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学“治未病”的典型范例.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理论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及"肝病""肝传脾""实脾"之内涵等予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肝病本质及更好运用实脾之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金匮要略》确立的临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此论旨在强调治肝同时应注重调脾,肝病可以从脾论治。笔者在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仲景"肝病实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运用"肝病实脾"治则治疗不同类型的慢性肝病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旭君 《河南中医》2016,(3):469-47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用调补脾土的方法,即治其未显出病状的脾脏,目的是增强脾气,防止被肝气克伐,阻断传变环节,防止肝病的发展恶化。此处"实脾",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补脾,即采用"甘味"药补中健脾,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充足,既防病邪入侵,又使肝得以滋养濡润,条达肝气;二是调脾,即采用调和之法,防止脾气机壅滞,从而使脾运化功能正常的目的[7]。肝病的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实证常见于情志不舒导致肝失疏泄引起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火上逆;阴不制阳导致的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火邪、寒邪、湿热之邪侵及肝经而引起的肝气郁结,肝火炽盛,寒凝肝脉,肝经湿热等病症。实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为肝脏邪气有余而正气尚足,脾气不衰时,当泻肝护脾。在治肝的同时采用化脾湿,清脾热,行脾气的治疗方法,用药如陈皮、木香、砂仁、黄连等,防止脾气壅滞,保持脾气健运;二为肝病实而脾气受损时,治疗当泻肝补脾。  相似文献   

9.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实脾法在急性肝炎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靖 《陕西中医》2005,26(9):973-97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这一理论告诫我们,临床治疗肝病时,无论肝脏虚实,时时要兼顾脾胃,应用"实脾"法.这是治疗肝病的1条重要原则,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1.
肝和脾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的联系,"实脾法"治疗肝癌是中医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重要体现,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论治肝病成效显著。随着肝-肠轴学说研究的深入,发现通过胃肠道多种途径调节肝-肠轴上行通道,如肠道黏膜屏障、内毒素、肠道菌群等对肝功能均具有调节作用。大量的证据表明,调节肠道稳态是治疗肝癌等肝病的潜在途径,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应用,并联系肝-肠轴学说,探讨"实脾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笔者发现本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在于肝脾不调,现代病机与肠-肝轴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提出"肝病实脾、肝脾同治及调节肠-肝轴"的理论治疗本病,经多年临床验证及其他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52-53
实脾法是根据肝脾相关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基于肝脾相关理论并综合诸多医家对实脾法的认识,作者认为实脾法应包括益气补脾、清热化湿、芳香运脾三个方面,该认识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肝病实脾"的思想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文章从该思想的理论渊源、肝病传脾的生理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进而给出了答案一肝病皆需实脾.  相似文献   

1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可谓《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实践证明,它在肝病的治疗当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怎样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如何将其效法于临床?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见肝之病”,言简意赅,似无讨论的必要,但在临床中尚有值得明确的地方,那就是什么是肝病,换句话说,肝病在临床中可以见到哪些证候。我们说,这里的肝病,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断(辨证)的“肝病”。根据肝病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可以见到下述表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刘华教授从肝脾论治胰腺癌的经验。认为胰腺癌病机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瘀毒内阻,是一种全身虚、局部实的恶性肿瘤。以扶正抗瘤,从肝脾论治,健脾疏肝,化瘀解毒为法则。通过病证结合,特色用药,外治兼证,治疗胰腺癌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著名海派名医陆渊雷先生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科学的解释中医学。其对"肝""脾"及"肝病传脾"的解释颇为新颖透彻,临床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其肝脾理论的详细阐述,探讨了此理论对于针灸治疗神经系消化系统疾病的指导意义,并提出"治肝当先实脾""治脾当先理肝"等神经系消化系统疾病的针灸治则。  相似文献   

19.
对于《金匮》第1条所提“肝病实脾”的法则,历来医家都把“实脾”之“实”字当作动词来理解,这样就容易把“实脾”理解为“补脾”,补脾虽然是实脾的重要方面,但并非实脾之全部,并不能完全揭示“实脾”的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笔者认为“实脾”之“实”在此应当是名词使动用法,“实脾”即“使脾脏实”之意,凡是可以使脾气旺盛,脾脏捷运,脾不受邪的治疗方法都属于“实脾”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