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漏失压力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段在钻井施工时常遇到不同程度的井漏,确定漏失层段的漏失压力是防漏堵漏的依据。通过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漏失井漏失的井深分布、工况、井漏发生率、漏失通道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和溶洞发育、钻井过程中激动压力过大与地层压力敏感是引起井漏的主要原因。依据漏失压差与漏失速度分布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启裂压力模型,确定了地层漏失压力当量密度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防漏堵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波纹管堵漏技术在黄龙004-X1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五段以上地层,压力系数普遍较低,井漏频繁,溶洞、裂缝性井漏时有发生,堵漏难度大、成本高,有的井因此报废。黄龙004-X1井钻至井深2 313~2 316 m发生溶洞、裂缝性井漏失返,先后多次采用桥浆、水泥堵漏,均未取得明显效果。在该井开展了波纹管堵漏研究,采用清水强钻至井深2 340.37 m进行波纹管堵漏获得成功,安全顺利钻达固井井深,下套管彻底封隔了该漏失层段。为碳酸盐岩溶洞、裂缝性井漏的有效治理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吐哈油田三塘湖区块火成岩地层胶结疏松、裂缝发育、压力低,钻井过程中频繁发生井漏,损失巨大。条28井因钻遇火成岩层恶性漏失点及大井段地层裂缝,发生失返性漏失。依据该井地层裂缝特点,结合近年来井漏的处理经验,针对钻遇漏失、失返、抢钻、随钻随堵4个阶段过程,突出快速反应、优先考虑抢钻,采用定量进尺定量活动、调整钻井参数和钻井液性能及使用适当浓度堵漏浆的处理原则,实现不影响正常进尺的随钻堵漏,摸索出一套火成岩层兼顾井漏与正常进尺的井漏处理新技术。应用该整套井漏处理技术后,条28井节约复杂时效57.9%,平均成本降低45.4%,节约31.8万元,为同区块火成岩层井漏的预防与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合川构造漏失层系多,孔隙裂缝发育,轻微渗透性漏失与严重裂缝性漏失并存,特别是马鞍山~珍珠冲区域性井漏失返,须二段钻遇断层裂缝井漏失返,给快速钻进及井控风险带来严重影响。重点分析合川构造的井漏特点及堵漏技术,并通过堵漏实验研究,对合川构造堵漏技术提出改进措施,为后期快速钻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特殊复杂漏层成功经验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宁  李帮联 《钻采工艺》1999,22(6):86-87
在钻井中对于渗透性的砂岩和砂泥岩漏失地层,一般可以采取改变钻井液性能,如降低钻井液密度、切力、固相含量以及API失水量,或者是改变环空返速、控制钻速等方法来避免发生漏失。但是,对于特殊复杂的裂缝、溶洞性漏失地层,目前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法。文中针对JF—128 井钻遇特殊复杂的裂缝、溶洞性漏层的堵漏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采取桥堵浆加水泥浆,并正确选择压井方法堵漏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高陡复杂构造裂缝漏失堵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陡构造地质和钻井情况复杂,井漏十分频繁,井眼复杂在所难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钻井速度。为了实现安全快速钻进,井漏问题是必须逾越的难关。对于堵漏的机理目前停留在定性半定量描述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高陡构造井漏机理的研究。应用流体力学原理与颗粒随机运移模型分析了裂缝性地层的封堵机理,结合裂缝的分布形态和钻井工程特点,研究钻井液和堵漏液在裂缝中的漏失压力传播规律及封堵强度特征,为裂缝性地层有效封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库曼斯坦南约洛气田坦碳酸盐岩储层的储渗空间、流体(油、气、水)以及压力系统复杂,井漏问题是制约该区块高效、安全钻完井的最主要瓶颈。基于储层岩心观察和电成像解析,结合已钻井漏失及堵漏现状数理统计,分析了该区块漏层性质和漏失特征,并对不同复杂程度漏失类型的防理堵漏原理及其工艺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漏失类型以裂缝型漏失、缝洞型漏失和洞穴型漏失为主;针对大裂缝或者溶洞性恶性井漏问题,提出采用抗高温强阻滞型油基凝胶软塞和高强度化学固化硬塞相结合的方法在漏层形成"隔绝式"隔离带有效地封堵漏层。通过对高产高压高含硫化氢气缝洞性地层喷漏同存同层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进行分析,并对地层情况、井眼状况、井口装置状况、地面环境状况综合考虑,提出首先采用吊灌与置换法等预处理手段延缓漏喷转化时间和控制井口压力,然后采用化学凝胶和尾追水泥和压井泥浆的堵漏压井技术,重建和恢复井筒压力平衡,实现治漏和防溢目的。  相似文献   

8.
塔深1井完钻井深为8408m。该井钻至井深6237m,发生有进无出的恶性漏失,此时钻遇地层为奥陶系鹰山组,地层层理发育、破碎,属共存裂缝和溶洞型、压力敏感型漏失地层。由钻时分析结果和成像测井结果可知,该井严重漏失层段为6237-6278m,其中有十几米(不等厚互层)达放空状况。由于参考资料太少,造成对漏层性质、敏感性、缝洞宽度的分析不准确,结果堵漏6次才制定出有效的堵漏配方。第9次堵采用桥塞堵漏技术,使漏速降至3~6m^3/h,随后在微漏条件下实施强钻工艺措施,安全顺利钻达四开井深(6800m),最后顺利下入套管并成功固井。  相似文献   

9.
大牛地气田刘家沟组井漏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牛地气田刘家沟组属于低破裂压力层段,存在垂直裂缝,易发生井漏,并具有漏失规模大、堵漏难度大、易发生重复漏失等特点.根据对大98井区5口井漏失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除工程地质原因外,压力激动也是造成刘家沟组井漏的重要原因,控制该井漏的难点在于垂直裂缝堵漏以及处理好刘家沟组地层破裂压力与下部地层坍塌压力之间密度窗口的问题,因此在控制井漏时,不能仅关注堵漏剂,而要在各种堵漏操作中更加关注井内压力系统的稳定.介绍了2口井的堵漏作业情况,其中DPS-11井在钻穿刘家沟组后没有及时提高该段地层承压能力,追求进尺,导致井漏反复发生,井漏损失13d,而DPH-70井及时提高了刘家沟组地层承压能力,堵漏时间最短,井漏仅损失4.35 d.提出该段地层井漏控制的要点为超前预防、控制漏速、迅速穿过漏层、打水泥塞彻底封固.  相似文献   

10.
川西地区固井及完井过程中井漏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川西地区固井完井过程的井漏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指出了应用堵漏技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应注意的主要问题:①对长裸眼层段存在多压力系统发生井漏与溢流,应分析各层段的地层压力与承压能力,确定漏失层与气层,为制定堵漏与压井施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②在钻井施工中进行堵漏作业,应认真分析漏失层岩性特征、漏失原因与机理,针对性地选择堵漏材料与堵漏工艺;③对喷漏同存的井,应将堵漏与压井进行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保持井内动态液柱压力始终高于漏层压力,即气层发生井漏实施吊灌技术;④若漏失层为非产层,在不构成伤害油气层前提下,可选择堵漏固化后强度高的永久性堵漏材料;若漏层为产层,确需堵漏则选择能最大限度保护产层的暂堵材料;⑤高含硫气井喷漏同存复杂条件下,固井与完井工艺选择要符合气田采气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港5-57K是港东油田1口侧钻井,井深1616 m.该井钻至1527~1537 m井段,发生严重漏失,漏失钻井液大于100m3,加入复合堵漏材料近10 t,静置堵漏未成功.通过分析,推断出漏失原因主要有2点一是长期采油出砂造成好的地层连通性,形成大孔道;二是井眼与断层连通形成类似"U"型管效应,造成漏失.因此,对钻井液进行了调整,利用50kg特种材料配成堵漏液10 m3,挤入漏失层0.9 m3,封堵成功,24 h后建立循环,无任何漏失.试油日产油量达到25.13 t以上.现场应用证明,该堵漏液用量少,堵漏效果强,保护油气层效果好,可在低压漏失复杂井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Ӿ��Ķ�©ѹ��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坤 《天然气工业》1999,19(2):75-77
在多压力系统的长段裸眼内,钻遇高压油气水层时,往往出现“下吐上漏”等复杂情况,甚至出现卡钻事故。其处理难点在于,若先堵漏,堵漏液易被高压地层流体冲走;若先压井,又会发生井漏。一些井由于处理方法不当,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仍出现井眼报废,造成巨大损失。满西2井在处理卡钻事故的套铣作业中,遇到“下吐上漏”的复杂难题。经对井下情况分析后,提出处理复杂情况的合理的堵漏液配方和浓度;堵漏液走前,压井液走后;施工中合理控制回压;允许少量漏,不允许有增量。采取堵漏压井同时进行的方法,成功地解除了该井的复杂问题,为处理类似复杂情况的井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3.
微泡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在玉皇1井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段低压地层的井漏问题一直是困扰川东北地区表层井段快速钻进的主要难题之一。微泡钻井液是在不使用充气设备的条件下产生的可循环泡沫流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桥堵剂形成微泡桥浆,利用微泡钻井液低液柱压力、低循环压耗及微泡桥浆的“微泡气锁”和“架桥封堵”双重作用,可有效解决长段低压地层的井漏问题。这种防漏堵漏新技术在玉皇1井表层易漏井段应用,与邻区同类井相比,钻井速度提高了3~7倍,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龙探1井在对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深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超高压气藏的钻进中,受井身结构的限制,同一裸眼井段内面临高温超高压复杂压力剖面,?190.5 mm井眼钻进至栖霞组发生溢流,在控压循环加重的情况下引起下喷上漏,如何安全处理成为该井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为此,在仔细分析龙探1井喷漏同存复杂情况和处理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确定出把上部漏层与下部高压气层进行隔离、提高漏层的承压能力以满足平衡钻井要求的处理技术思路,制定出GZD刚性颗粒+核桃壳+HHH堵漏配方的具体处理实施办法:(1)通过正、反推压井液将气体污染钻井液推回漏层,降低关井的井口压力,再采用隔离法注水泥封隔喷、漏地层,阻断井下内循环;(2)堵漏施工中采用井口压力升高的时间和堵漏浆的注入量推算出漏层大致位置,推测漏失通道的大小、漏层对堵浆的吸收能力等漏层性质,作为后续作业调整堵漏浆的粒度、浓度、使用量的依据。采取上述措施成功地将龙探1井上三叠统飞仙关组承压能力提高到2.35 g/cm~3并顺利钻穿栖霞组,下?168 mm套管固井。结论认为,适宜的堵漏配方能有效地扩大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该实例可为该区及其他地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沙南3井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沙南构造带沙南3号构造高点的一口重点预探井,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组发育多套复和膏盐岩层,由于盐层以上的地层存在多套低阻砂岩层(漏失压力系数不大于1.4),为保证下部盐膏层安全施工,需大幅度提高盐层以上大段低压层承压能力。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以“超强滞留颗粒”和“水化膨胀系列复合堵漏剂”为核心的新型堵漏材料,并优化出适合不同尺寸漏失通道堵漏浆配方,承压能力均达到15 MPa以上,抗返排能力超过5MPa。现场配合多级及多阶承压堵漏工艺,逐步将钻井液密度从1.40 g/cm3提高到了1.75 g/cm3,提高承压能力到19 MPa,保证了本井套管顺利下入。  相似文献   

16.
川涂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由于强烈的地质运动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存在着许多裂缝和溶洞。在钻井过程中,常因钻遇裂缝和溶洞而发生恶性井漏失返,此时井内有一定动、静液面但不在井口。针对这种恶性井漏,常采用水泥或水泥混合其它材料堵漏。在注水泥堵漏施工作业中,由于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值相差较大等多种原因,往往形成较多的混浆,影响水泥胶结质量,甚至难以形成有效的水泥塞,致使水泥堵漏失败。章在水泥堵漏施工工艺方面对开成混浆的原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提出了确定合理的堵漏钻具下入深度、控制水泥浆密度、注前置高密度钻井液等减少水泥混浆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明1井是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部署在普光区块的1口预探井,该井雷口坡组以上地层由于裂缝发育、断层多、地层破碎、胶结性差,加之钻井液密度窗口窄,多次发生失返性恶性漏失。采用桥堵、可控胶凝、水泥浆、凝胶等多种堵漏方式,均告失败,采用常规承压及雷特承压堵漏方法,但效果均不好。后采用化学固结浆封堵施工井段,采用交联成膜浆保护施工井段以上裸眼地层,防止憋挤时压漏上部薄弱地层,提高了地层承压能力,达到了施工要求,为顺利完成该井的施工任务提供了安全保障。化学固结堵漏材料是一种高价金属离子纳微米级材料,具有微小膨胀功能,密度在1.05~1.90 g/cm3之间可调,抗温达180℃;交联成膜浆使用高强度桥接堵漏材料代替常规的桥接材料,并引入化学交联固结材料,抗返吐能力大于3 MPa,抗温大于180℃,抗压差大于20 MPa。该化学固结承压堵漏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在易漏地层提高地层承压能力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堵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ˮ��΢��ĭ�꾮Һ��©��©ԭ���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低密度和气泡变形堵塞理论,分析了微泡沫钻井液的防漏堵漏原理。采用砂石充填的模拟漏层实验方法,研究了无粘土相微泡沫钻井液防漏堵漏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微泡沫钻井液对80~120目砂石构成的孔隙通道具有最好的堵漏效果,对40~80目砂石构成的孔隙通道具有良好堵漏效果,对10~40目砂石构成的孔隙通道具有一定的堵漏效果,而且,随着压力增加,微泡沫钻井液仍具有堵漏承压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地区目的层深、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该地区的井在固井过程中时常发生漏失事故,严重影响固井质量。基于此问题,对整个固井期间产生激动压力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钻井液性能、环空间隙、钻具和套管下放速度、排量以及井浆流变性能对激动压力的影响,得出环空间隙越小激动压力越大,建议不得小于20mm;降低钻井液屈服值能减小破坏胶凝结构产生的激动压力;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套管下放速度计算模型以及提升循环排量频率的概念和控制方法 ;调整井浆的流变性能可以有效降低施工中产生的摩阻,并依此提出了注替排量的计算模型。现场应用表明,该套防漏固井方法对库车山前地区井的防漏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S88井强行钻进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8 8井在下奥陶纪的鹰山组地层钻遇 5 .7m的大溶洞 ,钻井液有进无出 ,多次堵漏无效 ,且负压钻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循环 ,最终实施强行钻进工艺 ,完成了四开钻井任务。介绍了该井强行钻进工艺设计及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