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冷冻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RM?蛳 1细胞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冷冻消融治疗组(n = 25)。利用氩氦冷冻系统针式冷冻器行皮下移植瘤冷冻消融治疗。分别于冷冻消融治疗前、治疗后1、7、14、21 d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HMGB1蛋白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及活化比例。结果 治疗组肿瘤局部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均于术后第7天达最高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无明显改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术后1、7、14 d,肿瘤局部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肿瘤局部HMGB1表达量与DC数量、DC活化比例均呈高度正相关(r = 0.883,r = 0.997,P < 0.05)。结论 冷冻消融治疗导致肿瘤细胞坏死的同时可释放大量HMGB1,这些释放至细胞外的HMGB1在冷冻消融治疗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冷冻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冷冻消融已成为中晚期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冷冻消融不但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使人体进一步激活细胞免疫。本文综述冷冻消融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成果及展望。  相似文献   

3.
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其基本原理是超低温(<-140℃)作用于病变组织引起细胞内外冰晶形成、细胞破裂,从而引起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导致肿瘤组织细胞坏死。本文介绍了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的引导方式、冷冻范围与冷冻时间、冷冻免疫、疗效评价与联合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完全冷冻消融对前列腺癌RM- 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方法前列腺癌RM- 1细胞放入-20℃冰箱中冷冻5 min,37℃水域复温,待细胞状态恢复后重复冷冻10 min、15 min。培养1 d后镜下观察细胞形态。20只C57/BL小鼠构建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不完全冷冻消融组。不同时间点测量肿瘤大小,14 d时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行HE染色,统计肿瘤肺转移枚数。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TGF)- β分泌量。结果 经不完全冷冻消融的RM- 1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发生改变,可有触角结构形成。术后3、7 d不完全冷冻消融组肿瘤体积略小于对照组,但仅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术后10、14 d肿瘤体积基本相等。不完全冷冻消融组肿瘤肺转移枚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Transwell试验显示不完全冷冻消融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强于对照组(P<0.05)。免疫印迹检测显示,不完全冷冻消融组与对照组相比,N- cadherin、MMP- 9、vimentin、表达上调,E- cadherin表达下调。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不完全冷冻消融组细胞上清液中TGF- β分泌增多。结论 不完全冷冻消融可使RM- 1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增加荷瘤小鼠肿瘤肺转移枚数,影响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后,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与凋亡,产生原位肿瘤抗原,直接或间接激发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帮助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对RFA治疗HCC引起的局部及全身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及固有免疫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进而对RFA治疗HCC后的机体免疫改变进行阐明。

  相似文献   

6.
马春华  郭志 《工业加热》2014,(3):241-24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联合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时,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冷冻消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21天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周边冷冻损伤区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后第21天,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236.68% ± 51.23%、220.02% ± 30.61%、159.46% ± 29.33%和103.34% ± 2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67% ± 2.34%、22.17% ± 1.47%、38.33% ± 1.37%和49.17% ± 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联合治疗组的MVD、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 < 0.01)。MVD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 = 0.925,P < 0.01)。结论 血管内皮抑素可明显提高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抑素通过下调VEGF 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协同冷冻消融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索CT定位经皮冷冻消融盆腔和后腹膜术后复发性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CT定位、引导经皮冷冻消融盆腔、后腹膜恶性肿瘤患者108例并作总结。结果 ①100例中9例为完全性冷冻消融,91例为姑息性冷冻消融。随访3~11年,1年生存率87%(87/100),3年生存率17%(17/100),5年生存率9%(9/100)。冷冻后疼痛缓解率84%(70/83)。②冷冻后1个月增强CT显示9例完全性消融:肿瘤冷冻区无强化。91例姑息性消融:消融率>90% 48例、80%~90% 25例、70%~80% 12例、60%~70% 4例、<60% 3例。③并发症:术后局部感染3例,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直肠上段肠瘘1例,经肠造瘘后逐渐痊愈;术后短暂排尿困难5例,留置导尿3~5 d恢复;术后发热3~5 d;表皮冻伤3例,对症处理痊愈。结论 盆腔和后腹膜肿瘤术后局限性复发,CT引导冷冻消融较为安全,完全冷冻消融后对提升肿瘤局部控制,延长生存期获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是以医学影像技术为导引,在冷冻消融与热消融交替转换过程中,通过对病灶区温度精准控制和消融过程定量规划,彻底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及其循环系统,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活性肿瘤抗原,从而达到控制肝脏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为规范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操作,便于不同层级医院开展实施,确保医疗安全和临床疗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治疗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达成本共识。  相似文献   

9.
孙钢 《工业加热》2015,(4):277-281
【摘要】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又称纳米刀,是一种能有效消融肿瘤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电脉冲永久损害靶区内细胞膜双磷脂层,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其肿瘤消融效果已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该技术无热导效应,邻近组织基质如血管、神经和胆道不受破坏。本文就该技术原理、技术装置、治疗肿瘤优缺点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统计患者冷冻术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术后1、3、6和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结果 所有患者冷冻消融治疗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1、3、6和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87.5%,80.0%,58.3%,PFS为11个月(95%CI:8.4~13.6个月),中位OS为19个月(95%CI:9.2~28.8个月),术后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5%及43.8%。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治疗鼻咽癌肝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微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