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绪言北祁连山东段早石炭世地层普遍发育,早石炭世早期地层是该区晚古生代主要含矿地层(如小红山——甘塘大型石膏矿床,即成生于该地层之中、下部)。该区的下石炭统地层,前人称之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创名,标准地点在甘肃省天祝县祁连山区臭牛沟。解放后,相继有不少地质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在古浪一黑山以及靖远地区,对石炭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又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主要有: 王建章(1959)按岩性把臭牛沟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称新城子砂岩(在剖面描述  相似文献   

2.
韩江  聂立军 《吉林地质》2003,22(3):19-23
在延边开山屯地区大蒜沟组地层中,发现的植物化石大部分在吉南—辽东地区太原组中所常见,具有明显的晚石炭世华夏植物群的色彩;动物化石也大多属石炭—二叠纪常见分子。将具有这种生物组合的大蒜沟组置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程晨  王军  李丹丹  吴秀元 《地质论评》2019,65(2):491-502
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晚期(相当于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共33属95种植物,其中地方性的土著分子(属、种)占有整个植物群总数的80%以上,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的典型特征分子较多,如①东方型鳞木类占植物群总数的25%左右,包括从早石炭世延续下来的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多种东方型鳞木(Lepidodendron)、窝木(Bothrodendron)及扁圆封印木(Sigillaria brardii);②由晚泥盆世开始出现的龙潭楔叶(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长沙楔叶?(Sphenophyllum?(Tetrafolia)changshaense)、早石炭世的靖远楔叶(Sphenophyllum jingyuanense)到纳缪尔晚期的微缺楔叶(Sphenophyllum emarginatum),这类具有长楔形叶的植物出现得比欧美地区早许多,可能是二叠纪瓣轮叶(Lobatannularia)的最早祖先;③齿叶属(Tingia)在早石炭世晚期已经出现,到纳缪尔晚期(红土洼组)已有三种之多,加上贝叶属(Conchophyllum),这两属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植物群的典型代表;④多种早石炭世中、晚期繁盛的真蕨类植物偶脉羊齿(Paripteris)及网羊齿(Linopteris)到晚石炭世早、中期仍十分发育,是华夏植物群早期最显著的特征;⑤早石炭世的畸羊齿(Mariopteris(Karinopteris))继续发育,而后可能演化成大羽羊齿类植物(Gigantopterids)的先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证实,北祁连山东段的纳缪尔晚期植物群已经进入华夏植物群的早期演化阶段;自从晚泥盆世的沙流水组开始,先后经历了早石炭世的臭牛沟组,靖远组及晚石炭世红土洼组和羊虎沟组(本溪组)代表了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ora)演替为华夏植物群的关键地质时期。北祁连山东段亦成为前华夏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早期发育、繁盛之地区,在纳缪尔期可能是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次区调在1:25万岔路口幅向阳峰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中,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与西邻<神仙湾>幅区域地层对比,厘定为早石炭世帕斯群.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岔路口地区缺失早石炭世地层的空白,为进一步详细研究甜水海微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层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1∶25万三道岭幅区调项目在东天山博格达地层小区托斯巴斯陶组一段采集到大量腕足化石,其中包含不少晚石炭世常见分子,但该组以往被认为是早石炭世地层。通过对腕足化石的鉴定和区域对比发现:一段下部层位发现了Gigantoproductus、Megachonetes和Syringothyris等早石炭世常见分子,可与北疆地层区阿恰勒河组和美路卡河组等早石炭世晚期地层进行对比;一段上部层位发现了Brachythyria、Cancrinella、Ella和Wellerella等晚石炭世地层常见分子,及晚石炭世特征分子Choristites和北疆地层区晚石炭世早期的地方特色分子Paramuirwoodia。研究认为一段上部发现的腕足化石具北疆地层区Choristites-Paramuirwoodia腕足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可与晚石炭世早期地层石钱滩组和祁家沟组等进行广泛的对比。托斯巴斯陶组腕足化石组合具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时代特征,说明该组上部层位已出现晚石炭世地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岔路口地区向阳峰一带地质填图和实测地层剖面,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与西邻地区区域地层对比,厘定为早石炭世帕斯群。该生物化石的取得,为该套地层时代划分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分析研究甜水海微陆块地层层序格架及地层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苏浙皖交境地区沉积了一套岩性比较稳定的早石炭世地层——金陵组 ,保存于该套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有腕足类和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的主要分子 Densosporites、Cymbosporites、Dibolisporites、L ycospora通常分布在早石炭世 ,可与我国许多地区 (如新疆准噶尔盆地滴水泉组 )的孢粉组合对比 ,反映该区金陵组属早石炭世杜内期(Toum aisian)沉积物。综合生物化石和岩石学特征 (包括沉积构造、岩石组分等 )的研究 ,金陵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1.贵州早石炭世古风化壳相铝土矿地层,分布在黔中地区的属:①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堆积亚相铝土矿地层(Ⅰa亚相);②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异地沉积(湖域)亚相铝土矿地层(Ⅰb亚相).分布在遵义(南部)、息烽、开阳地区的属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准原地堆积亚相铝土矿地层(Ⅰc亚相);分布在遵义、瓮安及正安、道真地区的属铝硅酸盐岩古风化壳原地残积亚相铝土矿地层(Ⅰd亚相).2.黔中Ⅰa、Ⅰb亚相铝土矿地层下部有清镇式铁矿,最近在修文小山坝Ⅰa亚相地层下部清镇式铁矿夹层中采获不少C_1孢子,在遵义苟江及道真羊角塘Ⅰd亚相铝土矿地层中也采获丰富的C_1孢子。3.黔中Ⅰa、Ⅰb亚相铝土矿地层属早石炭世九架炉组,它与黔北的早石炭世Ⅰc、Ⅰd等亚相铝土矿地层情况不同,因此,黔北Ⅰc、Ⅰd亚相地层不宜沿用九架炉组的名称,应另立名称,建议定为苟江组.4.贵州早石炭世Ⅰd亚相铝土矿地层及其层位可与邻省川东南、湘西、鄂西相应的Ⅰd亚相铝土矿地层对比,均可能为早石炭世产物.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石炭世早期穿山沟组的皱纹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皱纹珊瑚标本,是笔者于1975年及1977年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阿木尼克山早石炭世早期穿山沟组。该组代表柴达木盆地北缘早石炭世最下部一个地层单位,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为砂砾岩段;中部为灰岩夹页岩段;上部为灰岩段。描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早石炭世沉积物来源和构造背景,本次研究采集小赛什腾山怀头他拉组沉积岩进行碎屑岩锆石U- Pb年代学和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测试样品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富Th、U、Hf,贫Co、Sc、Ni、V元素;砂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属轻稀土富集型,具有中等负Eu异常;Cr/Zr、Sm/Nd、Th/Sc及Th/U等微量元素比值和判别图版显示研究区怀头他拉组为上地壳长英质物源区。沉积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比值显示,研究区样品与大陆弧环境砂岩具有极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构造环境投图同样表明怀头他拉组沉积环境以大陆弧为主,兼有主动大陆边缘特征。怀头他拉组碎屑锆石U- Pb年龄可划分出3个年龄区间,480~402 Ma,1493~900 Ma和1908~1803 Ma。年龄谱呈早古生代单峰值特征,峰值年龄为414 Ma,反映物源区与柴北缘加里东期构造带内早古生代晚期的岩浆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区域上古地理、古水流证据,综合分析认为小赛什腾山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物源主要来自于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1.
武桂春  姚建新  纪占胜 《地质通报》2009,28(9):1276-1280
北羌塘中部晚石炭世地层,尤其是晚石炭世晚期地层是否存在,长期以来缺少确凿的古生物化石证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该区石炭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建立了瓦垄山组,划分了6个 类化石带,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晚期,但缺少Protriticites与Triticites之间的Montiparus带。针对这一问题,对瓦垄山组命名剖面北侧的剖面进行了测制,发现了丰富的Montiparus属和Triticites属的分子,从而为北羌塘中部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的存在提供了翔实确切的 类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甘肃的磷矿主要分布于北山、阿拉善、祁连山及西秦岭、鄂尔多斯西缘等地,以沉积型及沉积变质型为主,还见有热液变质型等。矿石类型以磷块岩为主,部分为磷灰石,矿石品位一般较贫。含矿层位有早、中震旦世、早寒武世、早奥陶世、前志留纪、中晚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中石炭世及早二迭世等地层,其中以早寒武世、早奥陶世、中泥盆世及早中石炭世等的磷矿较为重要,其它含磷层多属磷矿化或含磷显示,一般不具工业价值。本文编写时利用了局编图组有关同志整理的资料,由于水平所限,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发表了异珊瑚的研究成果,建立13个属,描述160余种。所发现属种数量已大大超过国外学者所描述范围,并且在异珊瑚分类、骨骼微细构造及隔壁演变规律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发现具3个隔壁的异珊瑚,对异珊瑚的隔壁发育方式及各属间隔壁变异关系有了较清楚地揭示。在分类方面可将异珊瑚划分为具内沟和不具内沟的两个系列。异珊瑚在我国产出时代为泥盆纪早期至石炭纪晚期。我国的异珊瑚绝大多数产于早石炭世大塘期的海相地层内,常与Yuanophylum带的皱纹珊瑚共生,是划分早石炭世地层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14.
早白垩世期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隆升明显,在区域性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下,在祁连山山前盆地中堆积了一套特殊的碎屑岩序列。甘肃张掖鹦鸽嘴白垩系发育完整,虽局部被第四系覆盖,但总体出露良好,其特殊相序单元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框架下的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对研究祁连山隆升的沉积学响应及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鹦鸽嘴剖面下白垩统包括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可以识别出10个三级层序(S.1-S.10),LAST单元由冲积扇和河流相粗碎屑岩地层组成,湖泊相细碎屑岩沉积物构成三级层序的HAST单元。鹦鸽嘴剖面赤金堡组中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和下沟组中普遍发育的风成砂岩,是祁连山隆升造成的"焚风效应"的产物,对研究祁连山阶段性隆升特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早白垩世,研究区经历了从半干旱气候-干旱气候-潮湿气候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祁连山隆升过程从幕式隆升-快速隆升-均衡稳定隆升的阶段性特征。早白垩世末期,祁连山进入快速强烈隆升阶段,研究区区域性抬升为剥蚀区,整体缺失上白垩统。因此,鹦鸽嘴剖面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序列,不仅是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物质记录,还为早白垩世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格达山宽沟地区的石炭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廖卓庭  周宇星 《地层学杂志》1992,16(2):105-110,F003,T002
<正> 新疆博格达山南北坡广泛出露石炭系,上石炭统的分层系统基本确立,自下而上是:居里得楞组、柳树沟组、祁家沟组和奥尔吐组,前三个组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即三分的中石炭世),后一组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即三分的晚石炭世)。本区是否存在下石炭统的问题,由于缺乏生物地层资料的确凿依据而长期不能肯定,其症结主要在于“宽沟组”一名造成的混乱。  相似文献   

16.
在1∶25万岔路口幅区域地质填图时,在原划中泥盆统落石沟组中采到了大量腕足、珊瑚类化石,经鉴定其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该套地层可与西邻区域地层进行对比,对此新建下石炭统帕斯群。  相似文献   

17.
新疆纸房东地区出露一套火山岩,其形成时代缺乏年代学依据,地层单元划分也存在争议。文章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新疆纸房东地区火山岩成岩年龄为304±4.0 Ma,属晚石炭世。该套火山岩地层不整合于早石炭世条山群(C1T)或姜巴斯套组(C1j)之上,被早侏罗世八道湾组(J1b)不整合覆盖,地层中产晚石炭世芦木类化石Calamites undulatus sternberg。该地层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偶夹少量英安岩及英安质角砾凝灰岩,而早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C1b)发育基性火山岩,夹极少量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形成于早石炭世。该套火山岩与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在岩性组合、喷发特征及形成时代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将该套火山岩地层重新厘定为晚石炭世奥尔吐组(C2o)。  相似文献   

18.
石炭-二叠纪地层在新疆北山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总体为浅变质强变形的一套岩石,经重新厘定从老到新岩石地层单位有:早石炭世红柳园组,晚石炭世石板山组、胜利泉组和干泉组;早二叠世红柳河组,中二叠世骆驼沟组。其沉积环境经历了滨浅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海陆交互相,为两个较为完整的沉积旋回,沉积物颜色为紫红色夹灰绿色,陆源碎屑为成熟度较低的石英和长石,显示了氧化条件、近源、快速堆积特征,反映为陆内裂谷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19.
与天山造山带大地构造解释相关的两个地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卓庭 《地质学报》2011,85(6):925-937
综合分析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以下简称巴音沟混杂带)构造地层组合所含生物化石群性质,认为安集海组不存在特提斯型早石炭世Gigantoproductus为代表的腕足动物群;巴音沟混杂带蛇绿混杂岩上覆磨拉石相地层体,不应引用含义不清、成因和构造关系无直接联系的“科古琴山组”,而应使用同一构造沉积区带、构造相位关系一致、沉积组...  相似文献   

20.
西天山那拉提东拉尔墩达坂一带广泛出露石炭纪巨厚火山-沉积建造,最初前人将其划归"大哈拉军山组",后又出现了地层划分与命名上的"同物异名"等问题。经调查认为其自上而下由3部分构成:上部碱性裂谷双峰式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301.3±3.8)Ma和(302.5±3.9)Ma,时代为晚石炭世;中部浅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含丰富的生物化石Caninophyllum、Kansuella、Athyris等,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下部钙碱性岛弧火山熔岩及同质火山碎屑岩,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这3部分地层间均以角度不整合接触。据地层划分理论和中国地层指南,并与区域地层对比,将其依次重新厘定为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早石炭世阿克沙克组和晚石炭世伊什基里克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