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出全新参数一病灶皮质衰减比;并讨论其在增强CT中小肾肿瘤(病灶直径<4cm)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肿瘤患者的术前多期增强CT 70例。由两名有临床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分别记录肾脏肿瘤增强CT中的典型影像征象(边缘形态、强化类型、血管侵犯、肾周脂肪侵犯等)。并于肿瘤及邻近肾皮质区域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计算病灶皮质衰减比。观察以上指标在小肾脏肿瘤不同良恶性亚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滑肌瘤、透明状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间的表现。结果 不同于恶性肾脏肿瘤,本研究中全部的良性肾脏肿瘤均呈现边缘清晰、无血管或肾周脂肪侵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灶皮质衰减比与透明状细胞癌(P<0.05)和乳头状细胞癌(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肾脏增强CT中病灶皮质衰减比可将有代表性的肾细胞癌(肾透明状细胞癌)与良性肿瘤(肾嗜酸细胞腺瘤)显著分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庆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3,(7):897-898,F0003
目的探讨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36例透明细胞癌、7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质期和实质期),测量肿瘤实质的CT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实质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83.3%)和乳头状癌(71.4%)。结论 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实质的强化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超声造影(CEUS)在肾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MSCT和CEUS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MSCT、CEUS及二者联合检查对肾肿瘤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 MSCT联合CEUS诊断肾肿瘤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MSCT(χ2=6.993、5.849、4.350,P0.05)。MSCT、CEUS、MSCT联合CEUS诊断肾肿瘤关联性和优势性均极有统计学意义,MSCT联合CEUS诊断阳性检出率高于MSCT(P0.05)。结论 MSCT、CEUS诊断肾肿瘤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图像特点明显,两者联合诊断有助于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CT对直径≤4 cm肾脏富血供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在肾脏肿瘤患者中选择60例为观察对象,对嫌色细胞癌(9例)、乏脂肪错构瘤(10例)、透明细胞癌(29例)、嗜酸细胞腺瘤(12例)进行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不同肿瘤类型CT值与强化百分比.结果 嗜酸细胞腺瘤平扫CT值、实质期CT值[(41.60±8.35)HU、(130.33±26.28)HU]高于嫌色细胞癌[(36.81±6.35)HU、(99.18±17.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细胞腺瘤排泄期CT值(100.81±10.37)HU高于其他肿瘤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泄期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腺瘤强化百分比[(1.38±0.62)%、(1.47±0.36)%]低于嫌色细胞癌(0.9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CT值、各期强化百分比对四种肾脏富血供肿瘤进行对比,能够明确各肾肿瘤病灶部位和病理类型情况.因此CT诊断在肾脏富血供肿瘤(直径≤4 cm)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联合增强CT在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5例78个肾脏占位患者,其中良性、恶性占位分别17个、61个,术前均接受CEUS、增强CT检查,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肾占位性病变的相对CEUS参数,比较CEUS、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在鉴别诊断肾实质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4月30日~2010年4月30日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肾实质性肿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EUS与CE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征、增强消退时间,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 CEUS明显增强42例,肿瘤可见假包膜征31例,呈快进慢出39例,与CE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灵敏度(97.87%)、准确度(92.59%)显著高于CECT(80.85%、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在肾实质性肿瘤增强强度、假包膜征、增强消退等方面与CECT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CEUS对肾癌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显著高于CECT。  相似文献   

7.
牛强 《四川医学》2012,(9):1641-1642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RO和3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MSCT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为类圆形、无钙化的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4例(36.36%)中央可见星芒状低密度影,增强后2例(18.18%)可显示包膜,病灶中央的星芒状瘢痕均无强化,强化特征呈"快进慢出"型。平扫RO的CT值高于肾癌(P<0.05),皮质期与平扫CT值的差值低于肾癌(P<0.05),而髓质期和排泄期两者C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联合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安凤城医院诊治的145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EUS联合FNAC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87)和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58)。评估CEUS、FNAC及两者联合对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颈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在造影增强方向、造影增强均匀度、造影增强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灌注缺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5例PTC患者中,CEUS正确诊断73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FNAC正确诊断62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两者联合正确诊断85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CEUS联合FNAC诊断PT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7.70%、特异度为62.07%、准确率为83.45%、阳性预测值为79.44%、阴性预测值为94.74%,且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4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以55例肾透明细胞癌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者在肿瘤性质,平扫CT值及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相对强化CT 值,以及肿瘤强化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肾嫌色细胞癌以实性为主12例(85.7%),透明细胞癌以囊实性为主32例(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相对强化 CT 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嫌色细胞癌相对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透明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强化(8/14),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9/55),两者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大部分为均匀实性肿块,少有囊变,且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大部分与肾透明细胞癌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10.
邓亿明 《中外医疗》2011,30(36):179+181-179,181
目的 探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肾脏肿瘤,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结果 104例中良性肿瘤8例,占7.6%,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恶性肿瘤96例,占92.4%,其中,肾细胞癌(RCC)82例,应用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法准确检出小肾癌(最大径〈3cm)8例.肾盂癌4例,肾母细胞瘤4例(WILMS瘤).结论 增强前后CT扫描对肾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前分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囊性肾细胞癌行超声、螺旋CT检查时影像学差异,对两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病理结果为多囊性肾细胞癌的患者72例行相关超声、CT检查,收集其图像资料,观察肿块形态特征和超声、CT特征。结果:超声术前诊断囊性肾细胞癌的准确率能够达到61.11%(22/36),CT仅为55.56%(20/36),两者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811)。结论:肾囊肿病应优先使用超声波检查,但由于传统的超声在检测肿瘤微小血管及低速血流方面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行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2例肾细胞癌及15例肾脏良性肿瘤,均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所有病例先行常规肾脏CT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进行CT灌注扫描。通过后处理软件分别测量其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肾细胞癌组灌注参数BF、BV、PS平均值均明显高于肾脏良性肿瘤及对侧正常肾脏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良性肿瘤组灌注参数BF、BV、PS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肾脏髓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较好地反映肾脏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术前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h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增强CT表现,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chRCC和13例RO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病理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chRCC和RO的肿瘤大小、出血、坏死或囊变、中央瘢痕、节段性增强反转、脉管癌栓、周围静脉曲张及平扫实质癌变均匀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hRCC和RO肿瘤内钙化、增强时肿瘤强化CT值及肿瘤皮髓质期强化百分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RCC肿块内钙化较RO多见。结论 CT增强强化程度对chRCC和RO的术前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14-117
目的 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肾细胞癌44例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中观察比较肿瘤大小、有无钙化、有无坏死、边缘清晰情况、假包膜存在情况、是否单发及强化延迟的存在情况,进行平扫期及三期动态增强,得出平均CT值。结果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肿瘤成像大小要小于肾细胞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钙化、坏死、假包膜、强化延迟的情况较肾细胞癌少,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边界情况较肾细胞癌清晰,并且大部分为单发,比较肾细胞癌患者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肾细胞癌患者的CT值高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在鉴别诊断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肿瘤内寻找脂肪成分是鉴别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关键,对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CT进行肿瘤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模式的选择是主要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CT检查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肾细胞癌(RCC)各亚型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RAML(RAML组)和30例RCC患者(RCC组)的CT影像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RAML和RCC各亚型患者的CT值与均匀强化率。结果:平扫时RAML组CT值明显大于RCC各亚型组;皮质期,RAML组CT值明显大于乳头状细胞癌组与嫌色细胞癌组,明显小于透明细胞癌组;实质期和排泄期,RAML组CT值明显大于乳头状细胞癌组和嫌色细胞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期和排泄期,RAML组CT值与透明细胞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L组均匀强化率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L组均匀强化率与乳头细胞癌组和嫌色细胞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RAML与RCC各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认识肾细胞癌的CT诊断及分期,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检查对肾细胞癌极为敏感,本组CT诊断肾细胞癌9例,正确率90%,误诊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CT分期与病理符合者8例,符合率80%,典型肾细胞癌CT表现为平扫肾实质性肿块,肾轮廓变形隆起,增强扫描肾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中心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根据肾细胞癌的典型表现,CT不仅可以作出准确诊断,而且对肾癌进行术前CT分期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47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正电子放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与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探讨两者在R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所有47例患者PET/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各自影像所见指导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PET/CT及MRI的I期诊断准确率均为100%,Ⅱ期PET/CT的准确率为92.3%,MRI准确率为80%,PET/CT联合MRI在I、Ⅱ期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达97.2%。结论 PET/CT在肾细胞癌诊断准确率方面高于MRI(P0.05),尤其对于患者全身情况的掌握方面优势较明显;但在原发病灶准确分期方面逊色于后者,临床上应该将两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我院术前CT拟诊肾肿瘤,并有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的53例CT资料,探讨CT对肾肿瘤的诊断反对肾细胞癌术前分期的价值,53例中CT诊断正确50例(94.3%),肾细胞癌术前分期整体正确率85.3%。对肾肿瘤的诊断,CT优于B超和静脉肾孟造影,平扫时肾癌密度与病理类型有关,透明细胞癌多为低密度或近似等密度,颗粒细胞癌多为高密度。肾肿块内部斑点状钙化是恶性肿瘤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刘斌  余永强 《安徽医学》2017,38(6):766-768
目的 探讨乏脂肪肾脏血管平滑肌瘤(R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MS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1例乏脂肪RAML患者和15例ccRCC患者,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统计分析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的影像学特点及各期CT值.结果 病例组患者病灶平扫的CT值为(51.61+13.42)HU、对照组为(38.29+6.46)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病例组病灶在皮质期与对侧正常肾皮质CT值比值为(0.67+0.13)、对照组为(0.98+0.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单/多发、有无囊变影像征象上存在差异.结论 联合肾脏病灶的影像特征及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的强化特点有利于临床更好的鉴别肾脏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于囊性肾细胞癌诊断价值,提高对囊性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我院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细胞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岁,均为单侧,4例占据部分肾脏,1例累及全肾,并侵及输尿管;其中1例合并输尿上段结石;增强扫描表现为全肾或部分肾脏囊实性病变或囊壁不规则增厚,CT增强检查囊壁及实性成分均示不同程度强化,囊内液体成分无强化.结论囊性肾细胞癌在螺旋CT有较为特征性表现,CT增强扫描对囊性肾细胞癌的定性诊断及术前评估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