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15例胰腺癌患者均有典型的CT特征并经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 125 I放射性粒子均匀置入肿瘤内进行组织间放疗。结果粒子植入后1个月CT复查: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2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6.7%;3个月:CR5例,PR5例,SD2例,PD3例。总有效率80%。除1例出现胰瘘,无急性胰腺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肺癌的价值。方法30例不可切除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125 I粒子植入术前或后1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6例,单纯 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两组患者 125 I粒子植入2个月后行胸部CT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A组植入粒子552枚,9例行了2次动脉灌注化疗;B组共植入 125 I粒子603枚。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4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62.5%,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40例老年NSCLC中,初治24例,复治16例,均行CT引导下瘤体内 125 Ⅰ粒子植入后3~5d予GP方案:GEM1000mg /m 2 ,静脉滴注30min,第1、8、15天;DDP30mg /m 2 ,静脉滴注,第1~3d,28d为1个周期,化疗2~4个周期。粒子植入后2个月(即化疗2周期后)进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2个月后,40例患者全部可评价疗效。全组CR9例,PR23例,SD5例,PD3例,总有效率80.0%。初治组24例中,CR6例,PR14例,SD3例,PD1例,有效率83.3%;复治组16例中,CR3例,PR9例,SD2例,PD2例,有效率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GP方案化疗对不能手术的老年NSCLC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和疗效。方法对19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施行CT引导下经皮植入 125 I放射性粒子。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 125 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在CT引导下将 125 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内。并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前后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50的浓度。结果治疗后平均2~5d疼痛开始缓解。治疗后1个月CT随访,总有效13例,有效率68.4%;术后3个月CT随访,总有效率为63.2%(12例)。125 I粒子植入1个月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CA50等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植入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在CA19-9检测中,植入前、CR、PR、SD、PD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15.349,P<0.05)。结论CT引导下植入 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临床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介入治疗方法;且能有效降低多项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临床疗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门静脉癌栓(PVT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纳入TACE联合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HCC合并PVTT患者48例。根据PVTT部位,分为门静脉主干癌栓(A型)、门静脉一级分支癌栓(B型)和门静脉二级及以下分支癌栓(C型)。根据粒子是否植入到PVTT内,分为癌栓内直接植入法(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其粒子植入到癌栓周围1.7 cm内的肝实质或肿瘤内,癌栓周围植入组)。比较不同类型PVTT及不同植入方法的癌栓控制率(DCR)、癌栓进展时间(TTP)及患者总生存率(OS)。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TACE及粒子植入治疗。A、B、C型PVTT患者,中位OS(mOS)分别为8、11.5和1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癌栓DCR分别为61.5%、70.8%和72.7%(P=0.548),肝内肿瘤DCR分别为69.2%、75.0%和81.8%(P=0.483);癌栓中位TTP分别为4.5、8和11个月(P=0.030),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5、9和9.5个月。癌栓内部植入组和癌栓周围植入组的mOS分别为10和11.5个月(P=0.239);癌栓DCR分别为69.2%、68.2%(P=0.591),肝内肿瘤DCR分别为73.1%和77.3%(P=0.502);癌栓中位TTP分别为7和10个月(P=0.276),肝内肿瘤中位TTP分别为8和9.5个月(P=0.089)。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HCC伴PVTT,可有效控制PVTT和肝内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癌栓内直接植入法和癌栓周围植入法,对PVTT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 125 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 125 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30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每例粒子植入数为3~70粒(6711型,0.7mCi/粒)。所有患者分别在粒子植入术前7d、术后30、60d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根据RECIST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共40个病灶均成功植入 125 I粒子,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24个月。本组患者2年生存率为86.6%(26/30),术后4个月评估疗效:CR26例,PR10例,NC2例,PD2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 125 I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疗效明显,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ET-CT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 125 Ⅰ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术前胸部X线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肺不张和肿瘤边界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区别者,行PET-CT检查。确定肿瘤靶区后,在行PET-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 125 Ⅰ粒子。结果21例经PET-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块与肺不张的界限,肿瘤靶区体积平均约为26cm 3 ,行粒子植入。而CT检查的靶区体积平均约为37cm 3 。粒子植入后6个月复查胸CT显示有效率为93.0%(28/30)。1年生存率100%。粒子植入并发气胸9例(30%),少量咯血13例(43.3%),发热2例。无粒子移位、游走。结论PET-CT对于确定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的肿瘤靶区方面的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有利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与单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和人工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BM、万方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比较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与单纯TACE治疗PHC伴PVTT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者从中提取相关资料,根据Cochrane手册标准对纳入文献的质量予以评价。结果 最终8篇文献纳入研究,病例总数为822例。结果显示,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治疗肿瘤病灶及PVTT有效率、控制率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0.5、1、2年生存率优于单纯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PHC伴PVTT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两组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 125 I粒子治疗肺癌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MSCT三维重建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对瘤周及未冷冻区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再行MSCT三维重建定位植入 125 I放射性粒子;1、2、3、6个月后全部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复查。结果术后1、2、3、6个月随访,好转率分别为9.8%、19.6%、56.9%和46.0%;总有效率分别为31.4%、62.8%、98.0%和92.0%。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结合植入 125 I粒子治疗肺癌安全、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于淼  李家开  尹浩 《工业加热》2009,(5):328-330
目的评价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以及TACE联合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50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RFA,34例患者接受TACE联合 125 I组织间放疗。术后4周复查动态增强CT或MR,对病灶碘油聚集不良者,再次行TACE,术后定期复查,观察疗效。结果TACE联合RFA或 125 I放疗后1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8.0%和9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RFA和 125 I植入放疗是肝细胞性肝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单纯TACE疗效不佳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导向下 125 Ⅰ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8例为肺癌,共20个病灶;14例为肺转移瘤(原发病9例为肝癌,4例为肠癌,1例为乳腺癌),共28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5.5cm。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 125 Ⅰ粒子植入瘤灶内。结果32例共48个病灶,完全缓解(CR)25个;部分缓解(PR)15个;无变化(NC)7个;进展(PD)1个,总有效率83.3%。术中肺内有少量渗出;2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均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周痰中带血15例;术后2周2例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4)×10 9 /L;术后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粒子游走2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近期效果好,是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62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TACE组)32例,综合治疗组(TACE+合并症处理组)30例。综合治疗组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综合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32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0%和19%,中位生存期1.5年;综合治疗组30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和48%,中位生存期2.0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治疗组疗效与死亡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控制可增加TACE的疗效,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乙酸注射(PA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52例肝癌患者,分为TACE联合PAI治疗组(26例)和单纯TACE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与单纯TACE组AFP下降率为78.3%和50.0%,肿瘤体积缩小有效率分别为65.4%(17/26)和38.5%(10/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73.1%(19/26)、38.5%(10/20)和57.7%(15/26)、19.2%(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AI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位于肝右叶前、后段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在TACE治疗后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首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283例HCC患者,将其中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58例(83个病灶)分两组。A组:共2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Ⅴ、Ⅷ段);B组:共35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分析经TACE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3个月复查的CT、MRI 资料,按照RECIST标准比较两组病灶近期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4.3%、87.0%、8.7%和0、22.9%、68.6%、8.6%,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后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8.7%、73.9%、17.4%和0、34.3%、62.9%、2.9%,O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两组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后段组比前段组缩小明显(F=7.873,P<0.05)。结论肝右叶后段HCC经TACE治疗后短期疗效优于前段,对于不同位置病灶的综合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 125 Ⅰ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周围性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患者,经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为肺癌,腺癌43例(其中8例为肺泡细胞癌),鳞癌17例。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4例,Ⅲ期34例,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拒绝或无法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吉西他滨单药化疗组及吉西他滨化疗联合经皮穿刺CT导引下肿瘤内植入 125 Ⅰ粒子治疗组。结果吉西他滨组PR5例,SD14例,PD11例,总有效率为16%(5/30),疾病控制率为63%(19/30),临床受益率为37%(11/30);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年生存率为26%。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CR5例,PR11例,SD8例,PD6例,总有效率为36%(16/30),疾病控制率为80%(24/30),临床受益率为56%(17/30),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吉西他滨单药组14例出现Ⅰ度骨髓抑制,9例出现皮疹,吉西他滨联合组11例出现皮疹,17例出现轻度骨髓抑制。结论 125 Ⅰ粒子肿瘤内植入联合吉西他滨治疗周围性肺癌疗效好,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引导下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探讨粒子植入技术。方法23例盆腔恶性肿瘤,均为术后复发接受化疗和(或)根治量放疗肿瘤仍进展患者,瘤体最大径3.5~7.0cm,平均4.5cm。粒子植入术前1~3d行模拟CT扫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根据处方剂量求出术中所需 125 Ⅰ粒子的总活度并算出治疗粒子数量。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 125 Ⅰ粒子。其中6例患者粒子植入前或后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结果单个瘤体内首次植入粒子数为9~75粒,平均27粒。6例接受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共14个疗程。粒子植入术后72h~4周,下肢疼痛和(或)肛门、会阴周围疼痛坠胀不适,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1例,有效率69.6%(16/23)。术后随访2~34个月,中位随访21个月,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SD)4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78.3%(18/23)。死亡3例,存活20例,最长生存时间34个月。结论CT引导下 125 Ⅰ粒子植入对盆腔难治性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导引下 125 I粒子组织间植入兔VX2肿瘤模型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方法在20只兔两侧大腿肌肉内建立VX2肿瘤模型,3周后待肿瘤灶长至直径约2cm备用,每只兔随机选择一侧肿瘤灶作为治疗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治疗侧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将活度为0.9mCi 的 125 Ⅰ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对照侧肿瘤灶内植入无活性的空心粒子,于术后即刻、72h、1、2、3周在CT导引下分别穿刺距粒子0.5~1cm、1.0~1.5cm处组织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125 Ⅰ粒子植入后即刻、72h、1、2、3周距粒子0.5~1.0cm处对照侧和治疗侧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3±0.67)%和(5.48±0.66)%(P>0.05),(5.45±0.58)%和(11.60±0.87)%(P<0.05),(6.07±0.69)%和(18.8±0.64)%(P<0.05),(5.94±0.43)%和(37.20±0.39)%(P<0.01),(6.30±0.58)%和(36.56±0.67)%(P<0.01)。距 125 Ⅰ粒子1.0~1.5cm处各个时间点对照侧与实验侧细胞凋亡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植入后72h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术后2周达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且随距 125 Ⅰ粒子的距离增加,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 )与单纯TACE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两组,32例给予TACE联合PEI 治疗,32例给予单纯TACE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具可比性;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肿瘤大小及AFP变化;随防1、2、3年生存期及中位生存期。结果联合治疗组和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84.4%、62.7%,联合组和TACE组AFP转阴率分别为77.4%、50.0%;联合治疗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71.9%和37.5%,中位生存期34.5个月;TACE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1.3%、31.3%和12.5%,中位生存期19.5个月。与联合治疗组相比TACE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AFP转阴率,1、2、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CE联合PEI 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患者的价值。方法15例癌症多发椎体转移患者(共43个椎体)进行了CT引导下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肺癌术后椎体转移7例,乳腺癌术后椎体转移4例,肝癌术后椎体转移2例,前列腺癌术后椎体转移1例,左肾癌术后椎体转移1例。共43个椎体转移,每例椎体转移数为2~5个。在CT引导下按共轴针法投放籽源,视病变情况采取椎弓根入路、侧方入路、前入路等3种方式将 125 I籽源植入椎体病变区,籽源呈倒V形、X形或平行分布,籽源距椎体后缘3~10mm。125 I籽源总活度由公式(长+宽+高)(cm)/3×5mCi计算或“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获得,单椎体植入剂量8~22mCi。椎旁软组织病变内同时植入 125 I籽源。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2.3个月,1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放射相关不良反应。11个没有疼痛的部位未出现新的疼痛,18/32部位症状体征消失,14/32部位部分消失。最短术后第3天觉得症状已有缓解。影像表现,10例患者29个椎体影像回访,治疗3个月以后7例17个椎体CT可见病灶稳定,边缘形成硬化环。4个椎体病变进展,见硬化环不完整,破坏区有扩大。3例8个椎体MRI显示骨水肿明显减轻,病变区T 2 WI信号减低。结论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癌具有疗效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仅适合于未经治疗的患者,也适合于放射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与单独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关于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与单独TACE治疗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纳入分析近期、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纳入7篇RCT,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联合组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而进展(PD)明显低于单纯治疗(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两组均未出现放射性邻近器官坏死及全身严重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可缓解。结论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疗效优于单独TACE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