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黄震  郑双丽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695-1696
目的: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或内窥镜证实的恶性GIST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29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5例.小肠9例,直肠4例,小网膜1例;18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1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增强扫描后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21例密度不均,8例密度均匀,其中22例以门静脉期强化明显;肿块直径大于6cm者25例。结论:CT检查所见结合临床资料对恶性GIST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MS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表现.使用Siemens sensation 4或16层螺旋CT检查,7例平扫 增强,1例仅平扫.增强检查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用量80~100ml,用自动压力注射器经肘静脉给予,流率2~3ml/s.在图像工作站上对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及多方位重建.结果 胃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网膜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5cm者5例,直径6~10cm者2例,直径>10cm者1例.术前CT定性正确7例,定位正确6例.手术病理报告:高度侵袭风险5例,中度侵袭风险1例,低度侵袭风险1例,极低度侵袭风险1例.结论 GIST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定位和定性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发病部位:胃1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4例,腹腔网膜2例。肿瘤直径1.6~16.50cm。多数病灶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18例为潜在恶性或恶性。结论64层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 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道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 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诊断结果,并与CT诊断结果对照。结果: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16例,恶性61例。超声检查在胃、十二指肠及小肠GIS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5%、50.0%和45.5%。声像图表现中,病灶大小及内部是否出现无回声区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T和超声检查在GIST的定位、定性准确率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0例加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大网膜3例,空回肠2例;单发11例,多发1例。良性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恶性间质瘤10例,肿瘤直径≥7cm,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及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侵犯周围组织。CT定位准确度为75.0%,良恶性准确度为66.7%。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功能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和CT表现。结果:超声表现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物内部和边缘部见彩色血流,点条状或环形分布。CT平扫表现为肿瘤内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轻度、中度或显著强化。结论:GIST的CT和超声表现没有特异性,但两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辉  王健  王秀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68-746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GIST 19例。结果 19例CT特点:主要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富血供肿瘤,很少发生肠梗阻,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多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者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可有邻近结构侵犯和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功能对病变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ST 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GI)。结果 肿瘤均单发,5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圆形或类圆形7例,分叶状1例,直径3.8—14.8cm,平均7.9cm;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中度不均匀强化,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GI提示胃黏膜撑开,可见龛影。病理检查7例恶性,1例良性。结论 多种影像检查相结合,有利于GST的定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在胃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2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26例).[结果]26例口服甘露醇组病人中有25例清晰显示病变,20例传统组仅13例显示病变.口服甘露醇组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0%,传统口服阳性对比剂组为61.76%;GIST的CT特征:恶性胃肠间质瘤CT特征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口服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