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PVTT患者58例,A组(26例)行TACE结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射治疗;B组(32例)单纯行TACE。对比两组疗效。结果A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3.0%,平均生存期15.5个月,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9例,总有效率(CR+PR)为46.2%(12/26)。B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21.9%、6.3%,平均生存期7.5个月CR2例,PR6例,CR+PR为25.0%(8/32)。A组的生存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门脉癌栓能明显提高其疗效,并具有创伤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富血供肝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TACE治疗肝转移瘤129例,估计生存率并观察临床有效率及肿瘤碘油沉积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见畸形早显的肿瘤血管及丰富的肿瘤染色;6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3.6%和26.4%;临床有效率为68.2%(88/129),无进展率为23.3%(30/129);碘油沉积良好者(Ⅰ型+Ⅱ型)占80.9%(97/129)。结论TACE是肝转移瘤良好的治疗手段,区分出富血供肿瘤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区疼痛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TACE术后肝区疼痛程度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肝区疼痛,B组有明显肝区疼痛,比较两组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分析TACE后肝区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4~6周行CT检查,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CR、PR、SD、PD分别为0、1.45%、88.41%、10.14%和0、14.29%、81.63%、4.08%,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7)。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可能与术前病灶血供、包膜、肝硬化和术后病灶碘油充填类型有关,其中碘油沉积分型与疼痛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1)。结论介入术后肝区疼痛多提示患者肿瘤栓塞效果好、预后好。充分认识TACE后肝区疼痛与疗效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穴BA雪供血情况。方法35例肺转移瘤,其中转移自原发性肝癌15例,胃癌7例,肠癌6例,子宫附件癌3例,胰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其中25例有手术史。35例患者共97枚转移瘤,病灶平均直径为(3.2±1.2)cm,单枚肿瘤直径最大者7cm,1例患者肺转移瘤最多6枚。对35例肺转移瘤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例同时作肺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分布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果35例97枚转移结节在肺内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枚中70枚(72%)为富血供+中等血供,肿瘤越靠近内、中带,支气管动脉供血越丰富;肺动脉造影见肿瘤仅周边浅染色或无染色;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供血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肺动脉不参与或仅参与周边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血供类型的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经肝动脉灌注 131Ⅰ-HAb18F(ab’)2 的疗效差异。方法使用Seldinger技术,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灌注0.75mCi/kg 131Ⅰ-HAb18F(ab’)2 注射液,CT随访治疗前后的瘤体大小变化。按照DSA造影表现,将30例患者分为多、中等、少血供3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瘤体缩小的差异。结果DSA显示多、中等血供型肝癌肿瘤缩小的比率分别为60%、37.5%,2例少血供型肝癌治疗后1例瘤体显著缩小。结论 131Ⅰ-HAb18F(ab’)2 免疫内照射治疗对不同血供类型的肝癌均有一定的缩小瘤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治疗肝转移瘤的价值与疗效。方法 转移性肝癌患者50例,单纯TACE组25例,微波消融联合TACE组25例,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单纯TACE组CR 3例,PR 11例,SD 6例,PD 5例,缓解率为56%;TACE联合经皮微波凝固治疗(PMCT)联合组CR 7例,PR 15例,SD 2例,PD 1例,缓解率88%,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治疗后CD3、CD4、CD16CD56、CD3CD56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MCT联合TACE治疗肝转移瘤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在兔VX2肝移植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S,10只),TACE组(Lipiodol+ADM,10只)和内皮抑素组(Lipiodol+ADM+ES,10只),多排螺旋CT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增长率(GR);术后1周取出病理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残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3组肿瘤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组(270.86±148.94)%,TACE组(-8.91±21.77)%,内皮抑素组(-20.40±36.07)%,3组间相互比较,对照组呈明显正增长,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ACE组与内皮抑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MVD值分别为80.00±17.14(对照组)、84.22±16.45(TACE组)和57.00±13.26(内皮抑素组),内皮抑素组MVD值最低,与另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TACE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VEGF165mRNA:对照组为(0.85±0.056),TACE组为(1.10±0.087),内皮抑素组为(0.72±0.065),TACE组表达水平最高,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兔VX2肝移植瘤的介入治疗中应用内皮抑素后,肿瘤明显缩小,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低,MVD的分布减少,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40例老年NSCLC中,初治24例,复治16例,均行CT引导下瘤体内 125 Ⅰ粒子植入后3~5d予GP方案:GEM1000mg /m 2 ,静脉滴注30min,第1、8、15天;DDP30mg /m 2 ,静脉滴注,第1~3d,28d为1个周期,化疗2~4个周期。粒子植入后2个月(即化疗2周期后)进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2个月后,40例患者全部可评价疗效。全组CR9例,PR23例,SD5例,PD3例,总有效率80.0%。初治组24例中,CR6例,PR14例,SD3例,PD1例,有效率83.3%;复治组16例中,CR3例,PR9例,SD2例,PD2例,有效率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化疗对不能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高危因素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266例肝癌患者接受536次介入治疗,患有门静脉癌栓或血胆红素升高(>34μmol/L)者为高危组,余患者为低危组。高危组74例(27.8%),低危组192例。高危组采用更加超选择性栓塞、较少的栓塞剂用量和较少的手术次数(为1.4和2.3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期。结果全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5和7.6%,P=0.07)熏高危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45%和16%,低危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3%和18%,低危组生存期长于高危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高危因素肝癌患者TAC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显著增加。采用适当的技术,TACE对高危因素肝癌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分别为65.4%(17/26)和38.5%(10/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1%(19/26)、38.5%(10/20)和57.7%(15/26)、19.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途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组,15例患者共49个病灶;B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肺动脉灌注(PAI )组,20例患者65个病灶,分别行BAI 和BAI +PAI ,在DSA分为有血供和无血供两种,疗效评价用WHO的评价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CR+PR)为65.3%(32/49);B组总有效率为61.5%(40/6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应以支气管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套管针种植法制作兔双灶肝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种植VX2瘤细胞株。经皮穿刺种植组采用CT引导下经套管针穿刺种植法,开腹组采用传统的开腹种植法,于兔肝左、右叶各种植1处肿瘤,制成双灶肝癌模型。2周后进行MRI扫描,对比两组单、双灶成瘤率、成瘤满意度、肿瘤体积、种植肿瘤的操作时间、动物死亡率及腹腔种植转移率。结果 单灶成瘤率穿刺组为80.0%,开腹组8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灶成瘤率和成瘤满意度为穿刺组73.3%,开腹组75.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肿瘤种植满意度穿刺组80.0%,开腹组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瘤体积在经皮穿刺组为(1 695 ± 970) mm3,开腹组为(1 790 ± 1 080) mm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均操作时间为穿刺组为(14.6 ± 7.3) min,开腹组(37.3 ± 21.7) min(P < 0.05);实际动物死亡率在经皮穿刺组为0,开腹组为20.0%(P > 0.05);腹腔种植转移率在穿刺组为20.0%,开腹组为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套管针种植法制作兔双灶肝癌模型成瘤率高,模型的满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尽管腹腔种植转移发生率稍高,仍是一种较好的、可以替代开腹种植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 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 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 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 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 78.4%(76/97)、 89.7%(87/97)(P < 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 <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 76.9%(30/39)、 87.2%(34/39)(P < 0.05); 58个肿瘤直径≥ 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 79.3%(46/58)、 87.9%(51/58)(P > 0.05)。结论 C臂 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 < 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62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TACE组)32例,综合治疗组(TACE+合并症处理组)30例。综合治疗组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综合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32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0%和19%,中位生存期1.5年;综合治疗组30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和48%,中位生存期2.0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治疗组疗效与死亡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控制可增加TACE的疗效,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胰腺癌多种治疗模式的疗效,评价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价值。方法120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成手术切除组、介入治疗组及其他治疗组,分别评价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3.4%。手术切除组(20例)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56.4%;介入治疗组(58例)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0.7%;其他治疗组(42例)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26.3%。手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43%,其他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适当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首选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15例胰腺癌患者均有典型的CT特征并经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 125 I放射性粒子均匀置入肿瘤内进行组织间放疗。结果粒子植入后1个月CT复查: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6.7%;3个月:CR5例,PR5例,SD2例,PD3例。总有效率80%。除1例出现胰瘘,无急性胰腺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共19个病灶,病灶直径2~5 cm,经肝动脉灌注FuDR、CDDP、EPI-ADM,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作动脉栓塞,每例平均2~4次.结果 DSA显示GIST肝转移灶动脉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经TACE治疗后,肝转移灶未见缩小,碘油较快被清除,4例患者无CR或PR,2例改服伊马替尼有效.结论有限的病例显示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