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与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是我们在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它们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既有相  相似文献   

2.
一城市线性空间促进社会发展城市开放空间根据形态不同分为点状空间、线性空间和面状空间,一个良好的城市线性空间是优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之一。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城市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受到重视,促使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得以深入发展。而在城市中存在着大量铁路、河流、高架路以及街道等城市线性空间,它们串联城市公共空间,渗透至城市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沈琪 《安徽建筑》2007,14(4):53-54
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塑造特色的开放空间可增强它的识别性,也能为空间本身带来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平衡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篇关于公共领域经济学的文章。从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本文为思考开放空间的动态变化、解释都市形态学的演变以及预测城市设计的结果提供了一整套分析工具,考虑了通过共享和私人空间来处理公共领域问题以及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城市开放空间在这个分析中作为剩余用地类别出现,表明了开放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它引出了这样的想法,即一个城市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应该对应不同等级的管理机构。在创造可持续的公共领域以及避免本文提及的都市“公地悲剧”中,物质环境和制度设计都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的维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一系列新的过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如围闭式城市空间、交通性城市空间等。本文结合实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公共空间联系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铁军  左进  林岭 《新建筑》2007,(5):28-30
从西部山地城市特殊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出发,综合运用建筑学、安全科学、灾害学等多学科理论,分析了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提出西部山地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化建立与相关技术集成,以期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与管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所谓公共空间群落是指一组邻近的公共空间按照一定的结构。彼此联系、彼此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公共空间群体。公共空间群落对公众开放的程度和开放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与角色也不相同,得到的社会认同更不一样。下面以郑州市绿城广场地区为例,浅谈城市公共空间群落中的非言语交流。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塑造公众良好行为风尚。  相似文献   

9.
关注公共开放空间问题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开放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二是感到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拥挤,拥挤程度不断加剧.虽然造成城市拥挤的因素很多,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优先规划"理念缺位和滞后是关键.通过对这两个原因地思考,联系公共开放空间现状与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所以公共开放空间概念研究具有普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涂俊 《城市建筑》2012,(17):1-2
文章以庙宇空间形态、庙前公共区域、庙前空间使用三方面构成城市庙会空间形态与庙前公共空间内容,以城乡关系和城市信仰空间做研究背景,落脚在城市庙前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以此研究庙会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涂俊 《城市建筑》2012,(9S):1-2
文章以庙宇空间形态、庙前公共区域、庙前空间使用三方面构成城市庙会空间形态与庙前公共空间内容,以城乡关系和城市信仰空间做研究背景,落脚在城市庙前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以此研究庙会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蒂。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13.
曾姣 《城市建筑》2014,(8):19-19
城市公共空间总结来说,就是以人为主导因素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建筑物之间的公众可以意达到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的总和。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感受体验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建筑架空底层的概念、历史渊源,其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地域性等特点,在建筑中属于灰空间范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业主的认同和规划管理机构的引导,提倡建筑架空底层设计,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丰富城市公共活动,促进邻里交流。  相似文献   

15.
朱哲 《山西建筑》2005,31(12):16-17
分析了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空间特征及应用,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指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概述1 中西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旧城,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宫殿或府衙,是禁止随意出入的封闭性空间。而西方城市、特别是许多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空间的核心是城市中心广场,是开放性空间(见图)。1中西方传统城市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形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影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与活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公共开放空间的价值内涵从注重物质功能向普惠公共群体转变。以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探究概念的理论内涵。参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基于历史维度分析中西方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的历史演变进程,总结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性演变的特征,透过比较视角得出中西方规划实践中公共开放空间所体现的公共性呈现“殊途同归”的趋势。既丰富了对公共开放空间理论层面的研究,同时对有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景.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同.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19.
以《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共空间定义、发展的研究总结,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国内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20.
金秋野 《建筑师》2010,(5):69-73
本文通过归纳当代北京宗教空间的城市界面的四种类型.探讨城市改造与宗教空间公共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宗教空间作为一种信仰载体。其形态上日趋开放、与市民社会逐步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城市公共活动的展开和积极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在当前的城市改造过程中.宗教空间的城市界面正在逐步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