34例(35枚动脉瘤),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根据复查结果对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使用支架辅助、Matrix长度比例进行COX模型分析。结果Matrix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率为13.3%,使用Matrix术后动脉瘤总复发率为11.4%,辅助支架治疗的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为40%,未致密栓塞的动脉瘤中61.1%发生进一步栓塞。无统计学结果可证明年龄、性别、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支架辅助、Matrix占栓塞弹簧圈长度比例等因素影响Matrix栓塞动脉瘤的中长期预后。结论Matrix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结合支架辅助技术可能会降低大型动脉瘤的复发率。Matrix弹簧圈有促进动脉瘤愈合的倾向,建议尽可能改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此举将有利于动脉瘤长期愈后。Matrix弹簧圈的长期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及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报道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治疗策略。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17 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1岁),1例为偶然发现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伴有脑实质内血肿,1例伴发脑室内出血,1例为偶然发现的其它部位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1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8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3例。囊性动脉瘤9例,夹层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2例梭形夹层动脉瘤缺乏明确瘤颈,15例为窄颈,其中5例体-颈比≤2,10例体-颈比>2。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囊状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2例夹层囊状动脉瘤不全闭塞,1例夹层囊状动脉瘤瘤颈残留;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完全闭塞,1例不全闭塞、载瘤动脉部分闭塞。术后3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分14例,2分1例,4分2例。术后6~9个月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显示,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患者复发;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1例载瘤动脉再通。末次随访显示14例保持mRS评分0分,1例保持4分不变,2例mR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外科手术治疗较困难的周围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何种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取决于动脉瘤部位、性质、形态、血管入路迂曲程度和载瘤动脉供血区功能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