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代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校园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有利于低碳经济、生态城市的构建,应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基于低碳理念,以临沂大学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打造低碳、环保、现代的新型校园景观。通过现场考察,确定医学院校园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设置综合教学区、入口广场区、宿舍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分区。在场地地形、雨水收集、道路与停车场铺装、植物配置、太阳能利用、可循环材料应用等方面进行低碳生态设计。选用医学历史人物或抗击疫情雕塑、药用植物等进行局部景观设计,突出医学院校园特色,以期改善校园景观环境,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倩云  蒋天洁  马震 《山西建筑》2014,(11):227-228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史,对校园绿化环境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探讨,并通过对校园绿地的系统规划,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效益,以此来建设绿色文明校园,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为学院师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3.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秉持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理念,结合校园区位、环境与办学需求,在校园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整体考虑校园选址、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低影响雨洪管理及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应用等策略,将可持续理念与绿色技术融入国际化办学空间,不仅为师生营造了一个绿色低碳、舒适健康的校园环境,还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国际化绿色校园规划建设运营提供了示范案例。  相似文献   

4.
陈根生 《山西建筑》2007,33(19):47-48
通过对校园景观建设内涵的思考,指出应以自然、和谐、生态的理念,高标准地建设校园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提出构造植物景观的原则,强调了景观的维修和养护,从而为学校师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如何在绿色校园建设策略中体现可持续性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解决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植物景观的建设。植物景观是绿色校园最直观、最基础的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设计理念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绿色校园中的植物景观建设能够彰显校园个性、强化校园文化、合理配置校园生态资源、彰显学校文化品格、提升校园绿化建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绿色校园植物景观一方面要重视乡土植物、立体绿化、固碳能力强的植物以及植物科普的建设趋势,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雨洪管理、可食地景和亲自然性下的植物建设趋势,以最终实现校园植物景观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建设高水平的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借鉴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并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管理体制、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绿色低碳健康校园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政策支持、评价体系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青岛市典型中小学学校绿色低碳健康建筑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探索青岛市中小学校园建筑适宜性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胡楠  王宇泓  李雄 《风景园林》2018,25(3):25-31
绿色校园建设是推进校园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教育开展的校园重要建设工作之一。校园绿地是校园环境营造与教育功能表现的重要载体,也是绿色校园建设的直接体现。在分析《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中对校园绿地建设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将校园绿地建设现状与指标要求进行对比。认为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建设在校园绿地总体规划、校园绿地营造、校园植物配置3个层面不仅满足指标要求,也形成了自身校园绿地建设特点,包括以植物观赏型绿地为基底、结合互动参与型与科教示范型绿地的建设体系,与科教场所相得益彰、与生活空间相互渗透、与实习基地相辅相成的3种特色绿地营造形式,以及植物与地形、道路结合形成特色的校园植物景观空间。通过以上研究,希望对当前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提供借鉴,同时提出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未来的建设愿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博 《安徽建筑》2023,(12):38-40
目前大学校园建设已成为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为了探索在雨水循环系统理念下的海绵化校园改造,将雨水循环系统的设计设施途径进行分析梳理,将其运用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园景观上。在此基础上,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景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更加细致、科学、有效地挖掘研究区的景观结构特点和所具有的景观功能,从而全面治理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外道路,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周轶捷 《山西建筑》2011,37(31):186-187
在对运城市盐湖区各学校校园绿地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改善校园生态环境与校园的对外形象为出发点,叙述了校园绿地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整体思路,从而将各校园建设成为一个集文化、生态、景观、休息、娱乐为一体的和谐空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迅猛扩张,各地掀起了大学新校区建设的高潮,水景观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是绿色生态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水系景观规划方案为例,从规划理念、目标原则、开发策略及方案利用等方面对低影响开发设计在新校区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当前高校建设中面临的绿色校园建设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从校园规划与建设两个层面探讨大学校园低碳发展思路的具体实践.在校园规划层面,从用地布局与设施规划、交通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低碳建设解决路径;在建设层面,以绿色建筑作为切入点,研究了美国大学全过程建设标准制订方法.提出公众参与维护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庄艳 《福建建材》2011,(5):78-80
针对当前低碳概念的议题,提出构建大学绿色校园,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新思路。本文就低碳概念的背景、我国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现状和建设的原则做出一般性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绿色校园,加强建筑节能是高校基建工作的重点。从缓解能源危机、建设绿色校园、提高师生生活水平等角度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  相似文献   

15.
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 51356—2019),为中小学、职业学校及高校的绿色校园规划、建设、管理、环境、育人等方面提供了依据。该评价标准强调绿色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性,明确了校园内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老旧建筑的改造要求、校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程度和投运年限,对规划文件、设计图样等设计文件提出了要求,为高校绿色建筑规划和设计提供了方向和原则。在高校建设项目管理中,应树立绿色理念、建设绿色校园,进一步研究如何在遵循绿色校园评价的要求下统筹开展绿色建筑设计,为绿色建筑的落地创造基础条件,推动校园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校园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代、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成就并影响着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空间结构、标志性建筑、景观等方面充分重视并合理地反映校园的文化性、地域性特征。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解决老校区教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同时,需要探索建设符合艺术教育特征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尝试探索与内蒙古地域景观人文特征相适应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根植于地域空间景观特征,自然生成自由组团式布局的校园,形成与草原融合共生的“草原聚落”。校园景观设计将“安代舞”中优美的线条提取为景观步道,并将草原上蜿蜒的河流生成到校园中,让校园成为地域景观的经典缩影。在豁然开朗的草甸,建筑局部底层架空,形成属于近地空间的丰富生活。在每个细节上,营造深具人文关怀精神的无障碍校园和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17.
赵荣明 《城市建筑》2014,(32):42-42
本文通过对霍邱县第一中学整体规划方案的介绍,从规划结构、景观体系、交通组织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设计方案,体现了以师生为中心、低碳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建设成就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8.
新校区的建设,在规划、景观、建筑、市政等方面设计应贯彻绿色理念,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创新。文章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设计为例,对校园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各高校迎来了新校区建设的高潮,打造绿色生态校园成为一种新趋势。文章对国内外校园景观中的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了研究,并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中的低影响开发为例,详细介绍了低影响开发设计在绿色校园建设中的水文与生态效应,同时从多学科协同与规范包容性角度提出了适宜我国校园景观建设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为实现绿色校园建设与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井妍 《砖瓦》2022,(1):66-67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能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具有生态研究的科研价值和环保科普的教育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梳理景观规划实施路径,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构建雨洪系统,通过绿地空间、道路系统和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