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GM试验)在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拟诊IA的患者397例,男240例,女157例,年龄2 d88岁,中位年龄55岁。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GM抗原浓度。结果 397例中阳性例数为143例,阳性率为36.02%。结论血清GM抗原浓度对诊断IA及其治疗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Florent  M  Katsahian  S  Vekhoff  A  邓妍 《中国处方药》2006,(3):51
背景:现在实验室和放射学中缺乏用于诊断侵袭性曲霉感染(I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方法。我们预期评价用PCR-ELISA方法对血液中的烟曲霉和黄曲霉DNA进行每两周的测定,以评价它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该研究的201例成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诊断出55例IA病例。对 167例患者的1205个血清样本分析发现, PCR-ELISA用于诊断I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6%、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根据EORTC/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及我国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分级诊断标准,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4例侵袭性曲霉病分为:确诊8例,临床诊断31例,拟诊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缺乏组24例,其中20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30例,主要是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36.7%)。发热、胸闷、咳嗽、胸痛、咯血为常见症状。胸部CT显示节段性肺实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多见,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则以多发结节阴影为主。结节或实变影内空洞形成较晕轮征、新月征更常见。IA总体病死率达72.2%,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组(83.3%vs58.3%,P=0.042)。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表明,肺外播散与预后有关。结论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IA并非少见,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是发生IA的主要危险因素。前者病死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特点及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分析其诊治特点及疗效.结果 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念珠菌为主.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预后较好,待真菌培养结果回报后给予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结论 有深部真菌感染易感因素患者要尽早给予经验治疗,尽早诊断,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分析49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17例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早期的临床表现与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相似,但窦内病变为泥石样物,且有多量脓;鼻窦清创术加抗真菌药物治愈率83.3%。结论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早期以最终病理诊断为依据,治疗以鼻窦清创术联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不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在COPD中的应用,COPD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持续增多,而早期诊断困难,常错失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儿科临床中逐渐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学治疗(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免疫缺陷、新生儿和机械通气等都是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周海银等[1]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的痰培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菌占第2位,真菌感染率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儿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的发病率为2.9%~7.8%,总病死率为10.0%~70.0%,可见IFD是导致恶性肿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侵袭性真菌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造成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应用于IFD的早期诊断。本文将从诊断技术方面对侵袭性真菌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真菌病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63例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及好转46例,无变化者7例,恶化者6例,死亡4例。在死亡的4例中2例为血液疾病,2例为慢性肾病。结论侵袭性肺真菌病病情较严重,临床早期无特异性表现,诊断较难,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医学的进展显改善了重症患及免疫抑制患的预后,但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却在逐渐增高。念珠菌病(IC)和曲霉病(IA)是当前抗真菌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组织胞浆菌和球孢子菌病以及一些罕见真菌病的发病率在亚洲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骨母细胞瘤在组织学上该肿瘤呈无恶性表现但常有侵袭性,甚至会出现肺转移或恶变。同时把其归入原发性有恶性倾向的肿瘤之列,影像检查对其明确诊断及病因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骨母细胞瘤得到早期诊断,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例学特点、CT表现及鉴别诊断做以重点介绍,以提高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进展性、侵袭性与前列腺肿瘤体积相关,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是降低前列腺癌患者病死率的关键。前列腺癌的确诊目前以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作为其金标准,同时多种多样的影像学方法被应用到前列腺癌的诊断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该病病情隐匿,难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其生物学行为侵袭性高,容易浸润周围重要血管、神经和脏器,确诊时多已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大部分未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对化疗、放疗不很敏感,如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一般肺癌首诊时已达中晚期。肺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肺癌相关性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简便易行。因此,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为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本研究探讨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含量及其比值的测定在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郑雅莉  马丹 《医药导报》2011,30(3):278-280
[摘要]近年来,侵袭性真菌病(IFD)发病率持续上升。由于IFD早期缺乏特异性的表现、标本留取不及时、标本易受污染、实验室条件限制等,导致该病早期诊断困难。IFD的治疗目前存在争议的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及先发治疗两个方面。针对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是必需的;经验性治疗的范围应尽可能减小;先发治疗的监测方法需要进一步简化。应提高对IFD的警惕,重视预防性治疗的作用,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及时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不断提高对IF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曲霉(Aspergillu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一种腐生菌及正常人体皮肤黏膜的常驻真菌。曲霉孢子较小,直径2~3μm,可以在空气中漂浮,并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由于曲霉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曲霉感染主要发生在肺部。根据发病部位、菌落定植或侵袭,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可以将曲霉感染分为以下3类:①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②曲霉瘤;③侵袭性曲霉病(IA)。IA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后水质污染是溺水后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溺水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潜伏期为7~10日,之后病情会急剧进展,早期诊断、抢先治疗及联合运用抗真菌药物是提高其生存率的惟一方法.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测定和螺旋CT的应用有助于其早期诊断,新一代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也使其治疗成功率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测量冠状位上肿瘤的最大直径,记录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强度特点及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的方式。并同术中医师所见的肿瘤生长范围、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 MRI检查肿瘤强化后边界更清楚,一般肿瘤成像均匀,出血坏死肿瘤成像不均匀。MRI观察侵袭性垂体瘤所累及周围组织与术中所见基本相符,相符率94.2%。36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瘤,同MRI诊断相符率100%。其中,部位符合率94.4%,形状符合率88.9%,出血坏死符合率91.7%。结论磁共振可清楚反映垂体瘤的侵袭特征,是诊断评价侵袭性垂体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已达50%~60%,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诊断HP感染,从而进一步根除HP,已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目前诊断Hp感染的方法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侵袭性方法有快速尿酶法、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切片;非侵袭性方法有血清学与~(13)C呼气试验(~(13)C UBT)等。上述检查方法在一般医疗单位不易进行,但基层医务人员应该了解。1997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幽门螺杆菌全国会议,提出HP诊断的科研诊断标准及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09年-2012年收治的15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9例,拟诊病例4例。11例经抗真菌治疗均有好转。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经验治疗和抢先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策略。为了进一步减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建议在高分辨CT的基础上,结合真菌血清免疫学(G/GM试验)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恶性血液病、肿瘤疾病患儿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尤其是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认识,早期及时地诊断及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对本院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例血液病患儿合并IPA的临床诊治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符合IPFI的诊断标准,1例为临床诊断,另3例为拟诊;4例患儿存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10 d,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应用激素等宿主因素,典型肺CT空洞改变;1例痰培养示咽曲霉菌生长的诊断依据,同时应用伏立康唑、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物治疗。4例患儿均死亡。结论儿童恶性血液病、恶性肿瘤合并IPA进展快、病原学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挽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