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IDDM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着重观察了26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包括肾小管功能的改变、肾组织学检查及部分患者的尿EGF,对小管间质损伤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了初探。结果发现:①NIDDM肾病小管间质功能受损具有无明显节段性分布的特点,既有近端小管细胞损伤,也有远端小管的损伤;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间质扩张、弥漫炎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②在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受损之前,小管间质病变即已出现,并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步加重,提示小管间质损害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与肾小球病变同样重要的作用。③肾功能未明显受损、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较轻的DN患者,尿EGF明显增高。随着肾功能的明显恶化,小管间质萎缩纤维化的加重,尿EGF排泄量也逐渐降低,表明EGF很可能参与了DN小管间质病变,在其损伤的早期阶段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方法 分析182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 IgAN伴肾小管间质损害68%,其中轻度42%,中度22%,重度4%.血压升高、尿蛋白定量增加、肾功能减退是IgAN预后不良的因素,尿渗透压、尿β2-微球蛋白(β2-MG)能反映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程度.肾小球各项病理指标(肾小球病变积分、球性硬化、血管病变积分)、病理分级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呈平行关系.结论 尿渗透压、肾小球病变积分、尿β2-MG、球性硬化、血管病变积分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有显著意义.肾小管间质损害是IgAN预后不良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损害的实验研究进展沈克勤,郑丰,杨俊伟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损伤;单核细胞聚集;间质纤维化自70年代初期,Schainuch发现肾小管间质(TI)损害的程度与肾功能减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而首次提出慢性TI损害在肾...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肾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可引起多种类型的肾损害。过敏反应可导致肾间质和小管损害,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些药物可引起肾灌注不足和肾前性氮质血症。免疫反应导致的肾小球病变或血管损害也有少量报道,并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5.
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小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肾病(DN)包括肾小球与肾小管病变。有关肾小球病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有关肾小管病变的研究尚少。近来已有文献报道,肾小管病变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糖状态下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氧自由基的产生。由此推测,内皮损伤、氧化应激与糖尿病(DM)肾小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60例IgAN患者行肾活检,按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积分分为无病变、轻度、中度及重度组。用ELISA法检测血、尿TGF-β1,同时检测其临床指标及肾小管功能指标。结果不同肾小管间质病变组间的肾小球积分、肾血管积分、血肌酐、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差异有意义;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血、尿TGF-β1及尿仅,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呈正相关。结论血、尿TGF-β1及尿α1-MG、β2-MG、NAG可预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进展和预后,其中尿TGF-β2与IgAN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小管-间质性肾病是指病变累及肾小管及间质,而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一组疾病。本组疾病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者约占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数的25%。表明这类疾病很常见,其重要性不亚于肾小球疾病。小管-间质性肾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但其病因大体可分为五类:①毒素、毒物直接损害肾小管及肾间质;②触发肾小管间质的免疫反应;③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④肾内微循环障碍;⑤集合管系统梗阻。尽管这些肾损害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小管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糖尿病肾小管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早期白蛋白尿及大量低分子量蛋白的排出,不仅反映了肾小球功能受损,也反映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低分子蛋白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中还有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溶酶体酶。早期酶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增强。而晚期酶尿可能与肾小球损害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破坏有关。肾小管性蛋白尿及酶尿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另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小管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肾小管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肾病早期白蛋白尿及大量低分子量蛋白的排出,不仅反映了肾小球功能受损,也反映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低分子蛋白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中还有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溶酶体酶。早期酶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增强,而晚期酶尿可能与肾小球损害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破坏有关。肾小管性蛋白尿及酶尿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糖尿病肾小管Na+转运功能、葡萄糖吸收功能及对一些离子的重吸收能力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损(TIL)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609例IgA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占47.1%,中度者占21.7%,重度者占16.6%,无肾小管间质损害者仅占14.6%。肾小管间质损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加重。IgAN患者的病情亦逐渐加重,表现为知血压升高,尿蛋白定量增加,血清白蛋白下降及肾功能减退。肾小管间质损害与病理参数的关系。血管损害、肾小球总体损害、系膜增殖程度及球性硬化的积分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加重逐渐增高,反之,随着肾小球和血管病变的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亦相应加重,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N患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并随其损害程度的加重,IgAN患者的病情亦逐渐加重,肾小管间质损害可能是决定IgAN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且其与肾小球及血管病程度均呈平行关系,从而提示肾小管间质害与肾小球和血管的病变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培培  苗华 《山东医药》1997,37(4):13-14
对8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组织学类型,肾间质损害程度,肾小管功能及肾功能状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高龄慢性肾小球肾炎TIL的发生率为78%,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及其它组织学类型中的重型患者均合并明显的TIL;而TIL较轻者其肾小球病变也相以较轻。提示TIL程度有助于评价肾小球病变。认为应注重对高龄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的监测,有条件时应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小管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尹广肾脏病进行性发展以至出现终末期肾衰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的预后取决于其肾间质小管病变的程度,肾小管细胞本身也可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血管活性多肽以及多肽生长因子。现就肾小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白介素-10(IL-10)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表达及巨噬细胞的浸润与肾脏病理和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测定正常肾组织和20例LN肾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和IL-10的表达及与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组织学指标和功能损害的相关关系.结果:①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仅个别巨噬细胞存在,几乎无IL-10表达,而在各型LN,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见浸润的巨噬细胞及IL-10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且病变严重的Ⅳ型LN尤为明显.②肾小球KP1 巨噬细胞与肾小球细胞数增多,LN活动指数、慢性指数均呈显著相关,IL-10 细胞数也与这些指标相关.肾小管间质中KP1 巨噬细胞数及IL-10 细胞与小管损害、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和慢性指数(特别是慢性指数)显著正相关.③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中KP1 细胞数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尿NAG排泄量有关,IL-10 细胞也与上述指标有关,而与血清学免疫指标无关.④肾小球KP1 与IL-10 细胞呈高度相关性,r=0.79(P<0.001),小管间质中KP1 与IL-10 细胞也呈高度相关性:r=0.76(P<0.001).70%KP1 细胞聚集在肾组织损害严重部位,同时IL-10阳性染色物主要存在于KP1 细胞中.结论:肾脏IL-10表达增加与巨噬细胞浸润在LN病理与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 ,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DN中肾小球病变得到了广泛关注 ,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糖尿病初期表现为肾小管肥大、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基底膜增厚 ,晚期则出现肾小管萎缩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部位常伴有肾小球纤维化 ,但也可以不伴有肾小球纤维化。与此病理表现相对应 ,尿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38.4 6 %可以出现尿肾小管蛋白水平增高 [1 ]。这说明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并不依赖肾小球病变 ,是 DN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所谓肾纤维化就是指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白塞病合并肾脏病变的临床和肾脏活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组织学特点。方法 分析3例白塞病患者肾脏表现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肾脏活检表现,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与本研究结果对比。结果 3例患者出现肾脏病变时均伴有全身病变活动。2例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肾活检为肾小球病变;另1例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蛋白尿,肾脏活检为肾小管间质病变,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肾间质病变。所有3例的肾脏病变均较轻,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临床表现减轻。结论 白塞病肾脏受累在临床上不多见,肾脏损害以蛋白尿多见。病理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可以受累,而肾血管则均未累及。本研究报道的3例患者均有肾间质病变,肾脏组织学损害较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合并肾脏损害与高丙种球蛋白(IgG)血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诊断为pSS并且合并肾脏损害的13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高IgG与正常IgG两组在临床表现、肾脏损害、免疫学和肾脏病理方面的差异.结果 收集130例pSS肾脏损害患者,高IgG组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dRTA)发生率为84%,显著高于正常IgG组(59%)(P<0.05);肾小管性蛋白尿发生比例在高IgG组为55%,显著高于正常IgG组(21%)(P<0.05);血IgG水平与血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269,P<0.01);高IgG组以肾小管性蛋白尿为主,正常IgG组以肾小球性蛋白尿为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IgG组患者低补体发生率显著高于高IgG组(P<0.05);两组患者肾组织的肾小管间质积分(TI)和肾小球积分(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IgG血症与dRTA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高IgG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以小管病变为主,与肾功能损伤程度有关,临床上对于高IgG血症患者要注意检查小管酸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肾损害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肾员害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特点和肾脏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原发性干燥征伴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活检病理及免疫病理、肾组织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病变程度采用半定量积分表示。结果:(1)育龄期妇女发病多见,肾脏受累以低渗尿和肾小管酸中毒(RTA)最为常见(92.9%),其中I型RTA8例,Ⅲ型RTA2例,混合型RTA2例,不完全型RTA1例。尿蛋白阳性的患者均表现为小管源性蛋白尿,镜下血尿少见。(2)免疫系统异常,13例患者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冷球蛋白阳性率为50%(6/12),血清球蛋白升高71.4%,IgG异常升高71.4%(8/11),IgM异常升高9.09%(1/11),IgA异常升高18.2%(2/11)。(3)肾活检病理改变11例为慢性间质性肾炎,3例肾小管间质基本正常,肾小球均有系膜增生,部分有C3(50%)、IgM(21.4%),IgG(14.3%)沉积。小管基膜和间质血管壁均无免疫球蛋白沉积。结论:干燥综合征伴肾损害以尿浓缩功能减低和肾小管酸中毒最为多见,肾小管间质病变为慢性间质性肾炎,血管病变发生率低,高球蛋白血症和小管间质的功能和形态改变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管与肾小球病变的顺序及其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通过Ⅳ型胶原(CⅣ)的测定,探讨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管与肾小球病变的先后顺序及其意义.方法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DM)大鼠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免疫组化、电镜、图像自动分析仪对影像数字化处理方法,检测DM大鼠不同阶段尿中CⅣ和白蛋白(UAlb)含量、肾小球与肾小管内CⅣ含量、肾小球平均体积(VG)、PAS阳性物质含量、肾小球基底膜(GBM)与肾小管基底膜(TBM)厚度.结果 (1)DM大鼠的尿CⅣ、UAlb、肌酐清除率(Ccr)、V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C).(2)第2周,DM大鼠尿CⅣ增高97.1%,UAlb仅增高23.7%,此时,肾小管内CⅣ含量增高,电镜下TBM出现局限性增厚;第3周,肾小管内CⅣ含量进一步增加,TBM出现显著的弥漫性增厚.在此阶段,肾小球内CⅣ含量及GBM厚度均无明显变化,直至第6周,肾小球内CⅣ含量才显著增高,GBM也出现显著的增厚,但其增厚幅度比TBM增厚幅度小.(3)UAlb正常的DM大鼠,有71.4%尿CⅣ增高,但其肾小球内CⅣ含量无变化,肾小管内却显著增多.(4)尿CⅣ与血肌酐(Cr)、UAlb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0.88,P均<0.001),与PAS灰度、C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45,P均<0.001).结论 (1)DN早期,尿CⅣ早于UAlb出现增加,尿中增加的CⅣ主要来自肾小管,说明肾小管病变早于肾小球.(2)尿CⅣ能更早、更敏感地诊断早期DN,并且还能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肾纤维化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研究发现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排泄功能的损害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小管间质的病变为炎症细胞的浸润、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肾纤维化的特点为结缔组织不适当地积聚,包括间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各种蛋白聚糖(Prot...  相似文献   

20.
间质性肾炎是以肾间质部分的炎症为主要病变的疾病,由于其病变与临床表现常波及肾小管部分,故也有作者归之于小管-间质性疾病中论述。病理间质是各种器官中的支持组织。肾间质系指分布在肾小球与肾小管之间的带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纤维结缔组织。皮质部分的间质稀少而疏松,髓质部分则相对的较为致密,尤其在锥体尖部乳头处更多。正常时这些纤细的支持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看起来并不明显,小管与小管紧密并列;而在间质炎症时,间质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