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89例接受PCI治疗并于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18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的患者71例(无再狭窄组),测定入选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并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较无再狭窄组高(P<0.01),且术后PAPP-A,hs-CRP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P<0.01).结论:PCI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后血浆CD40L和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以及PAPP-A对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43例ACS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和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CD40L和PAPP-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中CD40L和PAPP-A的水平.并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情况,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36例病人术后6月复查了冠脉造影,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ACS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术后血浆CD40L和PAPP-A水平比稳定型心绞痛组高.直线相关分析发现ACS组患者CD40L与PAPP-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手术后6月内有心血管事件组术后PAPP-A较无心血管事件组高.手术后6月内有再狭窄的病人术后PAPP-A水平较无再狭窄的病人高,且PAPP-A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CD40L和PAPP-A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高,两者有显著相关.CD40L水平升高与ACS的关系可能与其刺激PAPP-A的表达增加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的PAPP-A水平的检测可以预测术后6月内主要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24h、48h,术后14d测定血清CRP水平,根据术后CRP水平分为A组(CRP水平<3.0mg/L)21例和B组(CRP水平≥3.0mg/L)45例,分析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PCI术后CRP水平的增高与随访期内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相关,提示PCI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是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β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支架植入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2003-2009年我院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经造影复查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者(再狭窄组)41例,再选取经造影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者(非再狭窄组)5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β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Trp64Ar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有无差异.结果 非再狭窄组患者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再狭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偏回归系数为-1.452(P<0.05),相对危险度为0.234[95%可信区间(0.06,0.99)].结论 β3-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无关,HDL-C是冠状动脉再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远期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关系,以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方法:选择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并在一年内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210例。根据冠状造影有无再狭窄发生分为两组,无再狭窄组和再狭窄组。再根据再狭窄组中植入支架的血管数,分为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共三组。结果:210例患者共植入472枚支架,其中无再狭窄组共植入364枚,再狭窄组共植入108枚。再狭窄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58.6±16.9)mg/L较无再狭窄组(40.3±12.5)mg/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三组尿微量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能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垠艺)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间的ACS患者140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于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处置入国产垠艺支架。记录1个月和6个月随访终点时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成形等)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40例患者急诊PCI治疗均获得成功。140支梗死相关动脉的168处罪犯病变共置入190枚国产垠艺支架,6例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1例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3例出现心室颤动,18例出现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出现一过性低血压,术后2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仅1例患者于术后第4天因心脏破裂死亡,1个月随访终点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0.7%。6个月随访终点时有25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造影随访率17.9%),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2.14%。结论:国产垠艺支架在ACS急诊PCI中应用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7.
支架置入对ACS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清G-CSF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浓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3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CS患者根据不同临床类型分为:ST段抬高ACS急诊PCI组(n=7)和非ST段抬高ACS[包括14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11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择期PCI组(n=25)],10例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无冠状动脉病变者作为对照组(n=10)。分别于术中和术后3 d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同时分离血清以备G-CSF浓度检测。于第10 d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PC-CFU)以评估外周血EPCs水平。G-CSF浓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①急诊PCI组术前外周血EPC-CFU数量稍高于择期PC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急诊PCI组术前血清G-CSF明显高于择期PCI组,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急诊PCI组和择期PCI组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均有增高,但后者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前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及血清G-CSF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择期PCI组外周血EPCs增加数量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r=0.261,P=0.009),急诊组则无。结论:择期PCI患者术后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增加,且与血清G-CSF改变相关。AMI后急诊PCI患者术后血清G-CSF浓度明显升高但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杨蕾  王丽娟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2,14(3):141-142,157
目的:了解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原因,为预防再狭窄发生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PCI术200例(分为再狭窄组100例,无再狭窄组100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因素,术后最小管腔开放直径(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支架长度等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男性、吸烟、PCI术后MLD< 3.5 mm、支架的长度>40 mm、糖尿病和高血压比例都显著增加.结论:男性、吸烟、MLD< 3.5 mm、长度>40 mm、高血压、糖尿病与PCI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后扩张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PCI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后扩张组62例和常规置入对照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及术后1 a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后扩张组和常规植入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5%、4.8%,P>0.05);1 a时的随访结果显示,后扩张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9%,P<0.05);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常规置入组均明显减少(1.6%、4.8%;4.4%、14.3%,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老年钙化病变患者PCI术中应用后扩张治疗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方法 78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mnary inte nrernjon,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常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和氯比格雷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术后6个月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的差别。结果 CAG示:治疗组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普通支架亚组还是药物涂层支架亚组(DES)均有相似的结果(P均<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红可明显降低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是否会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方法:根据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n=250)和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n=189),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13±5.9)月观察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患者(19.6% vs 8.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增加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阐明苦碟子注射液减少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机制。方法: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20)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对照组(n=20)常规内科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MMPs及TXB2,术后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再狭窄、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与术前比较,实验组、对照组PCI术后MMPs、TXB2水平均下降(P<0.05),术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以降低PCI术后MMPs、TXB2水平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提示苦碟子注射液发挥作用的靶点为MMPs和TXB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PCI术冠心病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73)、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组(西药组,n=70)、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及通心络胶囊组(中西药组,n=77).比较3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d及28 d NF-κB、IL-6水平及半年内再次行冠脉造影血管再狭窄病变情况.结果 中西药组干预后NF-κB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西药组(JP<0.01),半年内血管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及西药组(P<0.01).结论 前列腺素E1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抑制PCI术后炎症因子的表达,并减轻血管再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炎症和血脂水平的控制对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方法 入选在我院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并于3个月后至一年内回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发生单纯支架内再狭窄94例(再狭窄组),发生单纯其他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者65例(病变加蕈组),无变化者307例(无变化组).患者于PCI术前或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均测定了血清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非HDL-C水平为TC与HDL-C之差.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变化组PCI术前CRP和hsCRP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前CRP中位数分别是3.61、2.86mg/L,hsCRP水平中位数分别是1.56、0.89 mg/L,P<0.05),术后复查时CRP水平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中位数分别是1.92、1.14 mg/L),将术前hsCRP水平分为>2 mg/L和≤2 mg/L两个等级,再狭窄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X2=4.32,P<0.05),Logistic回归显示hsCR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再狭窄的风险明显增加(OR=1.89,95%CI=1.031~3.465).而病变加重组与无变化组之间比较,术后TC[分别是(4.62±1.14)mmol/L和(4.26±1.01)mmol/L]、LDL-C[分别是(2.51±0.93)mmol/L和(2.25±0.75)mmol/L]及非HDL-C水平[分别是(3.52±1.12)mmol/L和(3.20±0.9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和术后持续的炎症状态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TC、LDL-C及非HDL-C水平是未行PCI的其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长期加强PCI术后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张军  蒋健刚 《安徽医学》2012,33(2):155-15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ACS患者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n=21)和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组,n=24),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测定PCI术后7 d、14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计数(PLT),两组术后3 d内出血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结束前末次冠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cTFC帧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CI术后7 d、14 d的LVEF均高于对照组,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 d内出血、术后30 d内MACE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CS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顿服,至少应用6个月以上,治疗2周后均行PCI术,观察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再狭窄率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防止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减少术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17,(10):1415-14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70例ACS患者按照PCI术后是否发生MVA分为病例组(n=45例)和对照组(n=125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VA发生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PCI中置入支架个数、应用替罗非班、血浆cTnI、CK-MB、CRP、FPG、BNP、D-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cTnI、CRP、BNP是ACS患者PCI后发生MA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为保护因素。结论:糖尿病病史、冠脉三支病变、发病至PCI时间、cTnI、CRP、BNP是ACS患者PCI术后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当密切注意此类高危因素,积极采用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影响因素,探索其规律.方法 统计我院近4 年行PCI术后再次复查冠脉造影患者167例,分析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患者支架术后ISR的发生率(41.6%)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29.6%)高于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患者复查冠脉造影支架内再狭窄率(42.5%)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患者(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AMI、糖尿病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PCI后ISR.②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ISR.  相似文献   

19.
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PCI近中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10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泰嘉组(n=49)和波立维组(n=58)。评价PCI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冠脉再狭窄率,并观察术前、术后的粒细胞、血小板数量以及各种出血并发症。结果6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MACE、冠脉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除泰嘉致较多胃肠道反应外,出血并发症以及粒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应用于PCI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1年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CI治疗的200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术后1年内是否出现支架内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17)和无血栓组(n=183)。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脂蛋白(a)水平≥300 mg/L、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支架贴壁不良、支架直径过小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血清脂蛋白(a)水平过高、LVEF较低、支架贴壁不良、支架直径过小是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上述指标评估STEMI患者PCI术后1年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