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16年h1月23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工地1号塔沉井空气幕助下沉用时42min,沉井下沉1.47m。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6日,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1号塔沉井基础吸泥平台搭设完成,开始第二次下沉(见图1)。1号塔沉井靠近汉阳岸,总高38 m,分3次下沉。第二次下沉10m,采取不排水法下沉。为保证沉井内吸泥均匀,确保均匀下沉,采用贝雷梁搭设吸泥平台,同时配备十余台15t小型门吊,利用门吊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2月21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2号塔沉井完成第9次混凝土接高(见图1),标志着2号塔沉井接高工作全部完成。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2号塔位于武昌岸,沉井平面长77.2m、宽40m,总高50m,其中底节23m高的钢壳在距桥位上游约20km的金口工厂制造,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1号塔沉井底节8m高钢壳完成最后一个节段的吊装,顺利实现"合龙"。2号塔沉井底节23m的陆地拼装部分已完成,正在做下水前的最后准备(见图1)。大桥1号塔沉井在汉阳岸,总高38m,为陆地沉井,在现场拼装完成后采取三次接高三次下沉的施工方案。2号塔沉井在靠近武昌岸的水中,总高50m,其中23m高在距桥位上游约20km的工厂制造,拼装完成后,采用气囊法转向整体下水,下水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7月10日凌晨5时,经过70多个小时的不断调试,杨泗港长江大桥2号桥塔沉井精确着床(见图1)。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2号桥塔位于靠近武昌岸的水中,沉井平面尺寸为77.2m×40m,相当于8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大小,总高50m,相当于17层楼高,其中底节28m为钢壳沉井。由于2号沉井所处水域流水压力大,水流方向与横桥向不平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 700m的双层钢桁梁悬索桥,2个桥塔墩均采用沉井基础,沉井基底持力层均为硬塑黏土层,其中,1号和2号桥塔墩沉井需分别在硬塑黏土层中下沉6.2m和10.6m。2个桥塔墩沉井均采用不排水法下沉,当沉井刃脚进入硬塑黏土层后,井孔内的硬塑黏土采用绞吸法取土,先利用潜水挖泥机对土体进行强制式切削,再利用吸泥管将钻屑与水的混合物排出;刃脚下方的硬塑黏土采用水下爆破法取土,先将硬塑黏土炸松后抛掷到井孔内,再利用潜水挖泥机取出;沉井下沉时还采取了空气幕助沉技术。最终2个桥塔墩沉井基础在硬塑黏土中均顺利下沉到位。  相似文献   

7.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 700m的双层钢桁梁悬索桥,该桥2号墩采用沉井基础,沉井高50m,其中上部22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28m为钢壳混凝土结构(分为2节,高度分别为23m和5m,总重约4 850t)。23m高的底节钢沉井在工厂加工后,采用气囊法下水,下水时将下河托架和助浮结构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气囊调整钢沉井角度,以实现钢沉井主动转向;采取在钢沉井底部设置纵、横梁及底托板,封闭12个井孔的助浮措施,以减小沉井浮运吃水深度。底节钢沉井采用以顶推为主、帮拖为辅的方式浮运至墩位处抛锚,采用无导向船重锚定位系统定位;定位后接高余下5m高的钢沉井,接高后注水下沉钢沉井,并浇筑钢壳混凝土,将钢沉井下沉至设计高程,完成钢沉井施工。  相似文献   

8.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200+2×850+200)m三塔悬索桥,该桥北锚碇为"带孔圆环+十字隔墙"重力式沉井基础,沉井外径66m,高43m;1号塔基础为44根φ2.0m钻孔灌注桩,2号塔基础为39根φ2.8m钻孔桩;3号塔基础为20根φ2.8m钻孔桩;南锚碇为"圆形嵌岩地下连续墙+内衬"结构形式,地下连续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径68m,壁厚1.5m。根据该桥基础特点,北锚碇沉井采用3轮接高、3次下沉施工;1号塔基础采用筑岛、双排防护桩施工方案;2号塔基础采用先钢围堰后平台的施工方案,钢围堰采用气囊法整体下河;3号塔基础采用先平台后围堰、单排钻孔防护桩施工方案;南锚碇采用液压铣槽机配合冲击钻施工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1月9日,经过近25h昼夜奋战,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2号桥塔沉井最后一次封底顺利完成(见图1)。至此,2号桥塔沉井完成全部封底施工,并坐稳根基,即将转入承台施工。2号桥塔沉井基础位于武昌侧水中,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极大,是全桥总工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采用主跨1 700 m的单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针对桥梁设计特点,在施工中运用了"超厚硬塑黏土层大型沉井下沉施工、托架法架设猫道缆索系统、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双线往复式牵引系统、大节段全焊拼装新工艺和千吨级整体吊装"等一系列技术,确保了大桥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首根主缆索股安装完成,标志这座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建设正式进入主缆架设阶段。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为双塔双层地锚式钢桁梁公路悬索桥,主跨1 700 m,是武汉市第十座长江大桥,也是长江上首座双层公路大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特大圆形锚碇沉井下沉施工中下沉系数和稳定系数变化规律,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高43m、外径66m的沉井基础为背景,运用太沙基理论对3次接高与3次下沉的不排水沉井施工方案各工况进行稳定性验算。结果表明:在前2次沉井下沉过程中,其下沉系数较大,下沉较容易;第3次下沉过程中,其下沉系数减小,下沉较困难,须采取相应助沉措施。沉井的正面阻力和侧摩阻力在各下沉工况下均随着沉井的下沉深度呈线性增加,且正面阻力在沉井节段接高稳定工况下增幅达到最大,在刃脚踏面支承工况下增幅最小,稳定性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跨度第二大的悬索桥、武汉首座双层公路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拟于2012年年底开工建设,即日起对该工程开展环评公示。杨泗港大桥位于已建成的白沙洲长江大桥下游约3 km、长江大桥上游约5.3 km处,工程采取一跨过江、主跨为1 700 m的悬索桥方案,设计行车  相似文献   

14.
马鞍山长江大桥南锚碇采用沉井基础,沉井入土深度超过50m,其施工采用“3次接高,3次下沉”的工艺:第1次下沉采用降排水措施,第2次下沉采用半排水措施,第3次下沉采用不排水措施。在沉井第3次下沉过程中,开启空气幕助沉,显著加快了下沉速度。沉井下沉期间,采用综合监控手段,保证了沉井顺利、精确下沉。实践证明,该桥所采用的沉井下沉方案科学合理,下沉到位后沉井几何姿态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为三塔四跨钢-混结合梁悬索桥,桥跨布置为(200+2×850+200)m。该桥北锚碇基础为"带孔圆环+十字撑"结构沉井,圆环内沿圆周均布16个直径8.7m的井孔。为降低沉井施工对周围房屋、长江大堤的安全影响,沉井施工前在其外围10m处设置地下连续墙结构进行防护。沉井共分8节,采取在底节上接高第二节后下沉9m,再接高3节下沉14m,最后接高3节下沉22m的"3次接高3次下沉"施工方案。为防止出现翻砂事故,采取沉井内侧环向均匀取土、中间缓吸反压的技术措施,采用5孔单孔直径1mm的空气幕气龛助沉。在沉井即将到达设计标高时,在沉井内侧沿沉井壁吸泥形成环形沟槽、开动空气幕实现沉井精确就位。采取长距离管道水力排渣施工方法,有效避免对城市环保和路面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新型沉井基础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主桥为三塔四跨悬索桥。该桥北锚碇基础经多方案比选采用多圆孔环形截面新型沉井结构。沉井中间大圆孔内设置十字形隔墙,圆环内沿圆周均布有小直径井孔。沉井总高43 m,共分8节,第1节为钢壳混凝土沉井,第2~8节均为钢筋混凝土沉井。北锚碇施工中采用不排水下沉、井壁增加空气幕等措施减小施工难度及风险。采用软件FLAC3D对沉井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估施工安全性能、施工引起的环境效应及运营加载后锚碇基础的变形等。计算结果表明,沉井分节下沉施工过程中其结构、地面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施工可有效避免对周围建筑物和长江大堤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完成先导索过江作业,标志着这座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正式转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位于白沙洲长江大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之间,连接汉阳与武昌。该桥为一座双塔双层地锚式钢桁梁公路悬索桥,采用一跨越长江的建设方案,其主跨达1 700 m,既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又是中国长江上的首座双层公路大桥。  相似文献   

18.
沪通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140+462+1 092+462+140)m双塔连续钢桁梁斜拉桥,边墩、辅助墩采用沉井基础,结构平面尺寸为39.2m×26.8m,其中27号墩沉井高80m(下部钢沉井高38m),底节壁厚1.8m,隔墙厚1.2m,平面布置6个11.2m×11.2m的井孔。为解决钢沉井在双向水流作用下快速定位、精确着床的难题,采用"4根锚桩+浮吊安装+定位辅助调整"的施工技术,在沉井井孔内设置定位锚桩,并在沉井结构处设置下导向和在钢锚桩顶部设置上导向结构;将钢沉井分两大节段整体制造、浮运至墩位处,沿定位锚桩下放至自浮状态,分节接高,对称均匀注水下沉至河床稳定深度,下沉过程中通过井壁内注水及浮吊双钩起落、定位船调整沉井倾斜度,使钢沉井结构安全顺利着床,沉井平面位置和姿态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主跨1 176m公铁合建斜拉桥,通过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桥塔基础采用沉井方案。针对超大型沉井基础截面尺寸大、自重重、入土深等问题,提出了减自重、减冲刷的新型台阶型沉井基础方案,通过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确定了沉井相关设计参数,并基于地基中土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和摩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建立了深大基础三维地基承载力计算表达式。沉井基础成功实施的关键是可控的取土下沉措施,研究了超大型沉井下沉机理,探明随着沉井平面尺度的不断增大,端阻力与井壁侧摩阻力相比逐渐成为控制因素,沉井下沉施工必须进行盲区取土。通过对沉井刃脚下土体破坏形态的研究,提出土体破坏的临界宽度控制法和台阶式取土法,可为沉井下沉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2月29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主跨钢梁合龙(见图1),标志着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主体工程完工。杨泗港大桥所用的标准梁段长36m,宽32.5m,高10m,每节段重达1 050t。全桥共49个节段,用船舶运输方式将钢桁梁节段运输至施工现场,利用2台起重能力达900t的缆载吊机,采用4点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