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发现,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对肥胖、Ⅱ型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代谢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肠道中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对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疾病产生的同时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不同的DF对肠道中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不同,从而改善疾病促进人体健康.本文从DF的结构功能特性、在肠道菌群生长代谢中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角色,综述了DF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DF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共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互利共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人类和肠道菌群.人类利用肠道菌群消化食物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和营养,而肠道菌群则获得栖息地和营养.肠道菌群与人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平衡状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会导致人体内的许多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炎症性肠病、癌症等.肠道菌群参与宿主新陈代谢、机体免疫、基因表达、疾病发展和药物疗效,同时它也受饮食、抗生素、生活方式、遗传和时间点的影响.作者系统地回顾了人类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肠道菌群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描述了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肠道菌群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代谢和炎性反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Akkermansia muciniphila(A.muciniphila)是疣微菌门中第一个被成功分离鉴定和培养的肠道共生菌,最初从人类粪便样本中被分离出来,因具备黏蛋白的降解特性,使其成为肠道黏膜中的关键菌种之一。不断有研究表明A.muciniphila的丰度与动物和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使其成为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和益生菌的研究热点。此外,A.muciniphila的丰度在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和代谢紊乱患者中降低,这表明它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炎特性。本文将系统阐述A.muciniphila与肠道免疫和系统代谢疾病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其在改善肠道屏障、免疫应答及宿主代谢方面的功能和可能作用机制,为以A.muciniphila为基础开发疾病治疗新方法提供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微生态制剂用对人休无害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微生态制剂微生物,如青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都是正常健康人肠道中必不可少的正常菌群。微生态制剂的显著特点是含活的有益微生物,通过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生长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复杂的获得性代谢应激肝损伤疾病,NAFLD的发生发展受遗传、老龄化、生活方式、饮食、中心性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以及肠道菌群等相关联的并行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多个生理过程对体内肝功能有显著影响,包括能量代谢、肥胖、糖尿病和NAFLD。动物实验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症和NAFLD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实验动物在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多数定殖在消化道较远端,与宿主共享许多酶反应,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健康有重要影 响。 饮食中膳食纤维、植物营养素和微营养素等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与丰富度,同时也在预 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经肠道菌群高度发酵与膨胀,主要在结肠产生短链脂肪 酸,影响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间接塑造肠道菌群,还参与细胞生长、肠道屏障与离子转运,并增加抗菌和宿主 防御基因表达等。 膳食植物营养素 90% ~ 95%经肠道菌群转化成高度生物可利用代谢物,显著改变菌群多样性, 对预防高脂饮食代谢综合征有积极作用。 维生素与微营养素为肠道菌群提供必需的营养,促进与致病菌竞争,调节免疫反应,改变肠道菌群与胃肠功能。 肠道菌群调节各种营养素全身的状态,有益于机体健康。  相似文献   

7.
短链脂肪酸与肠道菌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燕  曹郁生  刘晓华 《江西科学》2006,24(1):38-40,69
根据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进展,综述了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s)的产生、代谢及其重要生理功能。介绍了肠道菌群在SCFA产生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纳米塑料(NPs)、镉(Cd)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污染对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氨基酸代谢及短链脂肪酸(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MS分析NPs、Cd、DBP单一污染及纳米塑料聚丙烯(PP)、Cd、DBP复合污染对儿童肠道细菌群落及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短链脂肪酸及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高通量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在门属水平上,单一污染的优势菌门属无明显变化,PP+Cd、PP+DBP+Cd复合污染优势菌门属水平丰富度与多样性显著下降;LC-MS/MS检测结果显示,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经NPs与DBP暴露后,氨基酸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d、PP+Cd、PP+Cd+DBP处理后,大多数氨基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同时检测到丁酸、戊酸的含量也发生变化.[结论]与单一污染物处理相比NPs相关复合污染物暴露处理后其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强,且不同污染物处理均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和SCFAs产量.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探究肠道菌群及代谢功能在NPs、Cd、DBP影响下的变化,从肠道菌群层...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与人体长期互作、共同进化,帮助宿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宿主肠道中产生的有毒废物,同时产生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短链脂肪酸等功能物质为宿主所用。肠道菌群紊乱将导致诸如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人体疾病的发生。因此,维护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对维持机体健康十分关键。益生菌可以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结构、抑制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殖,同时帮助宿主建立健康的肠黏膜保护层,增强肠道屏障作用,增强宿主的免疫系统。本文综述了乳酸菌、益生菌、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论述了中国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分析了基因型与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指出了肠道菌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鼠肠道微生物和小檗碱进行体外厌氧共培养,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MS)分析小檗碱的代谢产物,探讨大鼠肠道微生物对小檗碱的生物转化过程.采用UPLC的方法,有效分离得到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再采用串联质谱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及鉴定.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物通过脱甲基、脱羟基、去亚甲基等反应将小檗碱转化为小檗红碱,药根碱等5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慢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不仅对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仍然缺乏良策,而且新药研发速度也并没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得到提高,进而导致欧美以及中国医疗改革举步维艰,反过来提示当代医疗模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进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基于大量志愿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慢病的菌源性学说”,倾向于认为人体慢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紊乱造成的,同时证明可通过纠正胃肠道菌群紊乱显著改善包括便秘、肥胖、糖尿病等在内的慢病症状。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心理活动的菌源性学说”,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除了与大脑密切相关之外,还与人体共生菌群密切相关,甚至不排除人类心理活动有可能是微生物菌群通过人体大脑控制下的机体行为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表现。进而提出新医学理论和菌心说学说,认为人菌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而人菌失衡是慢病的根源,而且人菌失衡的关键在于人体和菌群之间的碳源竞争。菌心说学说认为相对于人体的躯体和大脑而言,由人体共生微生物菌群所构成的“心脑菌脑”有可能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中心和重心,而人体则有可能是被设计为菌群微生态系统提供生存与发展作用的场所和工具。基于这一观点,不仅可望实现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领域的新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实现对人类心理活动以及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认知与升华,对于重新认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祖国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主要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关键在于"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防重于治的健康医学模式,对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未病先防,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环境两方面着手;既病防变,完善早发现早治疗体系,掌握疾病演变规律,并保护好心理健康同学,正确对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以防病复.  相似文献   

13.
祖国传统医学中"治未病"的主要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关键在于"防",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防重于治的健康医学模式,对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借鉴意义:未病先防,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环境两方面着手;既病防变,完善早发现早治疗体系,掌握疾病演变规律,并保护好心理健康同学,正确对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史的学生,以防病复。  相似文献   

14.
健全人格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本质促进作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施行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健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5.
 当前持续高发的慢病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近年来生命科学和传统医学及当代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前的慢病高发现状反过来提示人们,必须采用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思维模式重新思考慢病的病因学问题,方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慢病防控难题。在长期从事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测试与体验,陆续形成了饥饿源于菌群及慢病源于菌群的系列新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菌心说学说(简称菌心学说)及其相应技术。本文系统阐述菌心学说的观点,以及基于该观点形成的慢病起源的新认识,同时提出有效的慢病防控方案。以往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西医主张"人类基因异常导致慢病",在菌心学说框架下所形成的肠道菌群异常(通过导致人类基因异常)而导致慢病的新医学体系,恰好对应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版本(中医对应于"医学1.0"版本,西医对应于"医学2.0"版本,新医学对应于"医学3.0"版本)。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应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构成原因,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坚持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咨询为辅,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教育、预防与发展的功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应包括:确立一个既包含终极目标又包含一般目标和独特目标的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体系,确立班主任的辅导者角色,依据辅导的终极目标和班级实际情况确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辅导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班级心理辅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焦虑症是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心理障碍。其防治对策,从大学生个体角度讲,应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技巧,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良好情绪及健全人格。从学校教育角度讲,应营造良好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  相似文献   

19.
心身疾病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人类的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应当不断调整改善环境因素,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恶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并且这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心理问题帮助资源。面对挫折时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产生了心理疾病且不去积极地寻求治疗。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国家、高校要逐步改变现有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机制,使之适舍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使自己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