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气相求”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哲学代表作《易经》,其思想内涵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改变及其迅猛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冠心病患者除心脏症状外,还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双心疾病也日益突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而中医药从肝心同治思路出发,对此冠心病甚至双心疾病的治疗均具有较好的优势。心、肝两脏在阴阳、五行属性、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等方面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基于肝心两脏“同气相求”的特点,结合古今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分析冠心病肝心同治“同气相求”的内涵,并根据临床常见病证,总结了常用的肝心同治方法,以期为冠心病及双心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的探讨并结合临床,联系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重点说明肝失疏泄、气机失畅、气血失调是某些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所以调理气机、改善“不通”和“不荣”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进一步探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对冠心病的防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肾-脑”轴理论的构建来源于中医经典,丰富于临床实践。肝、肾、脑三者以精血髓为基础,以经脉为纽带,肝、肾功能的正常是脑功能维系正常的基础,而脑正常功能的保持有赖于肝、肾精血化生和不断充养。三者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诠释了“肝-肾-脑”轴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的疾病诊治主轴线,丰富了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拓展了中医脑病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刍议肝为生殖之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论述了肝与女性生殖功能的关系。经络上,肝与冲任督带脉及子宫相联系;生理上,肝是月经周期调节及正常排卵的枢纽,肝肾协调配合,调节月经产生、周期节律与排卵;病理上,肝郁是排卵障碍的基本病理环节。肝在女性生殖中起着枢纽的作用,故称之为“生殖之枢”。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内经》“诸痛瘁疮,皆属于心”、“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指导理论,根据“痒风”的病因病机,结合“心”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从“心”和“肝”两方面治疗“痒风”的运用体会。  相似文献   

6.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心为牡脏”、“肝为牡脏”。牡,古时指雄性鸟兽,这里是指雄性的意思。雄属阳,故牡脏亦即阳脏。按理,心、肝为脏,脏属阴,但为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却称心、肝为牡脏?下面从心、肝二脏的阴阳属性、五行属性、生理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转归有重要影响,在危重病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肝、肺、血液引流来自胃肠道的静脉血,肠源性细菌和毒素须经肝、肺、血液的“处理”。因此,不仅胃肠道参与了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肠-肝-肺级联反应通路”亦参与了MODS的发生与发展。大黄是传统中草药,研究表明,其可阻断SIRS在“肠-肝-肺级联反应通路”内形成的恶性循环,从而逆转SIRS和MODS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浅析小儿肝常有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峰  郝东阳 《陕西中医》2001,22(7):446-447
1对小儿肝常有余的认识 小儿机体柔嫩,气血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患病之后,易见高热、风动之症,故历代医家提出了“肝常有余”之说,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肝常用余”之说最早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但他提的“肝常有余”是从病理的角度出发的、而我认为还应该是一个生理性的概念。例如明代万全就认为“肝常有余”乃是“本脏之气”,清代陈修园也说小儿“肝常有余”,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发育,他的机体与活动功能都向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年龄愈小,发育愈快,生机旺盛,最富于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晓辉  高征 《国医论坛》2002,17(2):49-5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 :“肝体阴而用阳”。此精辟论断对指导肝病临床辨证治疗意义深远 ,必彻悟而活用之。“肝体阴而用阳”是对肝脏生理功能的总体概括。“肝体阴”,是指肝具有藏血的生理功能 ,其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所藏之血的作用有二 :一是滋养肝体 ,使其柔润 ;二是滋养其他脏腑组织。因血属阴 ,故有“肝体阴”之说。肝可以将一定量的血贮藏于肝内 ,以供机体各部分活动时所需 ,故肝有“血之库府”之称 ;调节血量 ,是指肝脏对人体各部分血量 ,特别是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人体各部分的…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临床表现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标实责之于痰湿、瘀血和气滞;本虚则从心、肝、脾、肾论治,其说不一,主要是因为临床上患者的体质和兼夹病证的不同.随着有关冠心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肝胆疏泄失常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胆心同治的新治法.但只限于疏肝利胆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胆心之间的生理、病理角度论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享雷鸣教授治疗老年失眠症验案两则,并阐述其论治经验及用药特点。雷鸣教授认为,老年失眠症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且病机虚实夹杂,大致分为“脾胃失运,肝气郁结”“神魂不安,肝脾同病”“气机逆乱,神魂失养”,其中肝郁脾虚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方面,从肝脾论治,土虚木乘以健运脾胃为主,佐以柔肝,木旺乘土以柔肝滋阴为主,辅以实脾;应注重调摄养生,调畅气机,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属于筋脉疾患,不仅在生理结构上与肝紧密相联,在其生理病理功能上亦与肝联系紧密,五行中母子相依,本文从心肝之理论基础出发,总结近年来从肝论治冠心病的相关论述,系统归纳出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柔肝疏郁,益肾滋阴;疏肝理气,化痰开结;暖肝散寒,温经通脉等5种辨治方法,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但临床上病症复杂,且多相兼为病,治宜据证而辨,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4.
试论“女子以肝为先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子以肝为先天”,前人早有论述 ,文献也多有记载 ,从历代医家留下的大量医案、临床经验可以看出 ,女子的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生理特点与肝密切相关 ,而临床治疗女子疾病也多从治肝着手 ,说明肝在女子生理、病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依据从历代文献资料记载及临床经验 ,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 ,“女子以肝为先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 .1 从肝的经络循行立论 肝经起于大趾丛毛际 ,循阴股 ,入阴毛中 ,绕阴器 ,抵少腹上行 ,散布胁肋 ,乳头为其所辖。肝经功能正常 ,则妇女月经按期来潮 ,产后乳…  相似文献   

15.
贾赫 《陕西中医》2002,23(7):624-625
通过对中医学的解剖学概念,体形体质的区别,生理病理的反映三个方面的论述,意在探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肝脾二脏分别所生之“筋”、“筋肉”的区别及解剖学实体概念,进而得出中医学理论中的“筋”,“肌肉”组织其实体分别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肌肉,皮下脂肪相近的结论,提示:明确“筋”,“肌肉”的实体概念,对研究其理论实质,正确理解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析“肝气滞则心气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医杂著》中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魂,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现代许多医家据此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收效甚验。但对其学术思想往往未作深入探讨,仅限于师其方、仿其药而已。王行宽教授熟谙此医训,倡导治疗心病毋忘疏肝解郁之法,其见解较为独特,临症应用亦见疗效得以提高。1 心肝两脏生理上生化维系相辅相成1.1 肝藏血心行之 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二者为母子脏腑,生化有序,息息相关。王冰曰:“肝藏血,心行之”。肝藏血,以血为本。《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肝脏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的探讨并结合临床,联系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重点说明肝失疏泄、气机失畅、气血失调是某些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所以调理气机、改善"不通"和"不荣"是治疗冠心病的关键,进一步探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对冠心病的防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璠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3-1195
胃食管反流病病在食管,属胃所主,关乎心肝.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心与胃生理上位置毗邻、经络连属,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土得木而达”,肝郁可致土壅.从心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是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酌加清心、宁心、养心、疏肝、清肝及养肝之品,使心肝调和,胃降如常,诸症得缓.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脏以通为用”是指肝的基本生理特征是调畅、舒达,在病理上以郁滞为主要病理改变。作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藏”是其基础,“用”是其功能的体现。笔者认为,强调“肝以通为用”,对肝脏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理论及临床意义 肝属木,即肝具有生长、生发、调达舒畅的生理作用,其特点是主生、主动;肝还具有藏血的作用,肝藏血,主疏泄,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枢纽,所谓“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郁滞,诸病生焉。因此,所谓的“用”,实际是肝的“调畅”功能。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藏血,主疏泄,为气血运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