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了空气污染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联。空气污染物暴露可以影响心脏自主神经节律并降低心率变异性,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是在敏感的患者群体中。[目的]研究在可控制的空气污染物暴露期间和之后,统计分析了健康志愿者和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分析数据来自13个随机双盲交叉研究,包括282名参加者(140名健康志愿者和142例稳定性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患者)的连续心电图记录。记录研究人群每次暴露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在稀释的柴油车尾气、木材烟雾、臭氧、浓缩的环境颗粒物、工程碳纳米颗粒或空气污染高环境水平的暴露期间或者之后,无论在健康志愿者或冠状动脉心脏疾病患者中,任何形式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没有增加。[结论]急性、可控制的空气污染物暴露不增加受试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短期风险。研究中所采用的这些技术,对于确定涉及空气污染不利影响的重要病理生理途径依然至关重要,并且在为环境和公共卫生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空气颗粒污染物(PM_(10)、PM_(2.5))的短期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发病、加重或死亡的风险相关,但空气气态污染物(CO、NO_2、SO_2、O_3)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关于空气颗粒污染物长期暴露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仍很匮乏。本文针对空气污染物与COP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气候、人群特征、人文地理因素对空气污染致COPD效应的影响,评估不同污染物与COPD发病、急性加重、死亡的相关程度,旨在为未来的COPD研究方向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齐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8):1148-114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临床类型,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证实传统调脂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ACS早期使用可使心血管复发事件(如再缺血、再梗死)危险性减少,死亡率降低,增加患者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且有利于达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长期效应。本文就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张经纬  冯利红  赵岩  王玉雯  于浩  吴妍  曾强   《现代预防医学》2022,(22):4077-4084
目的 探索空气污染物与绿化暴露水平对心梗死亡的发生所产生的交互作用。方法 主要收集天津市2017—2019年因心梗死亡的个案病例,估计每名病例环境因素的暴露水平,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与绿化暴露水平对心梗死亡的发生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结果 在不同的季节,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因素和绿化环境暴露水平存在着差异(P<0.001)。在单污染物模型中,每升高10 μg/m3的NO2(lag2期),可使心梗死亡发生的风险升高0.4%(OR = 1.004,95%CI:1.000~1.008)。在多污染物模型中,每升高10 μg/m3的NO2(lag2期)、PM2.5(lag2期)和PM10(lag6期),可使心梗死亡发生的风险升高1.1%(OR = 1.011,95%CI:1.005~1.018)、0.4%(OR = 1.004,95%CI:1~1.008)和0.3%(OR = 1.003,95%CI: 1.000~1.006)。对于滞后期lag1、lag2、lag6和lag7的暴露水平来说,颗粒污染物[可入肺颗粒物(PM1)、PM2.5 和PM10]与绿化环境暴露水平对心梗死亡的发生具有拮抗作用。结论 绿化环境可以起到降低颗粒污染物升高心梗死亡风险的作用,为指导人们有效的防护空气污染的危害,减轻颗粒污染物对心梗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口岸卫生控制》2009,14(5):47-47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连续两小时吸入被污染的空气会使人血压升高,严重者还会引发心血管疾病。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尽管对于健康人而言,暴露在被污染空气中导致血压出现暂时升高并无太大危险.但对于心血管有问题的人来说,空气污染导致的血压升高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相似文献   

6.
空气污染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近日,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空气污染与欧洲人群死亡率相关性的研究,以探讨长期暴露于不同空气污染物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金属是重要环境污染物之一,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已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重金属人体负荷水平、重金属暴露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铅、镉、砷3种常见重金属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并提出应加强全国范围一般人群重金属负荷水平的监测,以利于定量评估重金属暴露所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部分城市连日被雾霾笼罩,迟迟不散。据报道,近日法国巴黎也惨遭雾霾袭击,不得不采取车辆限号措施,雾霾已引起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据了解,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空气污染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每年有超过300万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空气污染物会间接或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随着空气污染浓度的增加会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者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9.
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对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短期影响的风险更高.在死亡率时间序列研究中,以证实当空气污染增加时以上观察及那些同时有其他健康问题的糖尿病患者是否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在一项分析中,将糖尿病日死亡数(为根本死因)与每日颗粒浓度、气体污染物浓度进行联系.在另一项研究中,进行了分组,组内对象是死亡前1年被诊断为有糖尿病和其他重大健康疾病的人群.使用经长期时间趋势和每日天气状况调整后的对数-线性泊松模型做分析.研究发现,糖尿病日死亡率、死亡前1年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亚组都与大部分空气污染物之间成正相关.后一组中,尤其是那些既有糖尿病,同时也有其他心血管疾病、慢性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对象,在暖季往往呈现更明显的效应.而在仅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即不同时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或下呼吸道疾病者)没有发现相关联的证据.研究数据显示,既有糖尿病同时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对空气污染的短期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空气颗粒物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不同的建模方法及潜在的发表偏倚,使得研究结果的系统评估难度较大。本研究收集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652个城市的居民每日死亡数据和空气污染数据,使用具有随机效应荟萃分析的超分散广义相加模型对PM10和PM2.5与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关系进行评估,并拟合出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颗粒物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尤以空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的影响最为人们所关注,其致病机制亦有较多研究报道.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实验及体外细胞实验综合阐述空气颗粒物暴露对心血管损害的生物学机制,包括炎症损伤、氧化应激和对凝血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调查表明空气污染可以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近年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不仅能引起上述危害,而且对妊娠期妇女的健康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已经受到世界广泛关注。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妇女的生理特性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加、白细胞增多、呼吸频率略加快和脂肪沉积等,使孕妇和胎儿对污染物的易感性增加,同时也使孕妇在空气污染物中的暴露和吸入污染物的风险增加。就空气污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_(2.5))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可对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较大危害,目前认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和作用机制也需要重视。本文归纳了PM_(2.5)对脑卒中、认知水平、退行性疾病等神经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hrophic factor, BDNF)通路等方面总结PM_(2.5)的致病机制,阐述生命早期和长期PM_(2.5)暴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旨在减少PM_(2.5)所致的人群健康损伤、失能和早死亡,为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短期暴露对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我国1990-2018年发表的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采用Stata11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我国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文献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氧化碳浓度每升高1 mg/m3,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各增加3.2%(95%CI:2.0%~4.4%)、4.0%(95%CI:2.8%~5.3%)、3.2%(95%CI:1.6%~4.9%)。结论一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已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严重的空气污染对生殖系统有着多重负面影响。对男性而言,可导致睾丸体积减小和质量减轻,精子数量、浓度降低,运动力与形态学改变,并可引起精子染色体畸变、DNA断裂,最终表现为男性生殖功能的下降,导致不育。而对女性,空气污染与卵巢结构与功能受损、生殖细胞发育异常、排卵率下降以及雌激素分泌异常等显著相关。另外,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孕妇的流产率明显增高,且更易造成胎儿畸形的发生。综述多种主要空气污染物对男、女生殖器官(系统)、生殖细胞、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空气污染可以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妊娠妇女机体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对空气污染物比较敏感;胎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污染物也更敏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娠妇女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包括自然流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等。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暴露组学、代谢组学的应用筛选出许多空气污染体内暴露的生物学标记物,如DNA加合物等代谢产物。生物学标记物可以用来反映个体的内暴露水平,相比外暴露的污染物监测更为准确,更能反映机体的暴露水平,从而指导探究空气污染暴露与各种妊娠结局相关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空气污染可以导致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妊娠妇女机体处于一种高代谢状态,对空气污染物比较敏感;胎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污染物也更敏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娠妇女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与各种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包括自然流产、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等。然而,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暴露组学、代谢组学的应用筛选出许多空气污染体内暴露的生物学标记物,如DNA加合物等代谢产物。生物学标记物可以用来反映个体的内暴露水平,相比外暴露的污染物监测更为准确,更能反映机体的暴露水平,从而指导探究空气污染暴露与各种妊娠结局相关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人群长期暴露可吸入颗粒物后,其心率变异性、血压、血黏度发生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可吸入颗粒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等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因子、组织因子、黏附因子等释放,导致心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该文综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细胞信号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很多患者认为,天气寒冷会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容易心脏病发作。到了天热,冠状动脉扩张,冠心病的各种不适症状消退,可以放松预防。其实,并非如此。
  夏季,气温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的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回流心脏血液减少,会影响心肌供血。人在夏季的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氧量减少,增加了冠心病发作的概率。炎炎夏日,出汗多、昼长夜短睡不好也是导致血管堵塞甚至引起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在高温的“烘烤”下,很容易使人产生烦躁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样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所以,夏天仍要注意心血管保健,天热心脏也要“消消暑”。  相似文献   

20.
据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儿童健康10年纵向研究报道,长期暴露于二氧化氮和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可导致儿童肺生长受阻,在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这种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